安徽宿松志留系—泥盆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来源 :古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宿松志留系—泥盆系分布于下扬子地层区西部,大别造山带东南缘,郯庐断裂带南端东侧。为了获得宿松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的物源信息,对出露于宿松地区的坟头组、茅山组及五通组细砂岩及粉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3个样品均获得了约970 Ma、82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和约450 Ma的次要峰值年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石。根据花岗岩中锆石的判别图,研究层段碎屑锆石大多属于I型和S型花岗岩锆石,而江南造山带内新元古代及华南地区加里东期的花岗质岩石大多为I型和S型。通过与华南
其他文献
通过收集整理明清1368-1911年珠江流域的历史气象灾害资料,计算544年各府(州)的旱(涝)年数和年均旱(涝)灾县数比,并运用K最近邻分类算法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子流域旱(涝)灾发生频次和空间分布特征。结论如下:1)以旱涝灾害的年数空间分布将珠江流域分为以东江、北江和西江流域为主的涝灾频发区、以红水河流域为主的旱涝均衡区和以南盘江流域为主的旱灾频发区3类;2)珠江流域各府(州)的旱灾空间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简称"非遗旅游")研究对调和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冲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借助文献信息分析法,从时间脉络、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三方面对国内非遗旅游研究进行归纳和述评。结果显示:国内现有非遗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非遗旅游发展中的遗产传承""非遗旅游开发机制""非遗旅游利益关系"和"非遗旅游保障体系"五大模块。非遗
针对当前空间填充曲线(Space-Filling Curve, SFC)类NoSQL空间索引对复杂几何索引支持较差、字典序映射成本较高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NoSQL的分布式R~*树空间索引。基于NoSQL的分区存储模式,通过优化后的STR(Sort Tile Recursive)均衡策略配置分布式R~*树,借助R~*树路径实现索引、数据的编码存储,并提出批处理模式的索引并行构建方法;借助NoS
POI数据具有属性和位置信息,可应用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该文参考"中科美丽指数"模型和高德POI大数据资源,构建了基于POI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美丽浙江"建设评估。研究表明:1)基于POI数据可构建5个维度25项具体指标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2)浙江省2019年生态环境之美、产业发展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体制完善之美、文化传承之美5个维度指数值依次为0.2
2021年8月22—23日,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学等6个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和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召开。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以线上会议为主,线下主会场设在西北大学,另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西南石油大学自发设立的4个分会场。线上会议由腾讯会议和蒄享学术提供直播技术支持。
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京津冀工业降耗的关键抓手。为探讨供给侧改革对京津冀工业降耗的影响,利用2000-2017年的京津冀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京津冀工业能源强度的空间演变特征,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京津冀供给侧因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而分别构建京津、京冀和津冀的变系数模型探究京津、京冀和津冀的协同关系。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京津冀工业能源强度具有负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格局经历了"北京高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2)长江经济带冷热点时空演化总体呈"东集西散"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特征趋于弱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部陆相沉积地层发育,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是本时期沉积的典型代表。北京十三陵地区九龙山组出露有一套硅质岩,其Ge/Si值介于热液流体(~11μmol/mol)和河流(~0.7μmol/mol)之间,整体为3~4μmol/mol,少数样品的Ge/Si值较高;其REE分配具有较明显的Eu正异常(1.2~2.4,平均1.58),整体比较平稳,无明显Ce异常,兼具河流和热液的特征。通过对REE特征和Ge/Si值进行半定量分析,本研究认为九龙山组硅质岩的物源来自热液和河流的混合,其中,热液贡献约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