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03-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1透表象探本质 培养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数字、图画等,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规律,进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和形成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完成。
如"主题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当低年级学生面对一幅幅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主题图时,教师必须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主题图中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一年级(下)《找规律》的主题图中,其内容是"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正忙着布置教室。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是用什么来布置教室的,布置好了吗?接下来应该怎么挂?你有什么发现?除物品的颜色之外你还能说说灯笼、彩旗、彩花是按什么规律来挂的吗?……教室布置好了,小朋友们高兴地跳起了舞蹈,你发现小朋友们跳舞时排队的规律了吗?……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边观察、边叙述、边讨论,将学生最初接触主题图时对图意的感知,梳理成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这样既理解了规律的概念,知道了找规律的方法,发现了规律的美,还学会了自己创造规律,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收集有用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首先以单个立体图形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主要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教师依次出示圆柱体、正方体和球体指导学生观察,并设置表格,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完成实物观察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所填写的结果,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再以两个物体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在一起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并能正确辨别。这样让学生根据已有图形的表象观察,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明算理重训练 培养计算能力
计算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广泛,它是学生基本功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当今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快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2.1加强口算训练 夯实计算基础。
口算是心算,是笔算、珠算的基础,对促进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及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教学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乘除两位数"。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要着力加强口算练习,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多种有趣形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夯实口算基础,达到脱口而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2.2弄清算理,提倡巧算,提高计算速度。
3勤动手重实践 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有目的的安排了"摆一摆"、"做一做"、"剪一剪"等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摆、剪、拼、折、分等活动的参与,在"做"中学数学,能真正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交流表达,并拓展运用。如在"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拆、剪、拼等多种方式,最后在"做"中探究出结论:不管怎么剪,圆柱体的侧面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发现长方形的长(或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圆周长,长方形的宽(或长)就是圆柱体的高。那么怎样才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呢?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接下来再让学生动手展开圆柱体的表面,仔细观察得知圆柱体的表面包括侧面和两个底面,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本课教学中教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理解是深刻的,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探求规律、发现真理的这种能力,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善动脑敢求异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需要长久的、有坡度的、坚持一贯有意识的培养。
4.1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强调将铅笔的一端与直尺的零刻度对齐去量。这时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坐着不动,经了解得知原来学生手中的直尺折断了,尺子上刻度起点在3厘米处,教师没有马上给予指导,而是鼓励这名学生自己想办法用这把折断的尺子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进而把这个问题拓展到全班,让学生探索研究,学生发现把物体的一端不与零刻度对齐也是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的,但与零刻度对齐这种方法最简便。这样教师巧妙的抓住课堂生成,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模式的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提高,创新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4.2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唯书本,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思考问题,敢于"班门弄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根据上面的思路得出,个位上应该是2,但个位上是2的数有两个。这时,有的学生根据100×100=10000得出,两个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结果才能是最小的五位数,因此48×34的正确结果为1632。也有的学生用估算,把48看作50,把34看作30,结果可能比1500多一点,因此是1632。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活动的成败。当创新活动成功时,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创新活动遇到挫折时,要学习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强的创新品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1透表象探本质 培养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数字、图画等,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规律,进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和形成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完成。
如"主题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当低年级学生面对一幅幅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主题图时,教师必须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主题图中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一年级(下)《找规律》的主题图中,其内容是"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正忙着布置教室。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是用什么来布置教室的,布置好了吗?接下来应该怎么挂?你有什么发现?除物品的颜色之外你还能说说灯笼、彩旗、彩花是按什么规律来挂的吗?……教室布置好了,小朋友们高兴地跳起了舞蹈,你发现小朋友们跳舞时排队的规律了吗?……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边观察、边叙述、边讨论,将学生最初接触主题图时对图意的感知,梳理成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这样既理解了规律的概念,知道了找规律的方法,发现了规律的美,还学会了自己创造规律,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收集有用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首先以单个立体图形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主要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教师依次出示圆柱体、正方体和球体指导学生观察,并设置表格,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完成实物观察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所填写的结果,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再以两个物体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在一起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并能正确辨别。这样让学生根据已有图形的表象观察,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明算理重训练 培养计算能力
计算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广泛,它是学生基本功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当今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快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2.1加强口算训练 夯实计算基础。
口算是心算,是笔算、珠算的基础,对促进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及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教学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乘除两位数"。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要着力加强口算练习,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多种有趣形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夯实口算基础,达到脱口而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2.2弄清算理,提倡巧算,提高计算速度。
3勤动手重实践 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有目的的安排了"摆一摆"、"做一做"、"剪一剪"等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摆、剪、拼、折、分等活动的参与,在"做"中学数学,能真正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交流表达,并拓展运用。如在"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拆、剪、拼等多种方式,最后在"做"中探究出结论:不管怎么剪,圆柱体的侧面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发现长方形的长(或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圆周长,长方形的宽(或长)就是圆柱体的高。那么怎样才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呢?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接下来再让学生动手展开圆柱体的表面,仔细观察得知圆柱体的表面包括侧面和两个底面,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本课教学中教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理解是深刻的,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探求规律、发现真理的这种能力,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善动脑敢求异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需要长久的、有坡度的、坚持一贯有意识的培养。
4.1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强调将铅笔的一端与直尺的零刻度对齐去量。这时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坐着不动,经了解得知原来学生手中的直尺折断了,尺子上刻度起点在3厘米处,教师没有马上给予指导,而是鼓励这名学生自己想办法用这把折断的尺子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进而把这个问题拓展到全班,让学生探索研究,学生发现把物体的一端不与零刻度对齐也是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的,但与零刻度对齐这种方法最简便。这样教师巧妙的抓住课堂生成,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模式的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提高,创新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4.2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唯书本,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思考问题,敢于"班门弄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根据上面的思路得出,个位上应该是2,但个位上是2的数有两个。这时,有的学生根据100×100=10000得出,两个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结果才能是最小的五位数,因此48×34的正确结果为1632。也有的学生用估算,把48看作50,把34看作30,结果可能比1500多一点,因此是1632。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活动的成败。当创新活动成功时,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创新活动遇到挫折时,要学习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强的创新品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