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没有像这几天这样全天候地进课堂听课,真的很开心,也很有感触。
高三第一次备考调研开始了,我一口气走了6所学校,扎进课堂听了近15节课,加上巡堂,几近40节课,有令人兴奋、快慰的幸福味道,也有令人担心、忧虑的纠结情愫。这几天进班听课,有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等学科,加上巡堂观察,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观摩了一遍,所有类型的班级都看到了,各种类型的学生也都见过了,感触良多。
乐哉,高三教师的敬业精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敬业,就是这个道理。每走进一个课堂,我都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我就像是回家一样地坦然走进高三课堂,老师们笑脸相迎,毫无责怪之意,让我感到十分亲近,听上几分钟,我就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从他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他们的板书,到他们从容的教学姿态,我和同学们一样,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敬业和乐业,也许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状态,但是作为一个离开讲坛十年的同行来说,我真的被高三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柳高,遇到好久没见面的老朋友宋歌老师,她的氣色不是很好,寒暄了几句,宋老师告诉我,可能是肠胃不大好,由于现在高三工作较忙,想等忙完这段再调理身体。这就是一个高三教师心无旁骛的奉献精神。在民族高中看到我以前提出的一句口号“辛苦我一年,幸福你一生”挂在墙上,再看看高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投入劲,我想,高三的每一位老师都已经把这一口号化成了行动。
乐哉,高三老师过硬的教学内功
这次听课,我一改以往只听语文课的做法,而是跨学科听课。在柳州高中,听了语文科韩建平老师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课,韩老师对诗歌深入浅出地分析让每一个同学对诗歌都有更深地理解和感悟;在柳江中学听了政治科周琼老师的课,我被她对教学内容熟悉得滚瓜烂熟的功夫折服了;在市二中听地理科韦献华老师的课,我为他信手拈来的高考研究成果而赞叹;在民族高中听历史科江惠柳老师的课,我沉睡多年的历史知识被她精巧的板书设计唤醒;还有英语课,老师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活动让我忘乎所以;数学课,老师一题多解的思维竟能重燃我学习数学的欲望……几天听课下来,我深感每一个高三老师的专业水平绝对过得硬。
乐哉,高三老师的人本意识
新课改理念倡导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听课中,我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老师为学生的学运用怎样的办法和手段。在这次调研听课中,我发现我所听的每一堂课,老师的人本意识都表现得非常好,亲近学生的语言不说,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问题的耐心不说,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多了,课堂气氛也好多了。
乐哉,高三老师的主导意识
在听课中,我看到老师们的指导作用发挥起来了,复习课的板书多了,也讲究多了。外国语高中、民族高中的老师都要求学生有纠错本,上课时,不停地提醒同学们要把易错点记到纠错本中;课堂上,老师不断在教室里走动,保持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教态,随时维护课堂的教学秩序,发现学生搞小动作或打瞌睡,老师都会主动提醒学生;针对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也都会耐心地指导,不会为了进度而忽视学生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做法。
这次听课,亮点很多,优点也很多,可以感觉到高三课堂在不断进步和成长。但是在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担忧的问题。
忧哉,课堂教学目标被弱化甚至被忽视
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但这在这次听的15节课当中,明示教学目标的只有一位老师,有两位老师口头简单说了一下教学目标。巡堂过程中,也没有看到有任何一个老师在板书中写有教学目标。这说明,在我们高三的课堂上,老师的目标意识弱化了,甚至可以说被忽视了,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能真正把握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同学很少,有的老师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哪怕是在习题讲评课当中,有的老师也不知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哪,所有题目都是平铺直叙地解析,每一题都细讲,最后讲到哪题算哪题,听了三个试卷讲评的老师,基本都是一样。我认为,一堂课40分钟,当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是无目的的,甚至是无望的,听一节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样艰难,学生带着不安和无奈听课,教学效果怎么可能好呢?因此,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在上课时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在一堂课中,用目标来衡量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才会有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感受,即使在课堂上没学好,课后补救也有具体的方向。
忧哉,课室教学方法单一
在听课中,我看到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和习题训练法,基本都是老师在讲或多媒体展示课件,学生不断地记笔记。教师讲授的时间绝对超过学生活动的时间,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看不到了。知识点复习课亦是如此,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大容量的教学任务面前,大都选择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办法。在习题讲评课上,有的老师也是用此法,先告诉学生答案,然后讲解答案来由,没有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归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前20分钟听课效率还可以,到后20分钟,学生大多走神或做起其它事,教学效果大为下降。之所以出现我上半节巡堂和下半节巡堂得出截然不同的情况,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我建议,复习课的课堂仍然要做到“实、活、精、新”:“实”就是要体现课堂的效率,没有效率的课再好也是做无用功;“活”就是要求老师们在方法上多想些招数,不能每堂课都是讲授法,而应多些活动,把课堂搞活;“精”就是要求老师们精选教学内容,一定要让我们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强求面面俱到;“新”就是要求高三课堂要比高一二学习同一内容时有新的内含,不能只是炒旧饭或盲目拔高。只有这样,高三的复习课才会有效率。 忧哉,课堂提问太过形式化
在听课过程中,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课的内容非常多,多媒体课件一节课翻了30多页,上课也不断地提问学生,课堂互动比较多,教学内容能够很顺畅地完成,教学各环节也很完整,但课后就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却发现学生真正掌握的很少,甚至根本记不住老师上课讲的主干知识,这令我非常不解。回来后,我再仔细分析老师的上课过程,发现一个规律:凡大容量、很顺畅的课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就少,凡上课内容不大,课堂磕磕碰碰,学生掌握的内容反而较多。究其原因,我发现课上得很顺的老师所用的提问方式大都是“是非问”、“填空问”、“是什么”和“怎么样”,学生只是在回答“是”与“否”或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填空和简单猜测,思维都停留在浅层的思考,没有时间细想,老师把一个大问题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步骤来提问学生,问题很琐碎,而且群问群答较多,整堂课学生都是浅思维,没有进入深思维。但是考试时,每个题目都是以一个完整的问题呈现,学生在没有老师分解和上半句引导的情况下,自然无法解答问题。所以,很多老师都发现一个怪象: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很出色,可一到考试就发懵,答非所问,原因就是上课时我们没有给学生思考一个完整问题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足够量的训练。因此我建议高三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问题型教学设计,多设计些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和学习热情的问题,用问题形式组织教学的各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思维方法上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采用建构主义建构曾经学习过的知识网络,使过去头脑中碎片式的知识具象化、整体化。
高三老师可以阅读以下三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它告诉我们如何设计复习课中的问题;二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它告诉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把高一、二碎片式的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重新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复习主干知识最为有效;三是博赞的《思维导图》,它教会学生把主干知识统整,形成图形化知识结构,便于学生记憶和理解。
忧哉,复习课从人灌变机灌
在听课中,看到老师们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板书,这加大了高三复习课的容量,是件好事。但是在听课中,我发现不少老师一味为了加大课堂容量,不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导致学生上课时眼花缭乱过一把眼瘾,课后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甚至有的课堂还出现老师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都无法记录下来的情况。这又是一种看似有效其实无效的课堂教学,老师从过去人为满堂灌进入机器满堂灌。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记住四个原则:一是适量的原则,二是直观的原则,三是整合的原则,四是有趣的原则。如果不具备这四个原则,我以为课件对教学只会产生负效益。
忧哉,复习内容超出学生能力而导致学生失去信心
在听课当中,看到一些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热情不高,老师上课虽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是学生启而不发,老师无耐,学生无味,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学生访谈发现,复习内容大大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根本听不懂,因此越听越无味,越听越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重新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对应分角度,重新定位复习内容和难度,大胆取舍教学内容,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入教学,切不可从最远发展区切入,保证“该拿的分拿到,能拿的分尽可能拿”。
几天听课,看到我们高三课堂闪亮的一面,令人欣慰和自信;也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尚需努力的地方,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也许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清与不清,还得高三老师明鉴。
(责编 韦 力)
高三第一次备考调研开始了,我一口气走了6所学校,扎进课堂听了近15节课,加上巡堂,几近40节课,有令人兴奋、快慰的幸福味道,也有令人担心、忧虑的纠结情愫。这几天进班听课,有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等学科,加上巡堂观察,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观摩了一遍,所有类型的班级都看到了,各种类型的学生也都见过了,感触良多。
乐哉,高三教师的敬业精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敬业,就是这个道理。每走进一个课堂,我都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我就像是回家一样地坦然走进高三课堂,老师们笑脸相迎,毫无责怪之意,让我感到十分亲近,听上几分钟,我就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从他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他们的板书,到他们从容的教学姿态,我和同学们一样,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敬业和乐业,也许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状态,但是作为一个离开讲坛十年的同行来说,我真的被高三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柳高,遇到好久没见面的老朋友宋歌老师,她的氣色不是很好,寒暄了几句,宋老师告诉我,可能是肠胃不大好,由于现在高三工作较忙,想等忙完这段再调理身体。这就是一个高三教师心无旁骛的奉献精神。在民族高中看到我以前提出的一句口号“辛苦我一年,幸福你一生”挂在墙上,再看看高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投入劲,我想,高三的每一位老师都已经把这一口号化成了行动。
乐哉,高三老师过硬的教学内功
这次听课,我一改以往只听语文课的做法,而是跨学科听课。在柳州高中,听了语文科韩建平老师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课,韩老师对诗歌深入浅出地分析让每一个同学对诗歌都有更深地理解和感悟;在柳江中学听了政治科周琼老师的课,我被她对教学内容熟悉得滚瓜烂熟的功夫折服了;在市二中听地理科韦献华老师的课,我为他信手拈来的高考研究成果而赞叹;在民族高中听历史科江惠柳老师的课,我沉睡多年的历史知识被她精巧的板书设计唤醒;还有英语课,老师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活动让我忘乎所以;数学课,老师一题多解的思维竟能重燃我学习数学的欲望……几天听课下来,我深感每一个高三老师的专业水平绝对过得硬。
乐哉,高三老师的人本意识
新课改理念倡导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听课中,我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老师为学生的学运用怎样的办法和手段。在这次调研听课中,我发现我所听的每一堂课,老师的人本意识都表现得非常好,亲近学生的语言不说,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问题的耐心不说,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多了,课堂气氛也好多了。
乐哉,高三老师的主导意识
在听课中,我看到老师们的指导作用发挥起来了,复习课的板书多了,也讲究多了。外国语高中、民族高中的老师都要求学生有纠错本,上课时,不停地提醒同学们要把易错点记到纠错本中;课堂上,老师不断在教室里走动,保持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教态,随时维护课堂的教学秩序,发现学生搞小动作或打瞌睡,老师都会主动提醒学生;针对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也都会耐心地指导,不会为了进度而忽视学生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做法。
这次听课,亮点很多,优点也很多,可以感觉到高三课堂在不断进步和成长。但是在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担忧的问题。
忧哉,课堂教学目标被弱化甚至被忽视
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但这在这次听的15节课当中,明示教学目标的只有一位老师,有两位老师口头简单说了一下教学目标。巡堂过程中,也没有看到有任何一个老师在板书中写有教学目标。这说明,在我们高三的课堂上,老师的目标意识弱化了,甚至可以说被忽视了,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能真正把握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同学很少,有的老师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哪怕是在习题讲评课当中,有的老师也不知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哪,所有题目都是平铺直叙地解析,每一题都细讲,最后讲到哪题算哪题,听了三个试卷讲评的老师,基本都是一样。我认为,一堂课40分钟,当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是无目的的,甚至是无望的,听一节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样艰难,学生带着不安和无奈听课,教学效果怎么可能好呢?因此,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在上课时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在一堂课中,用目标来衡量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才会有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感受,即使在课堂上没学好,课后补救也有具体的方向。
忧哉,课室教学方法单一
在听课中,我看到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和习题训练法,基本都是老师在讲或多媒体展示课件,学生不断地记笔记。教师讲授的时间绝对超过学生活动的时间,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看不到了。知识点复习课亦是如此,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大容量的教学任务面前,大都选择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办法。在习题讲评课上,有的老师也是用此法,先告诉学生答案,然后讲解答案来由,没有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归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前20分钟听课效率还可以,到后20分钟,学生大多走神或做起其它事,教学效果大为下降。之所以出现我上半节巡堂和下半节巡堂得出截然不同的情况,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我建议,复习课的课堂仍然要做到“实、活、精、新”:“实”就是要体现课堂的效率,没有效率的课再好也是做无用功;“活”就是要求老师们在方法上多想些招数,不能每堂课都是讲授法,而应多些活动,把课堂搞活;“精”就是要求老师们精选教学内容,一定要让我们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强求面面俱到;“新”就是要求高三课堂要比高一二学习同一内容时有新的内含,不能只是炒旧饭或盲目拔高。只有这样,高三的复习课才会有效率。 忧哉,课堂提问太过形式化
在听课过程中,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课的内容非常多,多媒体课件一节课翻了30多页,上课也不断地提问学生,课堂互动比较多,教学内容能够很顺畅地完成,教学各环节也很完整,但课后就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却发现学生真正掌握的很少,甚至根本记不住老师上课讲的主干知识,这令我非常不解。回来后,我再仔细分析老师的上课过程,发现一个规律:凡大容量、很顺畅的课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就少,凡上课内容不大,课堂磕磕碰碰,学生掌握的内容反而较多。究其原因,我发现课上得很顺的老师所用的提问方式大都是“是非问”、“填空问”、“是什么”和“怎么样”,学生只是在回答“是”与“否”或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填空和简单猜测,思维都停留在浅层的思考,没有时间细想,老师把一个大问题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步骤来提问学生,问题很琐碎,而且群问群答较多,整堂课学生都是浅思维,没有进入深思维。但是考试时,每个题目都是以一个完整的问题呈现,学生在没有老师分解和上半句引导的情况下,自然无法解答问题。所以,很多老师都发现一个怪象: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很出色,可一到考试就发懵,答非所问,原因就是上课时我们没有给学生思考一个完整问题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足够量的训练。因此我建议高三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问题型教学设计,多设计些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和学习热情的问题,用问题形式组织教学的各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思维方法上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采用建构主义建构曾经学习过的知识网络,使过去头脑中碎片式的知识具象化、整体化。
高三老师可以阅读以下三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它告诉我们如何设计复习课中的问题;二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它告诉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把高一、二碎片式的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重新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复习主干知识最为有效;三是博赞的《思维导图》,它教会学生把主干知识统整,形成图形化知识结构,便于学生记憶和理解。
忧哉,复习课从人灌变机灌
在听课中,看到老师们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板书,这加大了高三复习课的容量,是件好事。但是在听课中,我发现不少老师一味为了加大课堂容量,不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导致学生上课时眼花缭乱过一把眼瘾,课后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甚至有的课堂还出现老师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都无法记录下来的情况。这又是一种看似有效其实无效的课堂教学,老师从过去人为满堂灌进入机器满堂灌。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记住四个原则:一是适量的原则,二是直观的原则,三是整合的原则,四是有趣的原则。如果不具备这四个原则,我以为课件对教学只会产生负效益。
忧哉,复习内容超出学生能力而导致学生失去信心
在听课当中,看到一些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热情不高,老师上课虽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是学生启而不发,老师无耐,学生无味,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学生访谈发现,复习内容大大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根本听不懂,因此越听越无味,越听越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重新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对应分角度,重新定位复习内容和难度,大胆取舍教学内容,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入教学,切不可从最远发展区切入,保证“该拿的分拿到,能拿的分尽可能拿”。
几天听课,看到我们高三课堂闪亮的一面,令人欣慰和自信;也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尚需努力的地方,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也许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清与不清,还得高三老师明鉴。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