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如何走创新之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当代的教育界中,这种陈腐的人际关系,已经遭到了抵抗”。“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新课程下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创新呢?
   首先,“打铁还靠本身硬”。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教学能否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多年前,一位小学教师请我为她购买蔬菜,在她给我的只有11个字的菜单中,居然出现了6个错别字,这张菜单是:“大算、北菜、香晴、拿交、西红是”。这样的老师,怎么能胜任教学?怎么不误人子弟?教师,要不断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其次,要善于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
   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灵活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杜牧的诗歌《赤壁》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听老师给你们唱一支歌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学生听到这耳熟的音乐,纷纷与我一起唱了起来。当我问学生这支歌他们是怎么学会的时,他们都说是在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时学会的,有个学生还兴高采烈地为同学讲赤壁大战的故事,在这个时候导入课文,这节课还不成功吗?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提出了几个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样的危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学生带着这么多问题来探究课文,学习兴趣自然被激活了。
   第三,要善于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是不会成功的。要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老师在生动地讲完“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破烂,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躲开了他”这个结局后,如果设问:“假如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会怎样呢?你能以《富翁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一下发财后的于勒的衣着打扮、语言谈吐及菲利普夫妇见钱眼开的情景吗?”学生一定会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高兴的投入到写作中去。
   第四,要善于使学生能力发生迁移。
   语文是一个大课堂,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应该启发他们跟时代结合在一起思考,这样,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教学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  潼关怀古》时,在点明文章的主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后,请学生思考:生活在今天的中国百姓,跟作者所处时代的中国百姓,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今天的中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务院不但减免了农业税,还拨款帮助农民修建沼气、修水井、建水窖、坡改梯、退耕还林、建移民新村、还对学生实行教科书费用减免,拨款建农村寄宿制学校,百姓的生活水平真是越来越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到了迁移,思想上也受到了教育,这种课堂教学,有谁会不喜欢?
   第五,要善于加强课堂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如果单纯依靠教科书来学习,往往容易疲劳,精神分散。如果插入一些实践活动,则会增加课堂的活泼气氛,消除学生的疲劳,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可以请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这既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富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才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
期刊
文言断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读文言文,在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后,文章的大意就会闪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凭借语感把简单的地方断开,再集中精力去断难处。   例如,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众所周知,
期刊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广的。这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说教模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
期刊
近些年,新材料作文成为各地语文高考的“宠儿”。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但许多考生不懂引用材料的技巧。有的学生习惯性地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有的学生故弄玄虚,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材料,为文章开头增添亮色呢?下面,结合一道作文题目来谈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材料】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是衡量学生作文成败的重要标准。学生唯有对生活有“独特”体验,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培养好的作文文风。这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相当普遍,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讲自己的话
期刊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堂的要求,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
期刊
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授课内容完全根据中考题型决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在一张张多媒体幻灯片地快速放映下,在学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地摘抄下,在老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灌输下,悄然落幕。填鸭式的教学替代了启发式的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不断凸显,而人文性却始终黯然无光,不受重视。   张凤娟老师这样理解文本细读: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收获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深度的重要标尺——单纯就文本而文本的语文教学不
期刊
一、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要求所讲的内容学生全部掌握,也不要求一节课讲多少知识点,不妨穿插一定的课外知识,高起点,低要求,让学生感受语文世界的丰富和有趣。我们只要把学生引到河边,至于怎样喝水,是学生自己的事。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由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我给他们讲了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关于克隆的意义,我
期刊
2014年12月13日,在临沂第23中学举行了罗庄区语文“省培”参训教师学习成果专题汇报会暨青年教师培训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且行且思,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老师,我深刻地知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且行且思,脚踏实地。   (一)朗诵   语文要有语文味,语文味何来?来自于我们平常语文课堂的动
期刊
一、注重写字基本功训练   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工程,识字过程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认清字形,三要了解字义。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往往又是通过读读写写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生字词时,离不开写字教学。在小学写字教学中,我们老师普遍讲解的是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则,很少讲字的间架结构和形体美,也很少去纠正学生不良的写字姿势和不规范、不整洁的现象。在批改学生写字作业时,重视了笔画的完整性,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