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就是平天下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s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其经营哲学是:“敬天爱人”。他提到:“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把有价值的财富留给后人。”他很快发现,没有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就无法获得成功,在企业经营上尤其如此。”甚至被别人背叛,他依然认为,“该全心全意地相信别人,并不断自问,自己是否值得让他人相信。”“企业的原则应该是使人愉悦。我们不但要使外来的顾客高兴,也要取悦那些内在的顾客——也就是依赖企业生存的员工和部门”。不要追逐利润,要让利润跟着自己跑,在自由市场里,利润应该是社会给有功者的嘉许;而信赖是利润的来源。这篇文章,就是从商业哲学入手,解决商业人生的常识问题。
  一、人类的三大元精神
  《道德经》云,“失道而后失去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以上价值观念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组,道德,仁礼,义智;三组价值观念背后的人类元精神,分别可以解读为信仰精神,仁爱精神,理性精神。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应该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把理性认为是阳,仁爱是阴,信仰是中和,即意味着以“包容并超越”的方式,将理性精神融入到仁爱精神里,将仁爱精神融入到道德精神里,形成人类元精神的反向重演,形成理性、仁爱、信仰三种人类元精神的完整统一。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背后的道理在于,修身才能天下平,修身就是平天下,修身既是起点也是结果,这就是人类“大同社会”的通道!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断言的“两极相通”,也就是看来相对立的两个极端,却在最极端处走向与自己正相反的另一极,“修身”与“平天下”恰是这两极,在最低的起点处与最高的顶点处,形成相通之势,即“道通为一”。只有修身修成明心见性本体身时,人类才能永恒,共产主义、大同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共同建设大同社会的人间天堂,是商业追求的本质。
  二、道商与“信仰精神”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就是因为他对人民有信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为”与“道”相通,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 处于“无绳约而不可解”的信仰境界;达到此境界的商人,就是道商。
  理性、仁爱、信仰精神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元素。同时拥有理性、仁爱、信仰三种精神,并将理性精神融入到仁爱精神里,将仁爱精神融入到信仰精神里,才是道商的终极精神,即“函三为一”的道商精神。而只有到信仰层面的时候,才能做到“无为而治”。“以道治国,国之福也”。“道之莅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管理学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的交叉学科,而由管理重点的不同,分为物本管理、人本管理、道本管理,对应着人类三种元精神:求知精神,仁爱精神,信仰精神,分别代表着人类三种心理元素:理性、非理性、超理性。由中心的信仰精神,生发出仁爱精神、理性精神,之后三者合而为一,道商管理精神成为其总称。
  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组织体,企业的使命完成了,企业也就应该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因而,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要不然让自己企业的使命无限大,企业就终将长久;要不然,让企业的精神永存,让企业的精神在众多人中传播,企业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没死。也就是说要塑造一个永远存在的使命,作为企业的终极信仰。
  在西方国家,信任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实际上,《圣经》里说“太初有道”,“道成肉身”;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对“道”由无数的描述。找回并清晰表述对“道”的信仰,将能够使中国融入到世界范围的信仰体系里,并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理念和文化体系传播给世界,否则中国有可能成为“在风中哭泣”的“亚细亚的孤儿”乃至世界的孤儿。
  因此,道商管理,包含着理性、仁爱、信仰等人类的三大元精神,并以信仰精神作为道商自己最根本的特点。
  三、修身就是平天下
  管理本无定式,即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和模式。所以,尤其需要一种清晰地思路,即用一种概念范畴,把纷繁复杂的现象整理为一个具有逻辑连贯性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管理学实际上就是管理思维方式的系统表达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作为道商来说,用一句话表达,即:修身就是平天下!
  1.人性
  《道德经》中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着有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说要自知,要自胜。“认识你自己”,2000年前,古希腊的哲人如是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先认识自己,再超越自己。
  按照“人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性”推演下去,人的精神是信息的一种高级形态,而信息的特点,“是可选择性、合目的性”,也是人的精神的特点;因而人的本质,即是人在可选择性基础上的合目的性;“可选择”的意思是自由,“合目的”的意思是合道。也就是说:人的最终本质是自由、自在!每个人最终都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鲲鹏图南之“逍遥游”境界;庄子之学,号称“人学”,其意在此。
  人类的元精神包括理性之真,仁爱之善,信仰之美。人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求真;之后获得真的优点后,求善;保留善的优点后,求人生之大美。最终的结果,人性又回到“函三为一”的“真善美”完整统一的人生至美状态——即“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合道境界。
  人的求真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了解,获得物质财富,同时克服人的物欲、占有欲的过程,即是“生而不有”的过程;人的求善的过程,就是克服人的恶欲,就是要体现人与人的关爱,就是“为而不恃”的过程;人的求美的过程,就是消融掉主客观的差异,一直到无差别心的物我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是谓玄德”的大同境界,就是“长而不宰”的过程。
  2.自我管理与领导修身
  《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管理首先是就是自我管理,修身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要从领导者做起。可以从三个维护度,建立领导者的修身体系。
  (1)从本能人的角度来说,作为领导者,更多的体现为减少过多的欲望实现的。老子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去甚、去奢、去泰。都是通过排除贪欲使欲望减少到适当的程度。从反面来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另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如果不注意克制贪欲,则可能会不惜一切手段来利己。
  (2)从社会人的角度,功、名的追求,仅是一个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却非终极。《道德经》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哉”, 又云:“名与身孰重?”即作为商人,在功成名就时,要能够全身而退。
  (3)从精神体的人之角度来说,就是要从理性、情性、悟性精神次第超越。理性:自我反省,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逻辑思维,排列组合,建立规则,发现规律的能力。情性:是指一个人的喜怒爱乐和内在的种种感受,这也是价值观的起源,因此中国人强调情性,因此重人情。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情性十分重要,如果不能透视人心,以我心来度他心,人与人之间便无法产生默契、共鸣和体谅,进而凝聚力量,化解冲突,许多管理与人生的问题,皆因情无法沟通而起,因此可见情性的把握多么重要。悟性:超脱情、理、感,对整个世界及人生真理有所了悟,强调人性是可以提升的,只要能够跳出世俗眼光,便可看得深而远。
  3.“无为而治”的深刻内涵
  《道德经》云:“太上,不知有之”。又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社稷王。”
  管理大师柯林斯的一大贡献,是发现了第五级领导。要通过五个级别,才能达到领导人的最高境界。这五级别领导分别是:第一是能力强的个人;第二级是团体贡献者;第三级是能力强的经理人,第四级是有效力的领导者,在第四级之上,再加上“极端的谦卑”和“强大的决心”才是第五级领导人。彼德·圣吉说:“如果没有先读罗伯特·格林利夫的《仆人式领导》,别去读领导力的书。我相信,那是我读到过的关于领导力的最出众和最有用的陈述”。格林立夫在1970年首次提出“仆人式领导”。老子的最高层面的领导,有着第五级领导和仆人式领导者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之下的领导风格体现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深刻内涵就是发挥人的主导性。老子列举的三个层次虽然是管理者的层次,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下,人的主体性伸展的状态。“畏之辱之”——恨其不死,完全受外部控制和影响,无自主性可言;“亲而誉之”——主体性得到伸展,但是还存在对外部的感激,还是受外在的影响;“不知有之”——主体性完全伸展,完全自主自由自为,外部控制和智慧在人的感觉里消失,结果不是失控而是“功成、事遂。”
  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能力。服务于别人,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最典型的方式、那些为了众人利益而奋斗的人,满足了自己最大的利益。如果我们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幸福,那,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和不断优化对自身的精神健康建设,并帮助部下建立健康的精神体系,同时指导其技能,最终,形成对健康精神的自我强化,让每个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即将自我修身的结果应用于企业,即企业管理的终极意义在于即塑造精神价值。需要知道,组织所追求的经济价值和利润,不是组织的根本目标,而只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副产品。人的主体性决定了:管理,第一是自我管理;管理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帮助别人实现自我管理,是管理的唯一出路,管理是以促进人性发展和完善作为手段和目的,管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解放。
  人不是机器,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和至为关键的时候,情感总是高于理性。不真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心爱别人的。而关心人,是情感管理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爱,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为了他的幸福,为了他的进步,进行知识的分享和感情的投入;爱,要双方良心互动才能持续。“得人心者得天下”,应在充分确立员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過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培训,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期望与义务的了解,不断提高双方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当这个社会、当企业和众多企业家不再天天讲“科学管理”、讲“伦理管理”之时,也许我们的商人才真正拥有了“道”。在“道”的光辉中,“道商”生活和工作在自由、自在的逍遥至境,就好像心手俱已无剑时,前路已无荆棘;成功在自自然然、不知不觉中降临,悄然如树叶飘落。此时,天下平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级博士生,理实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副总裁)
其他文献
海口市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已有900多年历史。位于中国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