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民居,就是一幅该民族文化概貌的图示。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①
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平面布局上,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形式。在白族民居布局中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照壁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照壁作为白族民居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小品,不仅体现了白族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凝聚着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白族照壁的概况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人统称为“影壁”。从字面就可以看出从产生到现在遮挡一直是照壁的主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汉画像石也有照壁形象,说明照壁历史久远,久传不衰。
同时,照壁也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竖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源于中原的照壁,走入白族民居体系,在继承了中原照壁的一些基本特点外,又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独有的审美情趣,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并成为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泥瓦砖石砌成的照壁有的与白族庭院的围墙融为一体,有的布局在庭院大门里,有的在大门外,有的则布设在自然村的入口处。
白族的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优美,通常的样式为独脚和三叠水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顶为庑殿式,在古代多为官宦人家选用。三叠水照壁则为白族民居普遍采用的样式,“三叠水”即为将一横长而平整的壁面直分为三段,中间高,两边低,所以称为三叠水。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均随院子的宽窄而变化,并与照壁对应的主房互相呼应,形成对景效果,整体给人以外形比例匀称、整体统一和谐的优美感觉。
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照壁在居室环境中独特而卓越的装饰功能,几乎成为白族民居建筑的一个象征。整座照壁都以白色作底色,顶部的脊线两端,轻捷巧致,如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鸟。在照壁的檐口墙上是一带状的各种彩画图案,在照壁洁白的墙面上多题有刚劲有力的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照壁前面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内的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形成一个优美舒适的院内环境。
大理民间有“正房要有靠山,才做得起人家”的传统习俗,而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并且常年有南偏西风和西风,为了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并且能够背对大风,避免大风直吹进屋和满足白族人的传统习俗,白族民居中的正房大多坐西朝东,于是正房对面稍低的照壁既能造成封闭的安静环境,使人在内部居住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使穿堂风通过照壁变成缓风,又能提供较开阔的天空视野,而阳光还能比四合院较早地射入正房和院落中,尤其到傍晚时,照壁就可以反射阳光到正面的堂屋,所以虽然是坐西朝东的房屋朝向但并不影响房间采光。另外照壁对维护整个建筑空间的平面规整,分隔空间和丰富空间层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所言为庭院中的照壁作用,在大门外的照壁和村口的照壁,除上述作用外,又主要突出以下作用:一是防止家内和村内的气运外泄,二是阻挡家外和村外的邪魔入内。
二、白族照壁的文化内涵
自古大理就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从汉代开始,大理人就通中原,习汉学。据史书记载,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滇池出神马四,甘露降,白马见,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此。”②大理开始正规的古代教育。南诏、大理国时,官府曾多次派学子到长安、成都学习汉文化。到了近现代,大理的百姓,不论家境贫富,都要送子女读书。
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白族人尤其注重人的精神,重视文化的修养,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透过白族照壁我们能感受到白族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在儒家文治教化思想的影响下,白族人家都把“文运昌盛”作为本宗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走进白族村寨,进入白族人家,不同的姓氏,照壁上会有不同的题字,如同数十年的老店招牌,对于村民来说非常熟悉。只要看到照壁上的字,村民就能告诉你主人的姓氏,如“清白传家”为杨姓,“琴鹤家声”为赵姓,“百忍家声”为张姓,“青莲遗风”为李姓,“水部家声”为何姓,“工部家声”为杜姓等,“家声”即为族姓的威望名声。
杨姓照壁上题写的“清白传家”,源于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曾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身居高官的太尉,在当时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混乱社会中,他能做到将深夜怀金送礼之人拒之门外,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这在当时是极少见的。赵姓照壁上“琴鹤家声”的典故说的是北宋赵为官清廉的传说故事,此人随身无金无银,只有一琴一鹤相伴。杨姓照壁上题“清白传家”,赵姓照壁上题“琴鹤家声”,其目的都是教育、启迪后代子孙做人要一清二白,做官要公正廉洁。
张姓照壁题书“百忍家声”的典故出自唐代养生家张公艺的传说故事,其家九代同居的秘诀是推行“百忍”家风,通过此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人和精神,借以期盼“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李姓照壁上题写的“青莲遗风”典故说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事,杜姓照壁上的“工部家声”,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事。何姓照壁上“水部家声”的历史典故,说的是南朝文化名人梁何逊的事,此人能诗能文,才华出众。将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典故借用到白族照壁上,就是鼓励子孙后代向名人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
通过以上对部分白族照壁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姓氏的照壁内容都是来源于中原的各种历史典故,并且不是所有姓杨的人都与杨震有关,所有姓李的人都与李白有关,所有姓张的人都与张公艺有关,表明的是一种白族人民对前人的道德风范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白族人民对汉文化的吸纳和弘扬,从中可以看出白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并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较好的汉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是不能高度概括出本家族最值得自豪的四个大字。而且其内容告诫人们做官要清正廉洁,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宽容、忍让,激励后代子孙向伟大诗人学习等等,对于激励、教育子孙后代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走入白族村,与白族村标志的大榕树在一起的,即在村子的东面还会立有全村的一块大照壁,上面多题写“紫气东来”,这个传说最早源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如果全村的大照壁立于村子的南面,则多题写“彩云南现”。相传,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在汾水得到了夏禹铸成的宝鼎,认为是天降祥瑞,于是改年号为元鼎。无独有偶,汉武帝在梦中见彩云瑞气不时出现在遥远的南天。发展至今,白族民众就普遍以“紫气东来”、“彩云南现”表示祥瑞,即吉祥的征兆。
另外白族照壁十分注重对称,不仅照壁本身需要左右对称,而且照壁与整个建筑的组合更是讲究对称严谨,前后左右平衡,庭院照壁的中心与主房必须在一条轴线上,照壁中央又宽又高的部分与主房呼应,两边又小又窄的部分则与厢房呼应。居住时,一般长居主房,幼居厢房。照壁的这种建筑格局说明白族较早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倡导的“中正无邪,尊者居中,长幼有序”的“礼”制思想、伦理思想透过白族的照壁也能感受到。
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周城的照壁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就是周城照壁上大多设有佛龛,供奉有佛像,听村民介绍,每到初一、十五家里人都要到佛龛前敬香拜佛,而且正房的佛龛前拜的是“天”,照壁的佛龛前拜的是“地”。将“天”、“地”融入家园,在家就可以祭拜天地之神,体现的是白族人朴素的自然观和“天地合一”的宇宙观。
总之,照壁文化是中国墙文化的延伸,是墙文化更加独立的表现方式,尤其白族照壁更为白族的整个民居建筑书写了亮丽的一笔,他除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玄学、风水学等老百姓希望祈福避邪的人文内涵外,不再是单纯地满足使用功能上的一些基本要求,而是透过照壁表达出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尚人品的追求以及重学习、重教育的优秀传统。正如刘沛林在《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一书中所言:“中国古村落追求的‘境界’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是具有情、理特点的‘意’与具有形、神特点的‘境’的统一。中国古村落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达到寄情山水、亲近自然、致力读书、通达义理的境界。”这正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照壁所追求的境界。
注: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②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地理志.沿革论》卷之一。
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平面布局上,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形式。在白族民居布局中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照壁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照壁作为白族民居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小品,不仅体现了白族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凝聚着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白族照壁的概况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人统称为“影壁”。从字面就可以看出从产生到现在遮挡一直是照壁的主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汉画像石也有照壁形象,说明照壁历史久远,久传不衰。
同时,照壁也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竖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源于中原的照壁,走入白族民居体系,在继承了中原照壁的一些基本特点外,又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独有的审美情趣,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并成为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泥瓦砖石砌成的照壁有的与白族庭院的围墙融为一体,有的布局在庭院大门里,有的在大门外,有的则布设在自然村的入口处。
白族的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优美,通常的样式为独脚和三叠水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顶为庑殿式,在古代多为官宦人家选用。三叠水照壁则为白族民居普遍采用的样式,“三叠水”即为将一横长而平整的壁面直分为三段,中间高,两边低,所以称为三叠水。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均随院子的宽窄而变化,并与照壁对应的主房互相呼应,形成对景效果,整体给人以外形比例匀称、整体统一和谐的优美感觉。
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照壁在居室环境中独特而卓越的装饰功能,几乎成为白族民居建筑的一个象征。整座照壁都以白色作底色,顶部的脊线两端,轻捷巧致,如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鸟。在照壁的檐口墙上是一带状的各种彩画图案,在照壁洁白的墙面上多题有刚劲有力的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照壁前面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内的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形成一个优美舒适的院内环境。
大理民间有“正房要有靠山,才做得起人家”的传统习俗,而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并且常年有南偏西风和西风,为了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并且能够背对大风,避免大风直吹进屋和满足白族人的传统习俗,白族民居中的正房大多坐西朝东,于是正房对面稍低的照壁既能造成封闭的安静环境,使人在内部居住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使穿堂风通过照壁变成缓风,又能提供较开阔的天空视野,而阳光还能比四合院较早地射入正房和院落中,尤其到傍晚时,照壁就可以反射阳光到正面的堂屋,所以虽然是坐西朝东的房屋朝向但并不影响房间采光。另外照壁对维护整个建筑空间的平面规整,分隔空间和丰富空间层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所言为庭院中的照壁作用,在大门外的照壁和村口的照壁,除上述作用外,又主要突出以下作用:一是防止家内和村内的气运外泄,二是阻挡家外和村外的邪魔入内。
二、白族照壁的文化内涵
自古大理就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从汉代开始,大理人就通中原,习汉学。据史书记载,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滇池出神马四,甘露降,白马见,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此。”②大理开始正规的古代教育。南诏、大理国时,官府曾多次派学子到长安、成都学习汉文化。到了近现代,大理的百姓,不论家境贫富,都要送子女读书。
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白族人尤其注重人的精神,重视文化的修养,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透过白族照壁我们能感受到白族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在儒家文治教化思想的影响下,白族人家都把“文运昌盛”作为本宗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走进白族村寨,进入白族人家,不同的姓氏,照壁上会有不同的题字,如同数十年的老店招牌,对于村民来说非常熟悉。只要看到照壁上的字,村民就能告诉你主人的姓氏,如“清白传家”为杨姓,“琴鹤家声”为赵姓,“百忍家声”为张姓,“青莲遗风”为李姓,“水部家声”为何姓,“工部家声”为杜姓等,“家声”即为族姓的威望名声。
杨姓照壁上题写的“清白传家”,源于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曾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身居高官的太尉,在当时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混乱社会中,他能做到将深夜怀金送礼之人拒之门外,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这在当时是极少见的。赵姓照壁上“琴鹤家声”的典故说的是北宋赵为官清廉的传说故事,此人随身无金无银,只有一琴一鹤相伴。杨姓照壁上题“清白传家”,赵姓照壁上题“琴鹤家声”,其目的都是教育、启迪后代子孙做人要一清二白,做官要公正廉洁。
张姓照壁题书“百忍家声”的典故出自唐代养生家张公艺的传说故事,其家九代同居的秘诀是推行“百忍”家风,通过此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人和精神,借以期盼“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李姓照壁上题写的“青莲遗风”典故说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事,杜姓照壁上的“工部家声”,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事。何姓照壁上“水部家声”的历史典故,说的是南朝文化名人梁何逊的事,此人能诗能文,才华出众。将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典故借用到白族照壁上,就是鼓励子孙后代向名人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
通过以上对部分白族照壁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姓氏的照壁内容都是来源于中原的各种历史典故,并且不是所有姓杨的人都与杨震有关,所有姓李的人都与李白有关,所有姓张的人都与张公艺有关,表明的是一种白族人民对前人的道德风范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白族人民对汉文化的吸纳和弘扬,从中可以看出白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并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较好的汉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是不能高度概括出本家族最值得自豪的四个大字。而且其内容告诫人们做官要清正廉洁,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宽容、忍让,激励后代子孙向伟大诗人学习等等,对于激励、教育子孙后代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走入白族村,与白族村标志的大榕树在一起的,即在村子的东面还会立有全村的一块大照壁,上面多题写“紫气东来”,这个传说最早源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如果全村的大照壁立于村子的南面,则多题写“彩云南现”。相传,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在汾水得到了夏禹铸成的宝鼎,认为是天降祥瑞,于是改年号为元鼎。无独有偶,汉武帝在梦中见彩云瑞气不时出现在遥远的南天。发展至今,白族民众就普遍以“紫气东来”、“彩云南现”表示祥瑞,即吉祥的征兆。
另外白族照壁十分注重对称,不仅照壁本身需要左右对称,而且照壁与整个建筑的组合更是讲究对称严谨,前后左右平衡,庭院照壁的中心与主房必须在一条轴线上,照壁中央又宽又高的部分与主房呼应,两边又小又窄的部分则与厢房呼应。居住时,一般长居主房,幼居厢房。照壁的这种建筑格局说明白族较早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倡导的“中正无邪,尊者居中,长幼有序”的“礼”制思想、伦理思想透过白族的照壁也能感受到。
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周城的照壁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就是周城照壁上大多设有佛龛,供奉有佛像,听村民介绍,每到初一、十五家里人都要到佛龛前敬香拜佛,而且正房的佛龛前拜的是“天”,照壁的佛龛前拜的是“地”。将“天”、“地”融入家园,在家就可以祭拜天地之神,体现的是白族人朴素的自然观和“天地合一”的宇宙观。
总之,照壁文化是中国墙文化的延伸,是墙文化更加独立的表现方式,尤其白族照壁更为白族的整个民居建筑书写了亮丽的一笔,他除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玄学、风水学等老百姓希望祈福避邪的人文内涵外,不再是单纯地满足使用功能上的一些基本要求,而是透过照壁表达出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尚人品的追求以及重学习、重教育的优秀传统。正如刘沛林在《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一书中所言:“中国古村落追求的‘境界’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是具有情、理特点的‘意’与具有形、神特点的‘境’的统一。中国古村落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达到寄情山水、亲近自然、致力读书、通达义理的境界。”这正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照壁所追求的境界。
注: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②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地理志.沿革论》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