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幼儿 多元互动 六大解放
摘要:
本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入手,探讨如何科学地创设环境,发挥环境对幼儿的隐性教育功能,实现环境与幼儿能力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正文:
陶行知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并概括性的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解放人。《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区域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注重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选择,人际互动决定着区域活动开展成败的关键。针对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我做了如下总结。:
一、解放儿童的双手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正如瑞吉欧的教师认定:儿童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感官、体验以及自主性探索获得知识。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追求的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宽松富有童趣的活动区,幼儿在生活中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
如: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第一个社会环境——幼儿园,开始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创设满足幼儿合理需要的、关爱的、宽松又有依靠感的区域环境,以激发幼儿的动机。如:“连锁娃娃家”,幼儿自主选择“我的家”“好朋友的家”,给予心理需求;设置“话吧”“小医院”“舞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生活和交往,积累经验;将幼儿的各种生活照片制成小书投放在阅读区,缓解入园焦虑;随幼儿入园时间渐长丰富操作探索区;设“建构角”、“益智区”发掘幼儿智慧;“植物区”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學的探索兴趣;美工区设“涂涂画画”、“巧手制作”来表现童真童趣;运动区中投入多种不同类型的户外器械,如“玩沙玩水”、“学小猴爬树”、“走小桥”等,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锻炼手、臂肌肉的灵活性和力度,训炼幼儿平衡度。区域游戏的展开,幼儿在操作和体验中获取相关知识,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二、解放儿童的眼睛
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也是培养幼儿主动性,引发幼儿创造力的前提。它包含材料的准备、投放和构建特式。《纲要》提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材料的准备、收集过程是幼儿对材料认识感和引发兴趣的阶段,同时也能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收集材料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
1.发挥家长和幼儿资源优势,收集身边易得的废旧物品,进行卫生处理。如:碎布头、废瓶子、旧玩具、纸盒、书籍等,在收集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质,会想到“这个能做什么”“那有什么用”,就此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二是
2.教师有目的地制作一些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玩教具材料,如:教学卡片、图形;语言区的画面排序,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在区域游戏中。三是
3.园内投资配备一些相关材料,如:科学角中的一般仪器,材料篮等,让幼儿有机会自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展开无限的联想,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投放恰当与否,决定着幼儿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经验的获得。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都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为幼儿提供探索、操作的材料时应做到:第一,
1.材料投放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如:科学区可以投放废旧玩具供幼儿自由拆装、组合,让幼儿探究玩具中的奥秘。第二,
2.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积木区幼儿可能会摆出创造性的“怪异”物品来。第三,
3.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个障碍。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提供给那些“一般摆弄”难以“喂饱”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第四,。
4.材料的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幼儿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投放材料时要以积极的姿态层层递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开展活动,并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地更换材料。幼儿在与各种材料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运用自身感官去探究感知,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了孩子对本土资源的认同和亲社会行为。
三、与区域游戏的多元互动
1..师幼互动——解放儿童的头脑
教师在布置区域环境之前充分思考,拿出一套方案,让幼儿讨论,想不同,找到最好的与众不同的方案,一起动手布置,进一步产生创造行为。如:元宵节到来,教师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表达出元宵的喜庆习俗。有的做出“花灯”,有的纸折“鞭炮”,还有的画出五彩缤纷的“烟花”、“汤圆”等,那些效果不佳的作品似乎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但我没有回避这些童真、童趣,无论作品优劣,只要幼儿愿意,他们的作品就跃然于教室的墙壁上或成为吊饰,用来渲染喜庆的佳节气氛。区域环境的创设可按时节、季节的变换和活动展开的不同而更新,幼儿可以各尽其能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和创设环境的兴趣。
2..生生互动——解放儿童的嘴巴
陶行知指出,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展其思维、理解能力。在区域活动设计和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交流,在合作、交往、鼓励、模仿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获得经验,愉悦了心情,提升了自信心。
3..幼儿与环境互动——解放儿童的空间
陶行知主张让孩子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朵、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土、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造力打下基础。正是因为幼儿有了与大自然和大社会接触的经验,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所赋予的教育因素,才使幼儿能与环境对话。
我们应不断地分析,研究,探索,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营造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展的区域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在玩中闪现,创造行为在动手做中产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这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特殊“舞台”上表现得更精彩。
区域环境 幼儿 多元互动 六大解放
摘要:
本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入手,探讨如何科学地创设环境,发挥环境对幼儿的隐性教育功能,实现环境与幼儿能力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正文:
陶行知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并概括性的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解放人。《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区域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注重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选择,人际互动决定着区域活动开展成败的关键。针对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我做了如下总结。:
一、解放儿童的双手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正如瑞吉欧的教师认定:儿童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感官、体验以及自主性探索获得知识。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追求的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宽松富有童趣的活动区,幼儿在生活中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
如: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第一个社会环境——幼儿园,开始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创设满足幼儿合理需要的、关爱的、宽松又有依靠感的区域环境,以激发幼儿的动机。如:“连锁娃娃家”,幼儿自主选择“我的家”“好朋友的家”,给予心理需求;设置“话吧”“小医院”“舞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生活和交往,积累经验;将幼儿的各种生活照片制成小书投放在阅读区,缓解入园焦虑;随幼儿入园时间渐长丰富操作探索区;设“建构角”、“益智区”发掘幼儿智慧;“植物区”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學的探索兴趣;美工区设“涂涂画画”、“巧手制作”来表现童真童趣;运动区中投入多种不同类型的户外器械,如“玩沙玩水”、“学小猴爬树”、“走小桥”等,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锻炼手、臂肌肉的灵活性和力度,训炼幼儿平衡度。区域游戏的展开,幼儿在操作和体验中获取相关知识,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二、解放儿童的眼睛
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也是培养幼儿主动性,引发幼儿创造力的前提。它包含材料的准备、投放和构建特式。《纲要》提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材料的准备、收集过程是幼儿对材料认识感和引发兴趣的阶段,同时也能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收集材料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
1.发挥家长和幼儿资源优势,收集身边易得的废旧物品,进行卫生处理。如:碎布头、废瓶子、旧玩具、纸盒、书籍等,在收集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质,会想到“这个能做什么”“那有什么用”,就此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二是
2.教师有目的地制作一些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玩教具材料,如:教学卡片、图形;语言区的画面排序,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在区域游戏中。三是
3.园内投资配备一些相关材料,如:科学角中的一般仪器,材料篮等,让幼儿有机会自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展开无限的联想,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投放恰当与否,决定着幼儿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经验的获得。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都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为幼儿提供探索、操作的材料时应做到:第一,
1.材料投放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如:科学区可以投放废旧玩具供幼儿自由拆装、组合,让幼儿探究玩具中的奥秘。第二,
2.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积木区幼儿可能会摆出创造性的“怪异”物品来。第三,
3.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个障碍。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提供给那些“一般摆弄”难以“喂饱”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第四,。
4.材料的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幼儿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投放材料时要以积极的姿态层层递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开展活动,并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地更换材料。幼儿在与各种材料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运用自身感官去探究感知,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了孩子对本土资源的认同和亲社会行为。
三、与区域游戏的多元互动
1..师幼互动——解放儿童的头脑
教师在布置区域环境之前充分思考,拿出一套方案,让幼儿讨论,想不同,找到最好的与众不同的方案,一起动手布置,进一步产生创造行为。如:元宵节到来,教师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表达出元宵的喜庆习俗。有的做出“花灯”,有的纸折“鞭炮”,还有的画出五彩缤纷的“烟花”、“汤圆”等,那些效果不佳的作品似乎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但我没有回避这些童真、童趣,无论作品优劣,只要幼儿愿意,他们的作品就跃然于教室的墙壁上或成为吊饰,用来渲染喜庆的佳节气氛。区域环境的创设可按时节、季节的变换和活动展开的不同而更新,幼儿可以各尽其能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和创设环境的兴趣。
2..生生互动——解放儿童的嘴巴
陶行知指出,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展其思维、理解能力。在区域活动设计和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交流,在合作、交往、鼓励、模仿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获得经验,愉悦了心情,提升了自信心。
3..幼儿与环境互动——解放儿童的空间
陶行知主张让孩子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朵、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土、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造力打下基础。正是因为幼儿有了与大自然和大社会接触的经验,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所赋予的教育因素,才使幼儿能与环境对话。
我们应不断地分析,研究,探索,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营造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展的区域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在玩中闪现,创造行为在动手做中产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这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特殊“舞台”上表现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