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应以"研"字当头,把教师的教研、科研贯穿于课堂教学诸环节,这是"师研"的精义所在。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备教材、研备学情、研发课程资源,是"师研"的主要内容。"生研"把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引入课堂。第一步是自主钻研,能根据导学案的指导主动去研读教材、解决问题;接着是合作研讨,能与小组内的伙伴共同研习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难题。"师研"与"生研"相结合的"双研",能使教师端正态度,投入精力去钻研教学;然后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育出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新模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案 师研 生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用导学案、讲学稿等自学材料一时蔚为潮流。但是,很多的教师,但求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技术手段,遵循固定的套路亦步亦趋,却不懂得必须根据课标、教材、学情等灵活创新、调整变通。这样的话,课堂教学就成了一种机械流水线下的程序,又怎么会有精彩的生成?不少实验教师面对教学案,要么放弃独立思考,不加理解的执行教学案,生硬的照搬照抄;要么就把教学案弃置一旁,认为它不切实际,只能作为习题集。教学应以"研"字当头,把教师的教研、科研贯穿于课堂教学诸环节,这是"师研"的精义所在。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研究者,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
在教师的"研"中,要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内容:把握课标、研读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了解学情等,都要通过研来体现,研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首先,研究课程标准。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它舍弃了传统的"教教材"的思路,明确提出"用教材教",教材是例子而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只要能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灵活对待教材,合理使用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课堂上以灌输知识为主变成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新观念,敢于创新,能够根据需要剪裁拼贴、举一反三,而不是拿着一成不变的教参去应万变。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的研备教材、研备学情、研发课程资源。教师要拥有独立自主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即便有了集体备课的成果,也还要通过二次研备使其个性化、更大程度适应自己的教学实际。导学案是可以调整和更新的,要想使它更完善,必须经由"研"来实现。每节课前,如何设计好导学图都是教育科研的一个课题;每节课中,教师都是在用行动来研究、证明课题方案。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机会。
"生研",把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引入课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在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其"基本理念"或"课程目标"里,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的基本要素。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学生的"研",导学案的应用就落不到实处。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作用。目前的很多教学案有这样一个缺点:设计的问题太多,容量较大,而给学生自主研讨、自我质疑的时间太少。学生上课都在忙着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了,缺少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被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与回答占据,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却依然看不到独立思考、看不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师研"要为"生研"服务,导学案应当是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导航,而不能沦落为类似于试卷的习题集。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应包括教学情境的设置、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延伸、具体方法指导、小组合作的策略等。针对刚开始使用导学案的学生还不懂得如何自学,务要培养学生"研"的方法与能力。第一步是自主钻研,能根据导学案的指导主动去研读教材、解决问题;接着是合作研讨,能与小组内的伙伴共同研习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难题。这些都要训练,一定要在开学初教给学生自研与群研的方法,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养成学生自研与群研的习惯。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导学案中还应在适当位置留一个空白区域,学生在这里能写下自己的问题,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想法和质疑。课堂上,展示与讨论的过程,也是师生共研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了唯一的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反应往预设的方向上引,不鼓励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也谈不上真正的探究,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教学与生活情境、社会实践建立有机联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师研"与"生研"相结合的"双研",能使教师端正态度,投入精力去钻研教学;然后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育出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新模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案 师研 生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用导学案、讲学稿等自学材料一时蔚为潮流。但是,很多的教师,但求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技术手段,遵循固定的套路亦步亦趋,却不懂得必须根据课标、教材、学情等灵活创新、调整变通。这样的话,课堂教学就成了一种机械流水线下的程序,又怎么会有精彩的生成?不少实验教师面对教学案,要么放弃独立思考,不加理解的执行教学案,生硬的照搬照抄;要么就把教学案弃置一旁,认为它不切实际,只能作为习题集。教学应以"研"字当头,把教师的教研、科研贯穿于课堂教学诸环节,这是"师研"的精义所在。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研究者,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
在教师的"研"中,要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内容:把握课标、研读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了解学情等,都要通过研来体现,研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首先,研究课程标准。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它舍弃了传统的"教教材"的思路,明确提出"用教材教",教材是例子而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只要能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灵活对待教材,合理使用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课堂上以灌输知识为主变成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新观念,敢于创新,能够根据需要剪裁拼贴、举一反三,而不是拿着一成不变的教参去应万变。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的研备教材、研备学情、研发课程资源。教师要拥有独立自主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即便有了集体备课的成果,也还要通过二次研备使其个性化、更大程度适应自己的教学实际。导学案是可以调整和更新的,要想使它更完善,必须经由"研"来实现。每节课前,如何设计好导学图都是教育科研的一个课题;每节课中,教师都是在用行动来研究、证明课题方案。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机会。
"生研",把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引入课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在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其"基本理念"或"课程目标"里,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的基本要素。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学生的"研",导学案的应用就落不到实处。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作用。目前的很多教学案有这样一个缺点:设计的问题太多,容量较大,而给学生自主研讨、自我质疑的时间太少。学生上课都在忙着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了,缺少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被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与回答占据,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却依然看不到独立思考、看不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师研"要为"生研"服务,导学案应当是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导航,而不能沦落为类似于试卷的习题集。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应包括教学情境的设置、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延伸、具体方法指导、小组合作的策略等。针对刚开始使用导学案的学生还不懂得如何自学,务要培养学生"研"的方法与能力。第一步是自主钻研,能根据导学案的指导主动去研读教材、解决问题;接着是合作研讨,能与小组内的伙伴共同研习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难题。这些都要训练,一定要在开学初教给学生自研与群研的方法,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养成学生自研与群研的习惯。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导学案中还应在适当位置留一个空白区域,学生在这里能写下自己的问题,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想法和质疑。课堂上,展示与讨论的过程,也是师生共研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了唯一的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反应往预设的方向上引,不鼓励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也谈不上真正的探究,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教学与生活情境、社会实践建立有机联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师研"与"生研"相结合的"双研",能使教师端正态度,投入精力去钻研教学;然后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育出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新模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