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经导管肝左动脉栓塞治疗胆道大出血一例报告
【机 构】
:
海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 处】
:
中华消化杂志
【发表日期】
:
1989年09期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免疫马得到甲胎蛋白抗体IgG,用胃蛋白酶裂解IgG制备F(ab')2段,然后联接阿霉素以及标记131I,获得一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导向药物。研究结果表明,该导向治疗药物阿霉素不但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利用尿嘧啶核苷合成RNA的作用,而且在肝癌患者体内具有“靶向作用”。
本文采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法测定ENNG诱发犬胃癌过程中的胃粘膜细胞核DNA含量和核面积。结果表明,正常犬胃粘膜细胞DNA含量为10.03±2.30Au(±SD),核面积28.76±5.85μm2(±SD),随着细胞由正常→癌前→癌细胞发展,细胞核DNA含量和核面积逐渐递增;到癌细胞时DNA含量为33.07±9.38Au,核面积72.99±15.57μm2,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细胞(P<0.01),且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检测了30例肝硬变的血浆ANP和PRA含量。代偿性肝硬变组血浆ANP含量明显高于失代偿组(P<0.05),但代偿组PRA则显著低于失代偿组(P<0.01)。ANP与血钠、FENa呈正相关;而PRA与血钠呈负相关。结果提示ANP和PRA的血浆水平与肝硬变的代偿程度明显相关,并有可能通过肾脏调节钠的排泄,维持内环境稳定。
为了得到一种能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较为全面的指数,对300例认1975~1986年在院的肝硬化患者随访1.5~12年(平均5.3年),对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生化资料用多变量存活分析(Cox模型),有8个变量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它们是年龄、上消化道出血次数、腹水、肝性脑病、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血红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根据每个因素在模型中占的比重,构成预后指数(PI),这样就可以用患者入院时提供的资料对肝
作者用自制电极经内镜穿刺至肌层,描记了32例健康成人及72例各种胃病的胃基本电节律(BER),将各胃病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较,并对振幅过低及过高者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胃电活动异常是有别于粘膜疾病的病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暂称其为“胃电异常综合征”。胃BER的描记是对其研究的准确而实用的方法。但是,用于诊断各种胃病似无多大意义。
采用凝血酶原测定(一期法)和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血浆因子II凝血活性(II:CA)及其抗原(II:Ag)。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中,血浆II:Ag和II:CA水平明显下降;而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则均在正常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肝病患者血浆II:Ag和II:CA测定具有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价值。
为探讨门脉高压下胃粘膜病变的发生机理,我们研究了35例门脉高压患者的胃泌酸量、血清胃泌素和胃粘膜变化。结果表明,门脉高压患者胃泌酸量正常,血清胃泌素显著升高。有胃粘膜糜烂或胆汁反流者胃泌素显著高于无糜烂无反流者,有胆汁反流者胃粘膜糜烂显著高于无反流者。因此,我们认为,高胃泌素血症与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