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一次肖鲁式的隐喻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20世纪80年代前卫艺术的谢幕人。她是一个执着的人,无论是告别艺术后执着的远离,抑或是从事艺术时执着的“行为”。这种执着使得她留存了两种近乎本能的敏感,那就是对于周遭社会的敏锐触觉以及对于自己身体的敏锐感受,并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6年5月,肖鲁以名为“聚宝盆”的现场行为表演,将她的作品《洗钱》带进了上海泓盛空间并举行开幕发布会。此次活动是由收藏家组成的“财富会”主办,泓盛空间作为场地和学术支持单位,“财富会”以入股的方式收藏了艺术家肖鲁的《洗钱》作品。该活动的意义在于首次将行为艺术引进金融投资领域,开创了艺术与金融紧密合作的全新模式。
  《洗钱》是肖鲁为瑞典哥德堡“红石头海湾”这一地标景观所特别构思的作品。2015年8月27日至30日,肖鲁从中国携带六十张印在布面上的人民币、美元和欧元,来到瑞典哥德堡的红石头海湾,进行为期四天的洗钱行为。肖鲁用肥皂、棒槌、刷子反复地洗着这些虚拟的钱币,并在岩石上晾晒它们。肖鲁一遍又一遍地做着这件事情,直到把钱币部分洗白。
  也许,经济发达、貌似高度和谐的北欧社会让肖鲁想起了光鲜背后看不见的黑暗——洗钱行为。而肖鲁漂洗印在布上的钱币,使它逐渐发白,图案模糊,各国“钱币”背后的地标建筑与风景也逐渐漫漶,不可识别。洗过的钱由黑变白,自然分不出来,一种形象的隐喻。而瑞典“红石头海湾”成片的卵形岩石也许让肖鲁想起在江滩漂洗衣服的传统妇女,连续四天的重复体力劳动又给了这种漂洗的行为某种神圣的仪式感。在这个过程中,肖鲁自言每天晚上手都无法抬起,只得通过按摩稍稍缓解,次日继续。然而,恰恰是在这种身体的有力——酸胀——麻木的周而复始中,伴随着印在布上的钱渐渐洗白,仿佛人自身也通过劳动获得净化。
  而在上海现场表演的“聚宝盆”中:肖鲁身着当时创作《洗钱》时的橙红色裙子,缓缓将取自上海的清水、各国硬币倒入青铜铸造的“财富会”所提供的晚清的青铜器皿“聚宝盆”中,双手搓动,呈现清洗硬币的状态。“宝盆”招财,“金盆”洗手,一个行为隐含着双重含义,不但是关于“洗钱”的探讨的延续,更印证了一句中国传统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值得注意的是,肖鲁的《洗钱》,伴随着近期的“巴拿马文件”的公开,而带上了更浓重的现实寓意。今天,它在一个金融领域的高端聚会中,被解读为一次“反洗钱”的声明,不仅实现了行为艺术的生效模式从挑战向建设转变的一次尝试,而且也成为行为艺术过程中充斥着的偶然性与发酵性的生动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富会”的“勇吃螃蟹”与肖鲁的“老而弥辣”同样令人钦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