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养殖笼上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来源 :海洋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w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产贝类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 , 近海的一些动物就在养殖笼壁上定居下来 , 成为污损生物。这些生物在笼壁上占据一定空间,在那里运动、摄食、呼吸和排泄等,对贝类的生命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郝允碧等 1990年指出扇贝养殖笼上有多种污损动物和植物;郑东强等 1990年指出珍珠贝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主要是海鞘等;曹善茂也研究了扇贝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 [1];王建军等 1996年进行过网箱养殖场污损生物的研究。笼养鲍鱼正在我国沿海一带兴起 , 但尚未见有关其笼上的污损生物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这类污损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其他文献
深海钻探573B孔始新世末与渐新世初地层界线处有一层含金属黏土,其底部有一微锰结核富集层。研究了这些微锰结核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及形成环境。总体看来始新世末期微锰结核
冲绳海槽是一个高热流区,平均热流值极高,但不均匀,实测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三个数量级以上.结合海槽地区的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探讨了导致这一高而分散热流特征的多种因素,包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泥沙堆积体 ,具有独特的动力地貌组合。利用1988~1995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ERS1SAR影像及1979年编绘地形资料 ,综合应用GIS与遥感方法 ,对这一区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变化及演变趋势作出分析 ,其基本演变特征与趋势表现为 :沙脊群枢纽地区处于不断的增长、扩张过程 ;南部区域堆积与侵蚀作用较弱 ,沿岸潮滩向海淤进 ;而北部区域变化
利用 1996年 6月 28日至 7月 29日在位于渤海中部一点( 38° 19′ 39.426″ N, 119° 37 ′ 01.546 ″ E)获得的潮流调查资料,进行了一个月的实测潮流资料调和分析,
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是畜牧兽医卫生执法部门责无旁贷的天职,而目前在边疆农村的广大地区,一些离乡镇畜牧兽医站较远集市上的鲜肉市场却无人管理.云南金平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消化管从腔内到腔外,都由黏膜上皮、黏膜肌层、结缔组织和外膜组成。黏膜上皮层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
将从极端耐盐的假单胞杆菌中克隆得到的 3个基因,即转录调控因子基因、 NADH脱氢酶Ⅱ基因和磷酸甘油磷酸酯酶基因转入淡水蓝藻 Synechococcus sp. PCC 7942中,使受体藻对 N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