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早于冰川融化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pi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便问一个学生人类最初是如何到达美洲的,都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在第四纪冰期末期,他们穿过连接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陆地,沿着消融的冰川之间留下的通道,一路南下到达美洲。直到最近,科学家对此都没有异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冰川融化后显现的陆地,也就是所谓的“无冰走廊”,在人类定居美洲很多年以后才得以通行。那么,这条走廊是在何时成为人类可通行的一条路线的呢?一项最新研究考察了古代DNA,以及从湖泊沉积物中收集的花粉、植
  物、动物的遗迹等,得出的答案是:大约在1.26万年前。这就表明,最早期居民,包括来自克洛维斯文明时期的居民,一定是选择了不同的路线来到美洲的。
  “这真是一项条理清晰的开创性研究。”古生态学家史蒂芬·杰克逊说。他供职于美国地质调查局西南部气候科学中心,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但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因为这项研究既要考察环境DNA(eDNA),又要关注传统类型的数据,他说:“我们可能会因此学到更多关于如何诠释数据的知识。”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人类曾经穿过一个叫作“白令吉亚” 的地区(即“白令陆桥”,如今已沉入白令海中)来到美洲。第四纪冰期时,这里海平面较低,曾是一块陆地。但在此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又是怎么迁徙到美洲的呢。
  直到最近,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最有可能南下的路线是“无冰走廊”(见地图)。1.5万至1.4万年前,这里的冰川开始融化,这个时间数据与克洛维斯人活动的时间非常吻合。克洛维斯人以捕杀大猎物为生,大约在1.3万年前就居住在美洲了。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家又发现了更早的定居点,表明人类早在约1.5万年前就曾迁徙至美洲。该项研究的合作者、哥本哈根大学古生态学家埃斯克·威勒斯莱夫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无冰走廊”何时真正可以通行。他认为,人类在完成长约1500千米的旅程时,必有大猎物出没。
  为了了解“无冰走廊”的历史,研究者考察了取自两个湖泊的花粉、植物和九块沉积物岩心中的动物化石。这两个湖泊处于“无冰走廊”上最狭窄的地段,也就是走廊最后开通的那部分。它们都曾是一座史前冰川巨湖(名为和平湖)的遗迹,这个巨型湖覆盖了冰川退去后的大部分区域。科学家从岩心中提取出了eDNA。eDNA来自植物叶片、幼根、动物粪便、尿液甚至皮肤细胞等,保留在土壤中。因为DNA带电,能使沉积物颗粒互相结合,有助于保存,不会因时间久而降解。
  所有数据放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描绘走廊生态的细节图,记录了它从白雪皑皑的冰原到繁茂葱翠的森林的演变过程。威勒斯莱夫说,在冰川退却700年后,还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接着,大约在1.26万年前,草原植物如芳香类蔷薇属植物开始出现,紧接着出现了动物,如长毛象、北美野牛和长耳大野兔。大约1.24万年前,麋鹿和驼鹿到来后,山杨和白杨等杨树开始主宰这里。约1.16万年前,走廊再次发生了演变,变成一片遍布云杉和松树的北方森林。
  但是,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这一派生机对于1.5万年前就已经迁徙至美洲的移民来说为时已晚,即使对1.3万年前的克洛维斯人来说也太晚了。
  威勒斯莱夫说,克洛维斯之前的人类和克洛维斯人可能选择了那条所谓的沿海路线,这条路线带领他们沿着北美洲西海岸一直南下,但目前这条路线的存在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值得商榷。他希望用eDNA去寻找他们迁徙的证据。“我们的观点是,早在“无冰走廊”形成的几千年前,这里有一座陆地桥,如今已被海洋淹没,但仍有一些岛屿可能是那条路线的一部分。如果去考察一下这条路线上的岩心eDNA,做同样的调查,结果一定会很有趣。”他说。
  近来其他一些证据认为,到达美洲的最早期人类并不是穿过“无冰走廊”进入美洲的。例如,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了被走廊隔开的南区野牛和北区野牛的线粒体DNA,结果表明,走廊开通的时间比先前研究显示的时间要稍早一些,即1.3万年前而不是1.26万年前。关于这个时间,该研究的合作者、加拿大埃德蒙顿阿尔伯塔大学的地球学家杜安·弗雷泽说:“这个差别非常小。”
  但我们在推测“无冰走廊”打开的时间时,在细节上就会出现争议。野牛的线粒体DNA证明走廊开通时间比以前研究认为的时间稍早,这说明克洛维斯人很可能选择了这条路线来到美洲。威勒斯莱夫质疑仅仅用一种生物体DNA来记载整个环境历史的可靠性。但是弗雷泽提出了取自该地区的一些其他数据:在走廊最狭窄处发现的1.37万年前的白杨树和1.31万年前的北美野牛残迹,这些数据都表明走廊在更早的时候就适宜栖息了。
  杰克逊指出,eDNA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填补过去传统古生态数据的许多空白。比如,有些树(杨树就是特别显著的例子),即使它们真的曾经存在过,也很少有花粉记录。eDNA为生存于某一区域的动植物群拍下了一幅快照,记录了它们的活动,不论是跳入湖中的北美野牛还是在水中穿梭的梭子鱼。但杰克逊补充说,eDNA古生态学研究仍是一个新领域,关于DNA如何在沉积
  物中显现,这些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都还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弗雷泽对此持乐观态度,在评价自己团队的研究以及威勒斯莱夫的研究时,他说:“我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一致尤为重要。我希望它能推动未来的研究。”
其他文献
译/吴鸿志  当我离开“蓝皮书”计划时,就切断了所有与飞碟有关的各种官方机构的联系。但飞碟就像硬饮料,似乎总会使你欲罢还休。我之前的同事和一位德国火箭专家都给我打电话,期待与我讨论飞碟。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看到过飞碟。  过去2年里,通过仍然在ATIC(美国航空航天技术情报中心)工作的朋友,我的生活一直没有远离飞碟以及与“蓝皮书”计划有关的活动。在马克斯·富奇离开空军回到法学院前,他经常给我写信,而这
期刊
英国华威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可以用脑电波控制的电子设备。将这款电子设备戴到头上,并集中精神,就可以让设备配套的传感器监测到你脑电波的电脉冲,然后将其分析处理并发送到电动玩具的电路板中。这样,你只需要动动脑子就可以完成一系列游戏操作了。  团队负责人詹姆斯教授说:“市场上已经有几款这样的游戏头戴设备了,但它们的功能都十分有限。最新的研究让这些设备的信号更清晰、更强大,这就意味着它能对电动玩具、
期刊
印加人可能从瓦里人那儿学习到了实用的管理帝国的方法,但在神灵方面他们更多地学习了蒂瓦纳库人。对于印加以及最初的西班牙探险家而言,蒂瓦纳库是一个拥有寺庙和神的宏伟神奇的地方。印加人告诉西班牙人,他们的祖先来自此地,暗示着这种血缘关系使他们拥有统治安第斯山脉的权力。考古学家尚未确定印加人这个对遗产的声明是否真的有效。研究人员说,他们这种与蒂瓦纳库建立联系的渴望充分说明蒂瓦纳库人的重要性。  宾夕法尼亚
期刊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行星系统,该系统中的主恒星与我们的太阳极为相似,大概位于300光年之外。它的怪异之处在于,它有时会吞噬自己的行星。  研究项目负责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家雅各布·比恩介绍说:“这并不代表太阳也会随时‘吃掉’地球。但是,这一发现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提示,这种野蛮的历史可能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恒星系统中,包括我们所处的恒星系统。”  研究团队成员梅甘
期刊
1953年1月上旬,我们联系上即将加入专家小组的科学家,他们同意慎重评判不明飞行物现象。我们把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详细资料提供给他们。  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报告,而且给他们放映了两段视频——特里蒙顿和蒙大拿的视频。研究人员认为,这两段视频是有关UFO的直接证据。  按照军事条例规定,专家小组成员的名字,跟许多与UFO故事相关的人名一样,是不能透露的。专家小组总共6人,配置非常豪华:其中两位是有
期刊
奇普是蒂瓦纳库人、瓦里人、印加人都曾使用过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  这种绳子用棉线、骆驼毛线或羊驼毛线制成,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副绳上又挂着第二层或第三层更多的绳索,编织形式类似古代中国人用于防雨的蓑衣。科学家认为,这些绳子是一种保存记忆的设备,是一种纺织品算盘。  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及其同事、数学家兼编织专家凯利·布热利用电脑对这些绳索的
期刊
2015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始启动一种新型大型核聚变反应堆——“仿星器”。根据设计思路,研究人员只需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氢,并将其加热成为等离子体,就可以有效模拟太阳内部的环境。初步实验证明,这台“仿星器”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接下来,“仿星器”将继续接受极端环境的考验。研究人员介绍说:“‘仿星器’展现了复杂的、精密的磁场结构。”  “仿星器”也是一种核反应堆,但是它没有托卡马克聚变反应
期刊
这是一幅木星南半球的图像,影像左侧是木星的南极地区,右侧是一团逆时针旋转的庞大风暴系统。这团椭圆形的风暴系统比著名的大红斑要小得多,直径大概只有地球的一半。它是活动在这颗气态巨行星南半球的串状白色椭圆风暴系统之一。  2礁湖星云  在这幅影像中,色彩斑斓的混沌区域是活跃的恒星形成区。炽热的红色云气是高能星光电离了星际间的氢气而产生的,周围的黝黑丝状尘埃带是低温巨星的大气和超新星爆炸的残骸。  3月
期刊
物理学家内部有关弦理论的争斗,让哲学对科学的作用成了焦点:科学不仅需要哲学,而且需要专业的哲学。  广义相对论是有理有据的科学, 而“精神分析理论”是伪科学。这是几十年前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大师之一卡尔·波普尔得出的结论。波普尔的兴趣在于“划界问题”,也就是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尤其是科学和伪科学。他经过漫长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标准:可证伪性。一个理论想要被称为科学,就必须至少从原则上能
期刊
当我的父母告诉我,我的血型是A+的时候, 一种奇异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A+是学校里的最优成绩, 那么A+毫无疑问也是血型当中最优秀的——一种生物学上的优异标识。  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这种想法有多么愚蠢,并且冷静了下来。但我并没有更多地了解自己是A+血型到底意味着什么。等到我长大成人后,我真正明白的也就是如果自己有一天进了医院需要输血,那儿的医生就得确保输入的血型合适。  但仍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