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媒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学术贡献的韦尔伯·施拉姆,把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概括为4个方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这4个方面正是媒体在农村最基本作用的体现,因为“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农民传播了现代道德,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明农民接受变迁。”而要发挥这些基本作用,首要前提是:将农民从报道对象转化为报道的接收者,即做新闻给农民看。
做农民的新闻,是让世界了解农民;做给农民看的新闻,是让农民了解世界。
传媒业界所进行的三农报道是城市了解农村,市民了解农民生活的一个主要通道,在这个意义上,传媒的功能如同一个放大器,将原本被忽略的农村、农民、农业放大后展示到公众面前。在这种报道模式中,无论是对农民工遭遇的报道、还是直接针对农村的扶贫报道、农业典型的报道等农民始终是报道对象,农民之外的群体才是受众,农民被排斥在受众群体之外。作为报道对象农民可以借助媒体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同时,农民的形象是依受众旨趣而设,农民命运的转折机会也是始终把握在他人手中。
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级媒体争相宣传的内容。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都设置了很多相关内容的平台。其中绝大多数报道也是卓有成效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肯定。但是,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媒体对于它的宣传也是大有空间,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媒体应加强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农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不过,由于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知识构架较为狭窄和单调,所以,媒体不能仅仅作为党和政府的传声器,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大家的群策群力,将党和政府在“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举措生动具体、简单明确地传达给广大农民。由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可能会出现一些方面的照顾不周全,造成与部分农民的眼前利益相矛盾甚至抵触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媒体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用农民们能够接收受方式来教育引导农民,帮助广大农民们解除疑惑,再次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例如,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寥寥12个字,却包含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的很多内容。然而这些,也许不是所有的农民们都能有所领悟的。如何将这些精神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让他们即使不能准确的了解这些理论的含义,也能很坚定地认为这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和他们息息相关,除了贯彻执行,他们没有另一条实现富裕的道路可走。这是和媒体的宣传方法、宣传力度分不开的。如,媒体关于张沟镇先锋村村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自行车丢了,手机当玩具,家家比着盖楼房,户户争着建沼气……”的报道。给其他农村和农民树立了一个“看齐”的榜样,让他们在这些话中看到这个村子“幸福生活的写照”。促进广大农民们更好地从实践和真实事例中了解新农村建设,并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为了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到每一处农村、每一个农民,帮助他们理解和贯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创造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媒体要正确认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作用。
下情上达——广大农民的代言人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新农村怎样建设,农业怎样发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农民最有发言权。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七、二十八条规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由此可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自己的主人,是农业、农村以及他们自己命运的决定者。
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多从农民那里倾听声音,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俯下身去,深入群众,到基层中去,真正实现媒体“为农传播”的思想。这样,大众媒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使他们有了话语权,有了意见表达的途径,真正把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感传达给受众,传达给党和国家。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的新媒体——网络较其他媒体更具优势。网络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言论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意见。农民也是一样,通过网络,他们可以把新技术、新知识散播出去;可以针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发表自己看法;可以向外传播自己周围的人、事以及变化。所有这些都可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者制定方针提供借鉴和依据。
信息服务——农民的智力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另外,农村硬件设施,如电视、电脑、网络等远远不及城市发达,获得外界知识的渠道十分狭窄。对此,传媒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引入农村,逐渐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传媒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中,大众传媒则必须承担起信息传播者的角色。首先,提供信息服务。大众传媒要加大各种农业信息的传播力度。除了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之外,还要对一些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进行传播;其次,树立典型形象,加强典型报道。要通过这种方式,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及优秀村镇的示范启示作用波及开来,使广大农民们“有榜样可依”;第三,光有硬件的提供是远远不够的,大众媒体还肩负着教会农民如何从大量信息中汲取对自己有利的知识,为我所用的使命,这也是大众传媒以上各项职能的目的所在。如果不能消除农民在这方面能力和技能的缺失,知识沟的消除将无从谈起。
舆论监督——农民维护利益的武器
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是破坏群体进行的批评和监督。在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进程中,媒体要善于突破一些阻碍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和谐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媒体必须要通过准确、全面的报道,有效地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将稳定落到实处。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危及农村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例如,新农村建设中的征地问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表示,“要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在征地过程中,广大农民们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情绪和不利的论调,这就需要大众传媒的协调和沟通。除了将政策、措施和长远优势解释给广大农民以外,更应该成为他们的“意见阀”、“扩音器”,作为农民的一个发泄场所,避免更大的矛盾、冲突的产生和蔓延。
总之,要实现媒体和农村建设的共谋。媒体必须转换视角观察和报道“三农”问题。有效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实处;采取平民化视角宣传和报道农民,全面体现农民善良、正义的形象,赞扬他们的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精神;成为连接广大农村和整个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成“十二字”方针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做农民的新闻,是让世界了解农民;做给农民看的新闻,是让农民了解世界。
传媒业界所进行的三农报道是城市了解农村,市民了解农民生活的一个主要通道,在这个意义上,传媒的功能如同一个放大器,将原本被忽略的农村、农民、农业放大后展示到公众面前。在这种报道模式中,无论是对农民工遭遇的报道、还是直接针对农村的扶贫报道、农业典型的报道等农民始终是报道对象,农民之外的群体才是受众,农民被排斥在受众群体之外。作为报道对象农民可以借助媒体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同时,农民的形象是依受众旨趣而设,农民命运的转折机会也是始终把握在他人手中。
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级媒体争相宣传的内容。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都设置了很多相关内容的平台。其中绝大多数报道也是卓有成效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肯定。但是,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媒体对于它的宣传也是大有空间,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媒体应加强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农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不过,由于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知识构架较为狭窄和单调,所以,媒体不能仅仅作为党和政府的传声器,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大家的群策群力,将党和政府在“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举措生动具体、简单明确地传达给广大农民。由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可能会出现一些方面的照顾不周全,造成与部分农民的眼前利益相矛盾甚至抵触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媒体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用农民们能够接收受方式来教育引导农民,帮助广大农民们解除疑惑,再次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例如,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寥寥12个字,却包含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的很多内容。然而这些,也许不是所有的农民们都能有所领悟的。如何将这些精神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让他们即使不能准确的了解这些理论的含义,也能很坚定地认为这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和他们息息相关,除了贯彻执行,他们没有另一条实现富裕的道路可走。这是和媒体的宣传方法、宣传力度分不开的。如,媒体关于张沟镇先锋村村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自行车丢了,手机当玩具,家家比着盖楼房,户户争着建沼气……”的报道。给其他农村和农民树立了一个“看齐”的榜样,让他们在这些话中看到这个村子“幸福生活的写照”。促进广大农民们更好地从实践和真实事例中了解新农村建设,并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为了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到每一处农村、每一个农民,帮助他们理解和贯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创造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媒体要正确认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作用。
下情上达——广大农民的代言人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新农村怎样建设,农业怎样发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农民最有发言权。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七、二十八条规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由此可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自己的主人,是农业、农村以及他们自己命运的决定者。
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多从农民那里倾听声音,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俯下身去,深入群众,到基层中去,真正实现媒体“为农传播”的思想。这样,大众媒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使他们有了话语权,有了意见表达的途径,真正把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感传达给受众,传达给党和国家。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的新媒体——网络较其他媒体更具优势。网络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言论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意见。农民也是一样,通过网络,他们可以把新技术、新知识散播出去;可以针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发表自己看法;可以向外传播自己周围的人、事以及变化。所有这些都可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者制定方针提供借鉴和依据。
信息服务——农民的智力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另外,农村硬件设施,如电视、电脑、网络等远远不及城市发达,获得外界知识的渠道十分狭窄。对此,传媒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引入农村,逐渐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传媒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中,大众传媒则必须承担起信息传播者的角色。首先,提供信息服务。大众传媒要加大各种农业信息的传播力度。除了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之外,还要对一些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进行传播;其次,树立典型形象,加强典型报道。要通过这种方式,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及优秀村镇的示范启示作用波及开来,使广大农民们“有榜样可依”;第三,光有硬件的提供是远远不够的,大众媒体还肩负着教会农民如何从大量信息中汲取对自己有利的知识,为我所用的使命,这也是大众传媒以上各项职能的目的所在。如果不能消除农民在这方面能力和技能的缺失,知识沟的消除将无从谈起。
舆论监督——农民维护利益的武器
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是破坏群体进行的批评和监督。在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进程中,媒体要善于突破一些阻碍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和谐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媒体必须要通过准确、全面的报道,有效地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将稳定落到实处。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危及农村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例如,新农村建设中的征地问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表示,“要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在征地过程中,广大农民们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情绪和不利的论调,这就需要大众传媒的协调和沟通。除了将政策、措施和长远优势解释给广大农民以外,更应该成为他们的“意见阀”、“扩音器”,作为农民的一个发泄场所,避免更大的矛盾、冲突的产生和蔓延。
总之,要实现媒体和农村建设的共谋。媒体必须转换视角观察和报道“三农”问题。有效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实处;采取平民化视角宣传和报道农民,全面体现农民善良、正义的形象,赞扬他们的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精神;成为连接广大农村和整个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成“十二字”方针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