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湖南通道并占领该县城(当时县治位于县溪)。12日,党中央在通道恭城书院召开通道转兵的临时紧急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放弃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通道转兵已载入中国革命史册,会议旧址恭城书院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古色古香的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座落于通道的县溪镇。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处。东邻绥宁、城步,北接靖州,南毗广西三江、龙胜,西连贵州黎平,在历史上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北接古越国,南连古楚国南部的通道,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
县溪镇是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的小山城。这里曾是通道县治所在地。座落于县溪镇的恭城书院前称为罗山书院,是县立私塾学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县殷道正所建,当初位于学宫左侧,后被大火烧毁。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才迁至现在城南约半里路程的龟形山上,修建有前后两栋。咸丰五年(1855)改为恭城书院。1921年,由全县集资扩建中间工字形两栋,至此才形成现在4栋沿纵轴线依次排列的格局。书院扩建完工之初,当时的通道知县翁信浮在恭城书院前厅立柱上刻下了一副很有趣味的对联,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翁知县这一幅对联号召民众一定要想办法升学读书。恭城书院是当时通道县城的最高学府,并在湘、桂、黔三省交界一带享有很高的盛名,慕名前往求学就读的学生很多,恭城书院也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书院在龟形山上坐东朝西,全木质结构,穿斗式构架,由4栋两层楼阁组成,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有门楼、教室、礼堂、通廊等部分构成一座完整的建筑群。恭城书院在“破四旧”时有些部分曾被破坏过,然绝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是一座非常宽绰的别墅式书院。上到恭城书院要走20多级台阶,书院四周有一人多高的青砖院墙,楼房顶部层层舒卷飞檐,阁楼重叠,瓦盖其上,翘角舒展,在县溪镇的山丘上显得巍峨气派,给县溪山城平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通道转兵,选择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与长征本无任何联系,但因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在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恭城书院也就成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链环。
1933年5月,国民党纠集5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虽经浴血奋战,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丧师失地,形势恶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突围长征。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红军在西进途中,蒋介石察觉了红军的战略意图。在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特别是湘江战役之后,蒋介石加紧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宁、武冈、芷江、会同、靖州一带,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一方面电令湘、桂、黔地方军阀分兵堵截合围,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同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进入通道境内。此刻,“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者李德、博古等人,不顾红军湘江战役后兵力折损过半的实际情况和敌人张网以待的险恶局势,仍然坚持从通道北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既定方针,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将面临一场生死抉择,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12月12日,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就在通道县溪镇的恭城书院临时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以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迫在眉睫的进军方向问题。
会上,毛泽东分析了敌我态势。通道北之敌为红军五至六倍,南面之敌为红军两倍;西面之敌为红军1/10,如果中央红军继续按“左”倾领导人的原计划“到洪江去创建新的根据地”,去钻敌人布好的“口袋”,红军势必落入强敌的虎口之中,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南下广西,有五六万桂军堵截,且深入广西,并非中央红军的战略目标。因此,红军唯一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只有转兵西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而李德、博古不顾实际硬要坚持原定方针,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毛泽东关于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意见,得到了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
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当时通道县溪进入靖州县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一路由通道的播阳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战略方针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转兵贵州的正确主张。
这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是一次鲜为人知的重要会议。
通道会议决定通道转兵,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以后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
革命遗址成教育基地
历史记住了这次会议,同时也记住了这次会议的会址——恭城书院。
几十年来,慕名前来瞻仰革命遗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解放军报、北京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20余家媒体记者都前来采风、摄制节目。这些媒体记者通过重走长征路,寻找伟人的足迹,采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向全国各地民众宣传报道通道转兵的重要战略转移,以及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
1996年12月26日,通道县委、县政府在毛泽东诞辰103周年之际,在恭城书院隆重举行庆祝大会暨通道转兵会议会址开放剪彩仪式。特别是电视剧《长征》播出后,前来恭城书院参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恭城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湖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0月18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庆5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之孙毛新宇应邀来到通道侗乡。他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恭城书院后,挥笔写下了5个大字:历史的转折。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通道侗乡开展了情系“我的长征”系列活动。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等省、市领导参加此次活动,并与“我的长征”队员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党总支书记郭书兰、新闻评论部总制片人孙克文、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杨春等一同参观了通道转兵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在恭城书院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一起录制了一期“我的长征”访谈节目。
2006年7月9日,由共和国开国元勋子女组成,以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为团长的“情系长征路”活动团来到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恭城书院参观,寻访72年前先辈的足迹。活动成员有董必武之子董良羽、博古之子秦铁、彭德怀元帅侄女彭钢、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徐向前元帅女婿张元生、左权之女左太北、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黄克诚大将之女黄梅、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等18人。这些开国元勋子女在军地有关领导陪同下,参观了会址,详细了解了红军通道转兵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古色古香的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座落于通道的县溪镇。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处。东邻绥宁、城步,北接靖州,南毗广西三江、龙胜,西连贵州黎平,在历史上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北接古越国,南连古楚国南部的通道,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
县溪镇是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的小山城。这里曾是通道县治所在地。座落于县溪镇的恭城书院前称为罗山书院,是县立私塾学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县殷道正所建,当初位于学宫左侧,后被大火烧毁。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才迁至现在城南约半里路程的龟形山上,修建有前后两栋。咸丰五年(1855)改为恭城书院。1921年,由全县集资扩建中间工字形两栋,至此才形成现在4栋沿纵轴线依次排列的格局。书院扩建完工之初,当时的通道知县翁信浮在恭城书院前厅立柱上刻下了一副很有趣味的对联,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翁知县这一幅对联号召民众一定要想办法升学读书。恭城书院是当时通道县城的最高学府,并在湘、桂、黔三省交界一带享有很高的盛名,慕名前往求学就读的学生很多,恭城书院也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书院在龟形山上坐东朝西,全木质结构,穿斗式构架,由4栋两层楼阁组成,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有门楼、教室、礼堂、通廊等部分构成一座完整的建筑群。恭城书院在“破四旧”时有些部分曾被破坏过,然绝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是一座非常宽绰的别墅式书院。上到恭城书院要走20多级台阶,书院四周有一人多高的青砖院墙,楼房顶部层层舒卷飞檐,阁楼重叠,瓦盖其上,翘角舒展,在县溪镇的山丘上显得巍峨气派,给县溪山城平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通道转兵,选择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与长征本无任何联系,但因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在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恭城书院也就成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链环。
1933年5月,国民党纠集5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虽经浴血奋战,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丧师失地,形势恶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突围长征。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红军在西进途中,蒋介石察觉了红军的战略意图。在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特别是湘江战役之后,蒋介石加紧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宁、武冈、芷江、会同、靖州一带,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一方面电令湘、桂、黔地方军阀分兵堵截合围,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同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进入通道境内。此刻,“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者李德、博古等人,不顾红军湘江战役后兵力折损过半的实际情况和敌人张网以待的险恶局势,仍然坚持从通道北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既定方针,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将面临一场生死抉择,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12月12日,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就在通道县溪镇的恭城书院临时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以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迫在眉睫的进军方向问题。
会上,毛泽东分析了敌我态势。通道北之敌为红军五至六倍,南面之敌为红军两倍;西面之敌为红军1/10,如果中央红军继续按“左”倾领导人的原计划“到洪江去创建新的根据地”,去钻敌人布好的“口袋”,红军势必落入强敌的虎口之中,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南下广西,有五六万桂军堵截,且深入广西,并非中央红军的战略目标。因此,红军唯一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只有转兵西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而李德、博古不顾实际硬要坚持原定方针,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毛泽东关于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意见,得到了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
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当时通道县溪进入靖州县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一路由通道的播阳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战略方针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转兵贵州的正确主张。
这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是一次鲜为人知的重要会议。
通道会议决定通道转兵,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以后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
革命遗址成教育基地
历史记住了这次会议,同时也记住了这次会议的会址——恭城书院。
几十年来,慕名前来瞻仰革命遗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解放军报、北京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20余家媒体记者都前来采风、摄制节目。这些媒体记者通过重走长征路,寻找伟人的足迹,采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向全国各地民众宣传报道通道转兵的重要战略转移,以及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
1996年12月26日,通道县委、县政府在毛泽东诞辰103周年之际,在恭城书院隆重举行庆祝大会暨通道转兵会议会址开放剪彩仪式。特别是电视剧《长征》播出后,前来恭城书院参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恭城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湖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0月18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庆5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之孙毛新宇应邀来到通道侗乡。他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恭城书院后,挥笔写下了5个大字:历史的转折。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通道侗乡开展了情系“我的长征”系列活动。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等省、市领导参加此次活动,并与“我的长征”队员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党总支书记郭书兰、新闻评论部总制片人孙克文、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杨春等一同参观了通道转兵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在恭城书院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一起录制了一期“我的长征”访谈节目。
2006年7月9日,由共和国开国元勋子女组成,以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为团长的“情系长征路”活动团来到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恭城书院参观,寻访72年前先辈的足迹。活动成员有董必武之子董良羽、博古之子秦铁、彭德怀元帅侄女彭钢、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徐向前元帅女婿张元生、左权之女左太北、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黄克诚大将之女黄梅、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等18人。这些开国元勋子女在军地有关领导陪同下,参观了会址,详细了解了红军通道转兵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