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一粒给纳粹招魂者准备的氰化钾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人们通过书籍感受历史上那些末路的历史人物一样,当项羽别虞姬后乌江自刎、崇祯手刃妻女后景山自挂,多多少少总会引起人们心中的苍楚。这部第一次将希特勒作为主角并人性化地塑造的电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任何一个人,面临自己多年经营的事业出现无可挽回的颓势,即将倾覆于不日时,恐怕心理都不会正常。德国电影《毁灭》就将镜头对准了生命中最后12天的希特勒。从电影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作为常人的他,在苏联红军攻克柏林之际的惊恐、慌张、固执、歇斯底里。当然,苍老而又绝望的他在濒临灭亡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些微的人性流露,让人偶尔感觉到他的另一面。
  


  
  该毁灭的必将毁灭
  
  在获得2005年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毁灭》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观众认为,《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相当数量的电影专家对这部以冷静客观的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而冈茨表示,当他扮演希特勒的时候,他曾经需要一点时间来感受一种对垂死之人的怜悯。
  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并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甚至专为该片举行了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在法国公映时,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在以色列公映时,为了避免引起多数人的反感,电影商选择了先在小范围播映的办法,以检验市场和观众的反映。
  面对争议,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
  影片中的希特勒并非传说中的温情脉脉,只不过观众似乎很难接受一个人格化而非魔鬼化的希特勒形象。影片中,希特勒曾说,他并不同情德国平民,“他们选择了我,就要为他们的选择负责”。一个对自己民族和人民毫无怜悯的人,自然不是一个宽厚的仁人。
  


  影片《毁灭》除了刻画希特勒,也将镜头更广范围地对准当时德国各个层面的人:党卫军、老人、甚至深受纳粹思想荼毒的青少年。战争不但让德国平民死伤无数,也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当那个追随纳粹、并准备为第三帝国卖命的男孩从最后一次战斗中活了下来,带着恐惧踉跄回到家的时候,看到了在一盏昏灯的陪伴下、单臂的父亲正焦急地等待着他,向他张开手把他抱进怀里。这算是这部电影灰冷底色中的一丝暖意。
   当末日来临时,希特勒身边的人表现各不相同,戈林和希姆莱这两个希特勒最信任的走狗却双双背叛了他,想着夺权逃命。只有戈培尔这个宣传部长一如既往、死心塌地追随他而去。对于人民冲锋队无济于事的送死,戈培尔也不屑一顾:“他们(人民)选择了我们,现在是他们为他们的信仰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戈培尔的夫人不愧是纳粹最顽固死硬的代表。她不但表示与丈夫“共存亡”,而且亲手毒死了自己的6个孩子,这是电影中最令人难以承受的一幕。戈培尔夫人动作从容、缓慢、冷静地给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服用氰化钾。这种毒药可以在一秒钟内麻痹人的神经并致人于死地。人性在戈培尔夫人身上丝毫得不到彰显。她说,“在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之后,德国永远失去了未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战尹中成为了泯灭人性的行尸走肉。如影片中那位党卫军医生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了救治同胞而一直努力,直到最后也没有想过要为纳粹做无谓的牺牲。正是这些在战尹末日保持清醒的人,为德国的重建不口反省保留了希望和力量。
  那么,就让该毁灭的毁灭吧。
  
  人性的魔鬼还是魔鬼的人性
  
  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毁灭》力图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历史一致,乃至达到某种真实。据说,《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 (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 (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
  


  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了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人性的一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希特勒塑造成一个魔鬼。然而请记住,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只存在人这种生物,而没有魔鬼的存在。在战争结束60周年的时候,德国人认为他们再没有理由将希特勒作为“魔鬼”去充当人类良心的盾牌。电影对希特勒人性化的塑造,是为了将匕首直刺人类本性本身。可以说,正是因为人性本身存在着“魔鬼”的一面,才导致了灾难频繁、人寰灭绝的那段历史。
  无疑,承担责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勇气,同样也需要一份真诚的反省。这部电影的态度正是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反省态度,我们从中看到了诚意,正如战后德国政府所表现出的态度。2005年5月 10日,德国为在柏林市中心落成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德国联邦议会议长蒂尔泽主持揭幕仪式,德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多名政要出席。蒂尔泽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曾强调,“修建这座纪念碑并不只是为犹太 人,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它是德国曾经“对人类犯下罪行的标志”,德国人民应当记住这一切,“永远引以为戒”。
  影片描述了希特勒对秘书和从爱娃手中接过巧克力生日蛋糕时所表现出来的柔情。剧本作者说,“你所看到过的当然是一些纪录片,其中你见到的是希特勒以奇怪的姿态和奇怪的声音歇斯底里地狂喊乱叫。但是,希特勒是个人,他不是个精神变态患者。的确,他有迷人之处,他有他温柔的地方。这使得整个事情非常危险。因为每个人都有兽性的一方面。这就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的信息。” BBC在报导中引述电影历史学家科齐的话指出,“有一部著名的电视连续剧。这个电视剧是由爱娃和希特勒周围的工作人员拍摄的。我认为,通过这些历史脚注已经令人可以看到希特勒作为人的人性方面。”
  相反,一些批评人士指出这部电影客观上鼓励观众对希特勒的同情。《瑞士日报》的一个评论说“比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希特勒哭泣的一个镜头。但是,我认为,如果你要拍摄一个关于希特勒人生最后日子的好电影,那就不应该这么办。”“我从这里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我认为,重要的是拍摄关于坏人的电影时,要表现出坏人的思维方式。但是,希特勒哭泣寺我对于第三帝国毁灭前最后曰子到底是怎厶回事感到茫然。”
  仅仅数周之内,有关争议已经充斥了德国的媒体。导演西斯贝格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现象。他说,“现在开展的辩论显示,人们还是那么害怕面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我是说,我们一直都被看作是坏蛋民族的象征。我们必须要承认历史事实。但是,我们要放弃历史包袱,我们就必须了解它。”
  这部电影的危险性在于那些定力不够、历史知识不扎实的软耳朵很可能误解导演的真正意图,而对希特勒给予同情。他们很容易遗忘,希特勒是怎样有计划地杀害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以及如何将世界推入战争泥潭的。罄竹难书的罪恶很有可能就被这种历史自然主义描写给消解了。但是,我们不能再重复单纯相信人类本性的年代。正视人类存在邪恶的一面,正视一个民族怎样“民主”地选择了自己的领袖,并雀跃地追随他一道参与了整个民族的不光彩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避免历史重演
  
  尽管导演试图真实地再现历史,并且许多场景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照片。但电影仍然有一些硬伤被明眼人看出:比如著名的88高射炮是在苏制KS-12型85毫米高炮上制作的;又比如希特勒的遗嘱是结婚后才写的等。但这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电影的张力。
  电影中那个小男孩手持的反坦克火箭弹就是所谓“铁拳”:它是一种可以在近距离轻易摧毁苏联坦克的利器,其巨大威力和简单的操作给没什么战斗经验的孩子们注入了足够的勇气。而德国空军的88毫米高射炮则成为了苏联坦克的第2号杀手——就像那个德国少女声称的那样,他们准备用高射炮对付苏联坦克。我们希望以后不再看到年轻人投入到枪炮编织的战火中去。毕竟,年轻人是人类的未来。
  电影评论家汉德森说过“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德国近10年来,新纳粹势力又有抬头的迹象。在人们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不和谐的噪音不绝于耳。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人类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寄未来于合作和制度,避免纳粹掌权的事情在人类历史重现。
其他文献
初夏,太行山脉某山区。鼠标轻点、键盘轻击,一组组指令和数据化作数码,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瞬间,沉寂的大地沸腾起来。炮兵群先“敌”开火,一发发炮弹从纵深阵地准确飞向目标,首群覆盖一辆辆坦克装甲车风驰电掣,卷裹着漫天尘烟扑向“敌”阵,“铁甲雄师”向“敌”前沿快速集结开进……    未见烽烟起,战神已轰鸣。北京军区某装甲团拉开了战斗实兵演习的序幕。这是一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近似实战的演练,也是一场检验部队
期刊
一提到俯冲轰炸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于当时的苏联红军来说,这种轰炸机简直就是战场上的魔鬼。其实在当时的太平洋战区,盟军也有一种俯冲式轰炸机,它就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它曾在一天之内击沉了4艘日本航空母舰,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局。  时间回到1942年6月4日的拂晓。在中太平洋的海面上,以4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日本联合舰队正驶向
期刊
况起蒙古骑兵,大家一定会在脑子里浮现出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骑兵横扫西欧大陆的情景。对于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不禁要问:西欧重装甲骑兵与蒙古骑兵到底谁是时代的王者呢!    西欧重装甲骑兵    西欧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在当时,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
期刊
从画面上看,上万辆苏军坦克满山遍野地展开,令当时世界上任何想与苏联为敌的人毛骨悚然。这极具震撼力的场面,正是苏联在1981年9月4日,以北约为假想敌而进行的“西方81”(Zapad-81,Zapad是保加利亚语,意思为西方)实兵大演习。在这次演习中,苏联动用了当时苏军几乎所有军种,坦克、步兵战车、摩托化步兵、火箭炮、炮兵、战术导弹、战略导弹、舟桥部队、防空军、前线航空兵、海军、海军陆战队等部队倾巢
期刊
媒体报道,中俄军队将于8月18~25日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此次联合演习是中俄(苏)建交55年来的两军第一次联合演习,也是两国自恢复正常关系以来首次进行的如此深度的军事合作,标志着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从军事角度探讨一下这次演习,包括演习对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积极影响,笔者采访了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研究员来斌大校。来斌大校长期从事俄罗斯军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俄国防与军队建
期刊
在前苏联的勋章体系中,有一种勋章既能颁发给个人、又能颁发给集体和单位、还能颁发给加盟共和国、地区和城市;它是一种十分贵重的勋章,是前苏联公民的最高荣誉之一;为了追求它的完美形象,前苏联曾对其三次改版;这,就是列宁勋章(Order ofLenin)。    以领袖的名义      列宁勋章创立于二战以前,是苏维埃最高荣誉之一。1926年7月8日,列维奇维姆提出设立列宁勋章,以奖励那些在革命运动、工作
期刊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建立在所谓“精英”的理论基础上,鼓吹以量少质精的“精英民族”来统治全世界,其他的民族不是杀掉,就是做奴隶。这种理论扩而广之,对德国军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精英”的坦克手、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成为被宣传的主角,而“大众化”的炮兵几乎被遗忘;即使在前线兵员、装备都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后备军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训练新兵,工厂还在追求工艺的“精湛”而不顾产量的稀少。这种近乎病态的“精英”
期刊
随着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及目标特性的不断变化,作战任务从最初的有效杀伤敌方点目标发展到远距离面杀伤集群目标,同时具备点、面杀伤能力已成为对现代士兵的基本要求。而且,城市作战、反恐作战、山地丛林作战等特种作战,要求士兵具备攻坚破障、反轻装甲、纵火燃烧等作战能力的呼声越发高涨。正如2001~2002年《简氏步兵武器年鉴》前言中所述:“目前对步枪有一种新的认识,认为制式步枪已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求,而且使用
期刊
“闪电”横空出世    1926年,几个对设计飞机有共同志向的年轻人摩克姆、阿勒恩·洛克希德和约翰·诺思普鲁以设计“织女星”号商业用机为契机,盘下了成立于1916年、日后垄断美国战斗机王国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随后设计和制造出了“牵牛星”、“天狼星”以及“猎户座”等各型商业飞机。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 公司的发展,到1932年,公司眼看就支撑不下去了,只有罗伯特·
期刊
如果您有机会访问莫斯科,千万不要错过访问她郊外的莫尼诺空军博物馆的机会。莫尼诺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前苏联最大的航空博物馆。它是在当时加加林空军学院的领导人S.A.克拉索夫斯基元帅的直接干预下建立的。从建立那天起,博物馆一直都是加加林空军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品主要以军用航空为主。 2000年6月9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决定组建“中央空军博物馆”——莫尼诺空军博物馆,坐落于莫斯科市的舒切尔科沃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