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素质教育成果、培育德行优良学生离不开社会的检验。優良德行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才是关键。如今社会关于小学生德行争议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让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化呢?
一、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
小学阶段教授的品德与社会一课在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正因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以学生为教学根本,将教学内容落地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及提升课堂所学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规则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知,提升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基于以儿童生活为教学基准,教学目标应以儿童为根本,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的代课教师如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应将教学关键点立足于学生身上,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如何生活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机联系,以课堂内习得的知识反哺课外行为,让教学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联系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阶段在教授学生品德与生活时,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尤为关键,不仅需以学生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程度作为选材标准,也需根据该年龄阶段下,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选材。因此,无视学生心理特征,不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很难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所学内容,教学质量普遍难以得到提升。为此,为了取得更好地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汲取教材编汇内容,更需要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或已经历过的种种真实事情添加到教学素材中,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活化,内容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此方可使学生能在鲜活精彩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品德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性,习得良好习惯。
三、创设情景,构建多彩课堂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及情感共鸣,也容易通过构建出学生经历过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安全舒服的感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极树立起学习的主动性。在构建多彩课堂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性格上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模式,给予不同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能在试错中,充分认识到事物的正确性,同时展现出自身的特色及天赋。创设多彩课堂教学情境时,切忌用别人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造成学生的不适感。如讲解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幸福生活这样来》第三课《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不可照搬所谓成功教学经验,而需对本班级学生家庭现状进行了解,并在充分了解到班级内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学情分析。
四、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虽然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懂知识,并明白其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能顺利做出正确的行为准则,但是放任到生活中,因为一些陈规陋习习得已久,使得学生一下很难将过去的旧有习惯所摒弃。基于此,新课标中也严格指出,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最终能做到知行合一,认真将所学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于心,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会保护自己》为例,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学生放学时刻,学校门口往往拥挤着许多学生,大家争先恐后地都想先出校门,造成校门口拥堵及踩踏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以实践教学此课习得的道德行为准则为例,可带领学生到校门口,进行交通疏导,正如设想的一样,实际情况中,学生面对此种现状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即使知道如何进行疏导,但面对如此多学生时,也会怯场,无法应对。基于此教师应从旁进行示范,纠正学生行为,为学生树立起模范榜样,教导学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回归生活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更能深刻地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懂得了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
小学阶段教授的品德与社会一课在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正因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以学生为教学根本,将教学内容落地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及提升课堂所学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规则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知,提升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基于以儿童生活为教学基准,教学目标应以儿童为根本,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的代课教师如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应将教学关键点立足于学生身上,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如何生活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机联系,以课堂内习得的知识反哺课外行为,让教学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联系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阶段在教授学生品德与生活时,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尤为关键,不仅需以学生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程度作为选材标准,也需根据该年龄阶段下,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选材。因此,无视学生心理特征,不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很难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所学内容,教学质量普遍难以得到提升。为此,为了取得更好地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汲取教材编汇内容,更需要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或已经历过的种种真实事情添加到教学素材中,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活化,内容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此方可使学生能在鲜活精彩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品德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性,习得良好习惯。
三、创设情景,构建多彩课堂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及情感共鸣,也容易通过构建出学生经历过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安全舒服的感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极树立起学习的主动性。在构建多彩课堂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性格上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模式,给予不同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能在试错中,充分认识到事物的正确性,同时展现出自身的特色及天赋。创设多彩课堂教学情境时,切忌用别人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造成学生的不适感。如讲解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幸福生活这样来》第三课《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不可照搬所谓成功教学经验,而需对本班级学生家庭现状进行了解,并在充分了解到班级内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学情分析。
四、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虽然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懂知识,并明白其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能顺利做出正确的行为准则,但是放任到生活中,因为一些陈规陋习习得已久,使得学生一下很难将过去的旧有习惯所摒弃。基于此,新课标中也严格指出,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最终能做到知行合一,认真将所学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于心,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会保护自己》为例,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学生放学时刻,学校门口往往拥挤着许多学生,大家争先恐后地都想先出校门,造成校门口拥堵及踩踏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以实践教学此课习得的道德行为准则为例,可带领学生到校门口,进行交通疏导,正如设想的一样,实际情况中,学生面对此种现状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即使知道如何进行疏导,但面对如此多学生时,也会怯场,无法应对。基于此教师应从旁进行示范,纠正学生行为,为学生树立起模范榜样,教导学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回归生活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更能深刻地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懂得了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