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确定“半抓半放”的形式
建构主义始祖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这个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得出以下两点:一、重新认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只有在学生按自己理解的方式构建起对客体的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被学生掌握。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二、教师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并把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目标。
谢家碧进行“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预习+讨论+展示的教学模式,切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念。但联系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又不能完全照搬谢家碧模式。因为二年级的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但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只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不能很好地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决定二年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采用“半抓半放”的形式进行。老师要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潜能,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观念。但在孩子们把握不到课文的关键点时,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合理分组,学会预习
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把全班五十二人分成能力均等的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设置一名语文好、学习能力强的学习组长和语文组长,在小组内,又分为两个小小组,各由学习组站和语文组长负责。分好组后,要教会孩子如何进行预习。二年级刚开始学学习写字,不建议孩子想高段那样进行大量的抄写。要求孩子们针对七方面“识字注音、圈划生字、形近字、多音字、反义词近义词、解决预习纸问题、写出疑惑”在课文进行备注,引导孩子了解课文生字,并通过多种形式加深理解课文的字词。准备一个预习本,写出每一课“我会写”的字,拼音,组两个词,巧记。做好对生字的预习,要求孩子们发挥脑筋,针对生字的难辨读音和易错书写设置选择题“我会正确读”和订正题“我能订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考一考身边的组员。孩子出题,肯定非常清楚答案,才能判断同学做得对不对,自然就非常注意这些难辨读音和易错字。
三、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
经过实验和摸索,整合出具有二年级特色的第一课时,分为四个环节:导读——识字——生字——朗读,每一环节包含合作学习、展示、评价。
第一环节:用4分钟时间导入课题,孩子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是文章的灵魂。从课题出发,能直插文章的主题。
第二环节:识字。识字只要求会读,会认,老师提出“识字三关”,即“拼读—组词—巧记”。拼读关,要求组长带领组员用各种形式(齐读、开火车头读、男女对读、小老师带读)进行拼读。组词关,组长自由选择各种方式(开火车头组词、小老师带读词语、男女比赛组词等)让组员进行组词。巧记关,组长提出一个字,让组员说一说巧记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近字比较、猜谜语等)。合作学习完,挑选两个小组对识字进行展示,小组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老师或同学要进行评价,判断哪个小组胜出。
第三环节:生字。生字要求会写,会理解。因此提出了“生字四关”,即拼读、组词、巧记、书写。前面三关和“识字三关”要求一样,书写关要求孩子们针对每一个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在小小组内从结构、间架、三线落笔、重点笔画说一说如何书写这个字。展示时,把四关分为“拼读、组词、巧记”和“书写”两个目标,挑选两组(已展示过的小组不选)进行展示。老师或同学进行评价,判断哪个小组更好。
第四环节:朗读。首先在小组内齐读全文。接着两个组长商量好朗读的方式。朗读的方式有齐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头读。组长安排好每一个组员的朗读任务,进行朗读练习。挑选两组(已展示过的小组不选)进行朗读的展示。这一个环节,取得到了很大的成果。刚开始,孩子们的朗读停留在齐读或开火车头的读阶段。但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朗读能力提高得很快。孩子们的朗读方式变得多样化,朗读能力增强。一篇课文朗读,出现了几种朗读形式。如《21画家和牧童》,有一个小组选择了齐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进行展示。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二、四、六自然段的旁白由男同学读,第三、五段的旁白由女同学读。选择了四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商人、教书先生、戴嵩和牧童的话。朗读全文时,虽形式多样,但孩子们朗读有序,配合默契,而且有两个孩子读出了商人和教书先生那种夸奖的语气。到了《27寓言两则》,有一个小组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表演了《守株待兔》。三个同学用身体凑成大树,一个同学表演兔子,一个同学表演农夫,扫把为锄头,四个同学进行配音。整个表演一气呵成,却仅仅用了10分钟进行分工和排练。由朗读多样化到表演朗读,可见孩子们不仅朗读水平提高,合作能力也增强了。而且每次朗读的形式和分工不一样,提高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极大地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好。一位家长打电话告诉我:“老师,昨天看到我的孩子主动读课文,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四、取得的成果
这样的课堂,或许在学习上并不见得孩子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孩子综合素质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第一、孩子们学得快乐。不需要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自由性大,五人小组能有效地督促每一个孩子都读了,学得专心了。曾问学生:“我们恢复以前的上课模式,好吗?”全班异口同声回答:“不好,不要!”第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孩子们在展示环节中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些曾经很腼腆的孩子,也敢大胆地站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构主义始祖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这个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得出以下两点:一、重新认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只有在学生按自己理解的方式构建起对客体的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被学生掌握。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二、教师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并把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目标。
谢家碧进行“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预习+讨论+展示的教学模式,切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念。但联系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又不能完全照搬谢家碧模式。因为二年级的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但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只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不能很好地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决定二年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采用“半抓半放”的形式进行。老师要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潜能,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观念。但在孩子们把握不到课文的关键点时,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合理分组,学会预习
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把全班五十二人分成能力均等的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设置一名语文好、学习能力强的学习组长和语文组长,在小组内,又分为两个小小组,各由学习组站和语文组长负责。分好组后,要教会孩子如何进行预习。二年级刚开始学学习写字,不建议孩子想高段那样进行大量的抄写。要求孩子们针对七方面“识字注音、圈划生字、形近字、多音字、反义词近义词、解决预习纸问题、写出疑惑”在课文进行备注,引导孩子了解课文生字,并通过多种形式加深理解课文的字词。准备一个预习本,写出每一课“我会写”的字,拼音,组两个词,巧记。做好对生字的预习,要求孩子们发挥脑筋,针对生字的难辨读音和易错书写设置选择题“我会正确读”和订正题“我能订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考一考身边的组员。孩子出题,肯定非常清楚答案,才能判断同学做得对不对,自然就非常注意这些难辨读音和易错字。
三、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
经过实验和摸索,整合出具有二年级特色的第一课时,分为四个环节:导读——识字——生字——朗读,每一环节包含合作学习、展示、评价。
第一环节:用4分钟时间导入课题,孩子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是文章的灵魂。从课题出发,能直插文章的主题。
第二环节:识字。识字只要求会读,会认,老师提出“识字三关”,即“拼读—组词—巧记”。拼读关,要求组长带领组员用各种形式(齐读、开火车头读、男女对读、小老师带读)进行拼读。组词关,组长自由选择各种方式(开火车头组词、小老师带读词语、男女比赛组词等)让组员进行组词。巧记关,组长提出一个字,让组员说一说巧记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近字比较、猜谜语等)。合作学习完,挑选两个小组对识字进行展示,小组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老师或同学要进行评价,判断哪个小组胜出。
第三环节:生字。生字要求会写,会理解。因此提出了“生字四关”,即拼读、组词、巧记、书写。前面三关和“识字三关”要求一样,书写关要求孩子们针对每一个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在小小组内从结构、间架、三线落笔、重点笔画说一说如何书写这个字。展示时,把四关分为“拼读、组词、巧记”和“书写”两个目标,挑选两组(已展示过的小组不选)进行展示。老师或同学进行评价,判断哪个小组更好。
第四环节:朗读。首先在小组内齐读全文。接着两个组长商量好朗读的方式。朗读的方式有齐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头读。组长安排好每一个组员的朗读任务,进行朗读练习。挑选两组(已展示过的小组不选)进行朗读的展示。这一个环节,取得到了很大的成果。刚开始,孩子们的朗读停留在齐读或开火车头的读阶段。但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朗读能力提高得很快。孩子们的朗读方式变得多样化,朗读能力增强。一篇课文朗读,出现了几种朗读形式。如《21画家和牧童》,有一个小组选择了齐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进行展示。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二、四、六自然段的旁白由男同学读,第三、五段的旁白由女同学读。选择了四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商人、教书先生、戴嵩和牧童的话。朗读全文时,虽形式多样,但孩子们朗读有序,配合默契,而且有两个孩子读出了商人和教书先生那种夸奖的语气。到了《27寓言两则》,有一个小组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表演了《守株待兔》。三个同学用身体凑成大树,一个同学表演兔子,一个同学表演农夫,扫把为锄头,四个同学进行配音。整个表演一气呵成,却仅仅用了10分钟进行分工和排练。由朗读多样化到表演朗读,可见孩子们不仅朗读水平提高,合作能力也增强了。而且每次朗读的形式和分工不一样,提高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极大地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好。一位家长打电话告诉我:“老师,昨天看到我的孩子主动读课文,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四、取得的成果
这样的课堂,或许在学习上并不见得孩子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孩子综合素质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第一、孩子们学得快乐。不需要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自由性大,五人小组能有效地督促每一个孩子都读了,学得专心了。曾问学生:“我们恢复以前的上课模式,好吗?”全班异口同声回答:“不好,不要!”第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孩子们在展示环节中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些曾经很腼腆的孩子,也敢大胆地站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