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性,它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或处理问题时表现的理智行为。理性教育,就是指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逐步形成对人生有着积极影响的道德意识、情感思想与价值观念。理性教育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内涵,它贯穿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各阶段教学之中。理性教育的内涵很广,本文仅论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对不良情绪控制、形成法律意识、孕育人生智慧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理性教育;社会现实;情绪控制;法律意识;人生智慧
理性,它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或处理问题时表现的理智行为。它可以是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行为态度,也可以是在认识或对待事物方面的清醒意识,又可以是在心理受到伤害或人身受到侵犯时不良情绪的控制,还可以是正确或合理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理性中的意识、态度、思维、行为等,它们对人生具有相当的影响。“马加爵杀人”源于其非理性心态,有人因炒股惨亏而自杀源于“孤注一掷”的非理性行为,诸多的青少年犯罪均源于看待人生的非理性意识。理性教育,就是指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逐步形成对人生有着积极影响的道德意识、情感思想与价值观念。理性教育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内涵,它贯穿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各阶段教学之中。应该说,理性教育的内涵很广,本文就其中的认识社会现实、不良情绪控制、形成法律意识、孕育人生智慧这四个方面的教育,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社会现实——理性的摇篮
理性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现实生活是孕育理性的摇篮。南宋诗人陆游在教子方面有一句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不要仅读书,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自身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是对社会人生的阅历。作为还未全面进入自谋生存的社会公民的学生而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社会现实也是一种间接实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要与课程教育相结合,注意有机渗透,不能生搬硬套。如对于“社会公平”的认识,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其内涵,又要让学生正确领悟“公平”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也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公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差异,还要让学生认识或知道社会现实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公平”现象,更要让学生明确“社会公平”是随着法治与文明的进步而推进。
二、情绪控制——理性的根基
情绪,它是人们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如喜、怒、哀、乐等,它既可以对人们的积极行为与良好心态有着激励作用,也可以产生思想萎靡或悲观厌世的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导致非理性的冲动行为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从生理学角度而言,情绪源于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情绪的控制是理性的根基,而情绪的控制又在于理性性格的修养。性格是与生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它又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作用的理性个性,善于控制非理性的不良情绪。
情绪控制教育不仅在于“知”的认识,更在于“行”的引导。教学中要通过列举一定的典型事例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来阐述情绪控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情绪控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另外还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来促进学生的性格修养。如要求学生对待的父母管教不表露抵制化情绪,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不大声化,遇到某种不公平的对待或委屈不发泄愤怒的情绪,遭受某种嘲笑或奚落不恶语回报……总之,要求学会忍耐,培养自己的肚量。让学生明确“凡成大事者都须有过人的肚量”,并以此来作为性格修养或情绪控制的座右铭。
三、法律意识——理性的航标
法律意识,指人们具有法律观念、法律知识与法律心态。法律意识是理性的航标,人们的理性活动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展开。人生是千姿百态的大舞台,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或冲突。在对待与处理矛盾或冲突方面,理性行为与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基准点,然而不一定是一味的忍让,也可以是自卫或反击,但前提是不违犯法律。纵观分析现代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其中多数非理性行为都源于法律意识欠缺。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法律意识教育,这也是开展理性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
注重法律意识教育,首先是加强教材中法律意识内容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其中包含大量的法律意识教育内容,但真正要使学生区分与界定其中的内涵,还有赖于充实性与思辨性的课堂教学。以“姓名权”,教材仅介绍了“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形式,阐述了“决定权、使用权、改名权”这三项权利,指出“盗用、冒用”这两项侵权行为,至于不同形式姓名权的使用区别、姓名变更的条件、变更登记的主体机关等有关法律知识还得教学中加以适当的补充。针对“盗用于冒用”侵权行为,还需列举案例说明。关于侵权责任形式以及如何追究侵权责任,教学中也应作必要说明。这样,学生就懂得如何使用与维护自己的“姓名权”与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从而避免侵权或维权中的非理性行为。其次是注意渗透教材未涉及得法律意识内容教育。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课题中,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知识介绍,使学生认识经济竞争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显然,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建构越丰富,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越强烈,那么学生的心态与行为就越理性化。
四、人生智慧——理性的精髓
人生智慧,也称聪明才智,它指人们在应对人或事物方面构建的深刻见解、灵活策略、良好方法等心智性的思维活动。凡具备聪明才智的人在遇到重大性或紧急性事件时,沉着冷静、思维缜密、机智果敢是其理性行为的表现,他不会犯傻,更不会鲁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采用适当的行为方式并获得相对最佳的结果。所以,人生智慧是理性的精髓,它是促成人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人生智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可以是“釜底抽薪”的进取行为,也可以是“退避三舍”的忍让风格,还可以是“以德报怨”的君子肚量。《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启迪或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人生智慧,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型格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贯穿理性教育,就是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对待与处理具体事物方面的能力与智慧。
理性不仅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没有理性环境,何以构建和谐社会,忽视理性教育,何以树立未来公民的科学发展观,离开了理性的思维与行动,何以谈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防腾飞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于伟.理性与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理性教育;社会现实;情绪控制;法律意识;人生智慧
理性,它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或处理问题时表现的理智行为。它可以是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行为态度,也可以是在认识或对待事物方面的清醒意识,又可以是在心理受到伤害或人身受到侵犯时不良情绪的控制,还可以是正确或合理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理性中的意识、态度、思维、行为等,它们对人生具有相当的影响。“马加爵杀人”源于其非理性心态,有人因炒股惨亏而自杀源于“孤注一掷”的非理性行为,诸多的青少年犯罪均源于看待人生的非理性意识。理性教育,就是指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逐步形成对人生有着积极影响的道德意识、情感思想与价值观念。理性教育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内涵,它贯穿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各阶段教学之中。应该说,理性教育的内涵很广,本文就其中的认识社会现实、不良情绪控制、形成法律意识、孕育人生智慧这四个方面的教育,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社会现实——理性的摇篮
理性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现实生活是孕育理性的摇篮。南宋诗人陆游在教子方面有一句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不要仅读书,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自身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是对社会人生的阅历。作为还未全面进入自谋生存的社会公民的学生而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社会现实也是一种间接实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要与课程教育相结合,注意有机渗透,不能生搬硬套。如对于“社会公平”的认识,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其内涵,又要让学生正确领悟“公平”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也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公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差异,还要让学生认识或知道社会现实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公平”现象,更要让学生明确“社会公平”是随着法治与文明的进步而推进。
二、情绪控制——理性的根基
情绪,它是人们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如喜、怒、哀、乐等,它既可以对人们的积极行为与良好心态有着激励作用,也可以产生思想萎靡或悲观厌世的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导致非理性的冲动行为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从生理学角度而言,情绪源于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情绪的控制是理性的根基,而情绪的控制又在于理性性格的修养。性格是与生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它又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作用的理性个性,善于控制非理性的不良情绪。
情绪控制教育不仅在于“知”的认识,更在于“行”的引导。教学中要通过列举一定的典型事例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来阐述情绪控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情绪控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另外还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来促进学生的性格修养。如要求学生对待的父母管教不表露抵制化情绪,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不大声化,遇到某种不公平的对待或委屈不发泄愤怒的情绪,遭受某种嘲笑或奚落不恶语回报……总之,要求学会忍耐,培养自己的肚量。让学生明确“凡成大事者都须有过人的肚量”,并以此来作为性格修养或情绪控制的座右铭。
三、法律意识——理性的航标
法律意识,指人们具有法律观念、法律知识与法律心态。法律意识是理性的航标,人们的理性活动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展开。人生是千姿百态的大舞台,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或冲突。在对待与处理矛盾或冲突方面,理性行为与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基准点,然而不一定是一味的忍让,也可以是自卫或反击,但前提是不违犯法律。纵观分析现代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其中多数非理性行为都源于法律意识欠缺。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法律意识教育,这也是开展理性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
注重法律意识教育,首先是加强教材中法律意识内容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其中包含大量的法律意识教育内容,但真正要使学生区分与界定其中的内涵,还有赖于充实性与思辨性的课堂教学。以“姓名权”,教材仅介绍了“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形式,阐述了“决定权、使用权、改名权”这三项权利,指出“盗用、冒用”这两项侵权行为,至于不同形式姓名权的使用区别、姓名变更的条件、变更登记的主体机关等有关法律知识还得教学中加以适当的补充。针对“盗用于冒用”侵权行为,还需列举案例说明。关于侵权责任形式以及如何追究侵权责任,教学中也应作必要说明。这样,学生就懂得如何使用与维护自己的“姓名权”与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从而避免侵权或维权中的非理性行为。其次是注意渗透教材未涉及得法律意识内容教育。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课题中,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知识介绍,使学生认识经济竞争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显然,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建构越丰富,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越强烈,那么学生的心态与行为就越理性化。
四、人生智慧——理性的精髓
人生智慧,也称聪明才智,它指人们在应对人或事物方面构建的深刻见解、灵活策略、良好方法等心智性的思维活动。凡具备聪明才智的人在遇到重大性或紧急性事件时,沉着冷静、思维缜密、机智果敢是其理性行为的表现,他不会犯傻,更不会鲁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采用适当的行为方式并获得相对最佳的结果。所以,人生智慧是理性的精髓,它是促成人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人生智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可以是“釜底抽薪”的进取行为,也可以是“退避三舍”的忍让风格,还可以是“以德报怨”的君子肚量。《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启迪或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人生智慧,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型格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贯穿理性教育,就是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对待与处理具体事物方面的能力与智慧。
理性不仅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没有理性环境,何以构建和谐社会,忽视理性教育,何以树立未来公民的科学发展观,离开了理性的思维与行动,何以谈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防腾飞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于伟.理性与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