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市持续低迷,券商影响最甚。经纪业务持续萎缩,自营业务出现亏损。
证监会近日表示,将引入券商中介的二次发售机制,这一全新的概念能否真能成为券商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担当救券商于水火的重任?
8月15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市场热点问题答记者问。在针对记者的“‘大小非’解禁、减持行为,证监会近期将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时,新闻发言人回答到:“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机制。例如,研究通过券商中介达成交易,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完善大宗股份减持的市场约束、减震和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开发可交换债券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逐步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
“二次发售”作为一个新引入的概念,备受市场各方关注。
8月20日,A股表现令人振奋。受众多利好刺激,沪指气势如虹,接连收2400、2500点大关,以7.63%的年内第三大单日涨幅完美收官。两市仅1只个股下跌,287只个股封住涨停。而最先引领股市走出这波绝地反击大好行情的,正是受到“二次发售机制”拟出台利好提振的券商股。
因业绩下滑和包销门等事件,券商股集体陷入低潮多时。据已发布中报显示,证券行业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已成定局。大部分券商同比净利润出现了大幅下降,每股净利润下降的幅度在50%左右,甚至達到90%;东方证券、首创证券、恒泰证券等公司还出现了亏损。
为“大小非”流通股份寻找大批买家的二次发售制度将给“大小非”流通增加篱笆,从而避免对二级市场的负面影响。这使得该机制的意义更多是疏导畅通“大小非”减持,而不是围追堵截。然而,该机制在理论层面存在合法性的质疑,在操作层面面临券商中介能力的挑战。
券商如何分羹?
通过二次发售,监管层意图通过增加流通环节,将大小非减持过程拉长,放缓大小非减持的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大小非冲击力度的作用。
监管层限制大小非,券商似渔翁得利。
西南证券券商行业分析师王大力认为,虽然目前未见具体条文,细节方面尚难探讨。但二次发售增加了券商的相关业务内容,也可增加相应的业务收入,是直接利好;其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而券商业绩决定于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视为间接利好。
针对二次发售的制度设计,坊间传言,可能仿照美国采用的储架注册和储架发行制度。储架注册制度允许发行人在注册说明书生效后连续多次发行证券,简化了注册程序,提高了融资灵活性,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颇受发行人欢迎。因此,这种制度也一直被证监会发行部认为是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而不适用于IPO。市场人士也认为,不大可能再让券商去做一次IPO之类的动作,赚取承销费。在美国,二次发售的律师、审计和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费用也是在15万美元左右,但是由于二级发售需要散发招股说明书,总发售成本会大幅上升。一般而言,视发售规模大小,二级发售成本在40万美元至60万美元不等。
北京某券商认为,二次发售机制设计上若能激起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竞标到“大小非”股份的券商会合力助推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实现双赢。
“据我所知,监管层制订细则总的主导思想是:二次发售将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做,有一个向下溢价的过程和减少大小非冲击的设计。总之会充分平衡中小股民、券商、大小非股东们各方的利益。”8月18日,上述接近证监会发行部的知情人士说。
能否获益有待观察
与国际同行企业相比,中国券商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而在发达的金融市场里,创新金融业务对其业绩增长贡献比重很大。仅融资融券一项,包括融券收入在内的净息差占美国和韩国证券公司总营业收入的近12%,占中国台湾一些证券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0%以上。
如今股市低迷,更多国内券商冀望以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直投业务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的展开来创造新利润增长点的心情更为迫切。此次“二次发售机制”胎动,引起市场的高度瞩目即为明证。
但“二次发售”对券商真为利好?市场争议颇多。
国泰君安券商分析师梁静认为,二次发售对券商是利好还是利空,关键在于游戏规则的设定,其中的发售方式将决定券商是否能获益。代销利润薄,券商参与度不高;弱市下包销则会让券商无法承受。某券商也认为,二次发售如果放到大宗交易里的话,其实就是折价转让股权,对券商业绩难有实质性影响。并且该消息尚未敲定,利好不是能够很快兑现。
有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券商中的行业分化正在显现。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投资业务的盈利都有进一步向大券商集中的趋势。作为创新业务,证监会在推进“二次发售”机制时,必定也是实行试点推行,最终获益的也必将是像中信证券等资质过硬的大型券商,中小券商从中分羹的可能性不大。
看来,现在把“二次发售机制”胎动作为带动券商走出泥潭的利好还言之尚早。这一切都得看决策层机制设计的智慧——如何在制度构架中平衡大小非、券商和社会投资者各方利益,创造多赢局面。而券商在此项制度中能否获益,获益多少都有待观察。
证监会近日表示,将引入券商中介的二次发售机制,这一全新的概念能否真能成为券商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担当救券商于水火的重任?
8月15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市场热点问题答记者问。在针对记者的“‘大小非’解禁、减持行为,证监会近期将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时,新闻发言人回答到:“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机制。例如,研究通过券商中介达成交易,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完善大宗股份减持的市场约束、减震和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开发可交换债券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逐步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
“二次发售”作为一个新引入的概念,备受市场各方关注。
8月20日,A股表现令人振奋。受众多利好刺激,沪指气势如虹,接连收2400、2500点大关,以7.63%的年内第三大单日涨幅完美收官。两市仅1只个股下跌,287只个股封住涨停。而最先引领股市走出这波绝地反击大好行情的,正是受到“二次发售机制”拟出台利好提振的券商股。
因业绩下滑和包销门等事件,券商股集体陷入低潮多时。据已发布中报显示,证券行业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已成定局。大部分券商同比净利润出现了大幅下降,每股净利润下降的幅度在50%左右,甚至達到90%;东方证券、首创证券、恒泰证券等公司还出现了亏损。
为“大小非”流通股份寻找大批买家的二次发售制度将给“大小非”流通增加篱笆,从而避免对二级市场的负面影响。这使得该机制的意义更多是疏导畅通“大小非”减持,而不是围追堵截。然而,该机制在理论层面存在合法性的质疑,在操作层面面临券商中介能力的挑战。
券商如何分羹?
通过二次发售,监管层意图通过增加流通环节,将大小非减持过程拉长,放缓大小非减持的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大小非冲击力度的作用。
监管层限制大小非,券商似渔翁得利。
西南证券券商行业分析师王大力认为,虽然目前未见具体条文,细节方面尚难探讨。但二次发售增加了券商的相关业务内容,也可增加相应的业务收入,是直接利好;其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而券商业绩决定于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视为间接利好。
针对二次发售的制度设计,坊间传言,可能仿照美国采用的储架注册和储架发行制度。储架注册制度允许发行人在注册说明书生效后连续多次发行证券,简化了注册程序,提高了融资灵活性,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颇受发行人欢迎。因此,这种制度也一直被证监会发行部认为是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而不适用于IPO。市场人士也认为,不大可能再让券商去做一次IPO之类的动作,赚取承销费。在美国,二次发售的律师、审计和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费用也是在15万美元左右,但是由于二级发售需要散发招股说明书,总发售成本会大幅上升。一般而言,视发售规模大小,二级发售成本在40万美元至60万美元不等。
北京某券商认为,二次发售机制设计上若能激起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竞标到“大小非”股份的券商会合力助推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实现双赢。
“据我所知,监管层制订细则总的主导思想是:二次发售将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做,有一个向下溢价的过程和减少大小非冲击的设计。总之会充分平衡中小股民、券商、大小非股东们各方的利益。”8月18日,上述接近证监会发行部的知情人士说。
能否获益有待观察
与国际同行企业相比,中国券商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而在发达的金融市场里,创新金融业务对其业绩增长贡献比重很大。仅融资融券一项,包括融券收入在内的净息差占美国和韩国证券公司总营业收入的近12%,占中国台湾一些证券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0%以上。
如今股市低迷,更多国内券商冀望以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直投业务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的展开来创造新利润增长点的心情更为迫切。此次“二次发售机制”胎动,引起市场的高度瞩目即为明证。
但“二次发售”对券商真为利好?市场争议颇多。
国泰君安券商分析师梁静认为,二次发售对券商是利好还是利空,关键在于游戏规则的设定,其中的发售方式将决定券商是否能获益。代销利润薄,券商参与度不高;弱市下包销则会让券商无法承受。某券商也认为,二次发售如果放到大宗交易里的话,其实就是折价转让股权,对券商业绩难有实质性影响。并且该消息尚未敲定,利好不是能够很快兑现。
有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券商中的行业分化正在显现。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投资业务的盈利都有进一步向大券商集中的趋势。作为创新业务,证监会在推进“二次发售”机制时,必定也是实行试点推行,最终获益的也必将是像中信证券等资质过硬的大型券商,中小券商从中分羹的可能性不大。
看来,现在把“二次发售机制”胎动作为带动券商走出泥潭的利好还言之尚早。这一切都得看决策层机制设计的智慧——如何在制度构架中平衡大小非、券商和社会投资者各方利益,创造多赢局面。而券商在此项制度中能否获益,获益多少都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