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让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办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化与品德教育并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实践方向。五千年的漫漫文明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典籍,数风流人物,如河汉星辰,每一颗都有别样的耀眼。传统文化在教育事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核来构建校园文化,在德育活动中发扬民族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做好准备”正是兴隆庄小学狠抓教育工作而倡导的办学理念。笔者基于兴隆庄小学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总结的实际经验,对发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的德育活动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教师以身作则的学校管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师德的文化,梁启超曾说:“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必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应当树立“乐学”的榜样。作为教师,要乐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如果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课堂教学就不会生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学生眼底,造成潜移默化又深远的影响。言传身教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赋,运用这项天赋,我们可以顺利营造积极好学的氛围。
教师应当树立“励志”的榜样。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師以励志的态度感染学生,学生受到影响后也会积极面对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应当树立“崇礼”的榜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非一个“礼”字而不能概述。教师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师生之间的相处,教师也要和蔼可亲,和学生以礼相待。就像教育家徐特立曾说的:“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师生相处要建立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会尊敬教师,以教师为榜样。
教师重视自身的行为表率作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师德的体现,又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在教育事业中以培养时代人才为己任,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呵护学生。
发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传统文化在课程建设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传统文化拥有历史的厚重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智慧,其中包含了各门课程所需要的素养,因而对课程教学也有着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可用素材来辅助教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言文、书法画作等都可以用作课本之外的优秀课程教材,起到课外扩展、课程深化、思维训练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汇聚了历朝历代文人先哲们的大智慧,可谓博大精深,不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实在可惜。如,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创作中的精粹之一,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名篇,利用这些不朽篇章作为教育根基的铺垫,我们构建起的课程大厦就能够更加牢固;《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生动描绘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对历史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趋势,校园课程建设与传统文化为伴,能够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教学效果也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
重视美德陪伴的学生成长
“美德是智力最高的证明。”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再高的智力也不能代替美德的教育,所以教学不仅仅要追求学生学了多少课本上的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品质的培养,这才是教学以人为本的体现。在学生前行的道路上,只有有德行陪伴的成长,才有明灯照耀的健康成长之路。
我校在创设校园文化墙即墙壁宣传文化时也融入了这种美德宣传:在校园的东侧文化墙上,“中华美德代代传”的窗口显示了以品德传承为美的教育宗旨;在教室正面的墙壁上印刻着教师们对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期待,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美德和与之形影相随的国学经典:如爱国,好学、博学、勤俭、认真、上善若水、锲而不舍、诚实守信、学无止境、厚积薄发、志存高远、见贤思齐、温故知新等等,而使用国学经典批注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美德的印象。墨子所倡导的“兼爱”与“非攻”和《弟子规》中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都表达了要“仁爱”的观点;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了极高的爱国精神;卧冰求鲤和劈山救母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孝道的尊崇。这些品格特性与支撑它们的经典名言、故事、著作都显示出了德行的美好。
学校举办德育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均衡、全面地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中,实施德行与文化并重的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办法。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地运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行力量,师生一起努力,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进步。
教师以身作则的学校管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师德的文化,梁启超曾说:“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必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应当树立“乐学”的榜样。作为教师,要乐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如果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课堂教学就不会生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学生眼底,造成潜移默化又深远的影响。言传身教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赋,运用这项天赋,我们可以顺利营造积极好学的氛围。
教师应当树立“励志”的榜样。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師以励志的态度感染学生,学生受到影响后也会积极面对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应当树立“崇礼”的榜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非一个“礼”字而不能概述。教师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师生之间的相处,教师也要和蔼可亲,和学生以礼相待。就像教育家徐特立曾说的:“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师生相处要建立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会尊敬教师,以教师为榜样。
教师重视自身的行为表率作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师德的体现,又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在教育事业中以培养时代人才为己任,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呵护学生。
发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传统文化在课程建设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传统文化拥有历史的厚重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智慧,其中包含了各门课程所需要的素养,因而对课程教学也有着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可用素材来辅助教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言文、书法画作等都可以用作课本之外的优秀课程教材,起到课外扩展、课程深化、思维训练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汇聚了历朝历代文人先哲们的大智慧,可谓博大精深,不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实在可惜。如,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创作中的精粹之一,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名篇,利用这些不朽篇章作为教育根基的铺垫,我们构建起的课程大厦就能够更加牢固;《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生动描绘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对历史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趋势,校园课程建设与传统文化为伴,能够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教学效果也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
重视美德陪伴的学生成长
“美德是智力最高的证明。”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再高的智力也不能代替美德的教育,所以教学不仅仅要追求学生学了多少课本上的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品质的培养,这才是教学以人为本的体现。在学生前行的道路上,只有有德行陪伴的成长,才有明灯照耀的健康成长之路。
我校在创设校园文化墙即墙壁宣传文化时也融入了这种美德宣传:在校园的东侧文化墙上,“中华美德代代传”的窗口显示了以品德传承为美的教育宗旨;在教室正面的墙壁上印刻着教师们对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期待,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美德和与之形影相随的国学经典:如爱国,好学、博学、勤俭、认真、上善若水、锲而不舍、诚实守信、学无止境、厚积薄发、志存高远、见贤思齐、温故知新等等,而使用国学经典批注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美德的印象。墨子所倡导的“兼爱”与“非攻”和《弟子规》中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都表达了要“仁爱”的观点;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了极高的爱国精神;卧冰求鲤和劈山救母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孝道的尊崇。这些品格特性与支撑它们的经典名言、故事、著作都显示出了德行的美好。
学校举办德育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均衡、全面地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中,实施德行与文化并重的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办法。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地运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行力量,师生一起努力,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