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求异思维能力和探寻新知等方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0-01
一、背景
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手段,如何提高自身质量,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要一环。中等职业学校不但要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更要培养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随着大中专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随着劳动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尤为迫切,因为,未来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未来社会所需的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人才。因此,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归因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机械专业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感性认识出发,密切联系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扩展人的智力功能,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桎梏下,机械专业课教学仍囿于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形成了单纯的模仿、操作和识记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往往只注意单一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智力水平局限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圈子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创新措施
(一)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做好学生专业引路人
一位优秀专业教师要把握职业走向,把握就业趋势,做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利用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
(二)教师结合实际,大胆改革教材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现有教材教学显然是不适合的,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取舍 。以够用、实用为准。工程力学中组合变形的分析与计算,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教师对本部分知识应少讲、浅讲,注重“三基教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在讲授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时,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锯割、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金属特性。
(三)教师应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电子模型、实物投影、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时,我制作了凸轮机构动画,学生看了后,对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一目了然;
2、教学内容应有梯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我在讲齿轮传动这一章时,把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基本参数、各部分尺寸计算、传动比、齿轮工作图的识读、装配及维护等知识作为基本要求,在讲解时也作为重点,要求所有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必须掌握;而对于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作为较高要求进行教学,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的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3、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走进实训车间
在讲“机械传动”内容时,我们就请车工车间的师傅把机床打开,分别讲述带传动、齿轮传动,又可以介绍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同时介绍轮系的传动,同学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情境下,学起来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
(四)教师应到工厂学习或实习,更新和充实专业知识。
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老师,一位专业课教师若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教师要真正学到工厂的知识必须下厂实习,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才能提高水平,也只有通过在工厂的学习(实习),才会知道所教学科知识中哪些是实用的或用得多的。
(五)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讲授机械原理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机械方面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职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如在讲授齿轮啮合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到车工车间,让他们观察齿轮啮合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齿轮的啮合条件及啮合齿轮的尺寸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装配钳工的技能训练。
(六)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其求异思维是从不用角度,多个方面探索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多的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凡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凡老师的解题思路、方法都是唯一的,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不同解题思路。这种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多方向练习、多角度思考和多层次变化。在复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这一部分内容时,对简化的Fe-Fe3C相图先复习几个特征点、特性线的温度、含碳量及含义,然后围绕GS线、ES线PSK线这三条线逐一提出问题:第一,试问这三条线中哪一条线是温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第二,这三线是钢在极缓慢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但在实际的加热和冷却下,实际个临界点与之有什么关系?第三,钢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可根据Fe-Fe3C相图来选择,那么应该在一个问题面前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和多个答案,使认识主体的求异思维向多方向发散。我们在“工艺路线的制定”这节课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多思善想,鼓励学生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标新立异,在保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发挥,各自制定一些典型零件的工艺路线,互相交流,进一步完善。
(七)巧设疑点,诱导学生探寻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做到巧设疑点,启发诱导学生探寻新知的欲望,鼓励他们敢于谈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实,教学中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及运用批判性思维与逆向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启发学生用作图法来证明。在《机械基础》教学中,不仅要巧设疑点,还要善于导疑,适时点疑。在学习《等长双曲柄的运动特点》一节时,学生对平行双曲柄机构两曲柄转动的角速度相等看法一致,但对反向双曲柄机构两曲柄转动角速度不等持不同意见,争执不下。此时,若教师提问“你认为该怎样运转?并加以证明”。同时启发学生作图法来证明。
四、评价与反思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机械专业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十分独特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保强.创新教育概论,2014.7.
[2] 中国电化教学,2013,(1).
[3] 杨洪兴.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8).
[4] 王光兆.中等职业教育,2013,(13).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0-01
一、背景
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手段,如何提高自身质量,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要一环。中等职业学校不但要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更要培养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随着大中专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随着劳动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尤为迫切,因为,未来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未来社会所需的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人才。因此,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归因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机械专业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感性认识出发,密切联系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扩展人的智力功能,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桎梏下,机械专业课教学仍囿于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形成了单纯的模仿、操作和识记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往往只注意单一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智力水平局限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圈子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创新措施
(一)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做好学生专业引路人
一位优秀专业教师要把握职业走向,把握就业趋势,做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利用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
(二)教师结合实际,大胆改革教材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现有教材教学显然是不适合的,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取舍 。以够用、实用为准。工程力学中组合变形的分析与计算,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教师对本部分知识应少讲、浅讲,注重“三基教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在讲授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时,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锯割、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金属特性。
(三)教师应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电子模型、实物投影、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时,我制作了凸轮机构动画,学生看了后,对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一目了然;
2、教学内容应有梯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我在讲齿轮传动这一章时,把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基本参数、各部分尺寸计算、传动比、齿轮工作图的识读、装配及维护等知识作为基本要求,在讲解时也作为重点,要求所有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必须掌握;而对于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作为较高要求进行教学,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的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3、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走进实训车间
在讲“机械传动”内容时,我们就请车工车间的师傅把机床打开,分别讲述带传动、齿轮传动,又可以介绍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同时介绍轮系的传动,同学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情境下,学起来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
(四)教师应到工厂学习或实习,更新和充实专业知识。
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老师,一位专业课教师若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教师要真正学到工厂的知识必须下厂实习,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才能提高水平,也只有通过在工厂的学习(实习),才会知道所教学科知识中哪些是实用的或用得多的。
(五)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讲授机械原理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机械方面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职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如在讲授齿轮啮合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到车工车间,让他们观察齿轮啮合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齿轮的啮合条件及啮合齿轮的尺寸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装配钳工的技能训练。
(六)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其求异思维是从不用角度,多个方面探索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多的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凡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凡老师的解题思路、方法都是唯一的,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不同解题思路。这种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多方向练习、多角度思考和多层次变化。在复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这一部分内容时,对简化的Fe-Fe3C相图先复习几个特征点、特性线的温度、含碳量及含义,然后围绕GS线、ES线PSK线这三条线逐一提出问题:第一,试问这三条线中哪一条线是温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第二,这三线是钢在极缓慢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但在实际的加热和冷却下,实际个临界点与之有什么关系?第三,钢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可根据Fe-Fe3C相图来选择,那么应该在一个问题面前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和多个答案,使认识主体的求异思维向多方向发散。我们在“工艺路线的制定”这节课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多思善想,鼓励学生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标新立异,在保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发挥,各自制定一些典型零件的工艺路线,互相交流,进一步完善。
(七)巧设疑点,诱导学生探寻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做到巧设疑点,启发诱导学生探寻新知的欲望,鼓励他们敢于谈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实,教学中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及运用批判性思维与逆向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启发学生用作图法来证明。在《机械基础》教学中,不仅要巧设疑点,还要善于导疑,适时点疑。在学习《等长双曲柄的运动特点》一节时,学生对平行双曲柄机构两曲柄转动的角速度相等看法一致,但对反向双曲柄机构两曲柄转动角速度不等持不同意见,争执不下。此时,若教师提问“你认为该怎样运转?并加以证明”。同时启发学生作图法来证明。
四、评价与反思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机械专业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十分独特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保强.创新教育概论,2014.7.
[2] 中国电化教学,2013,(1).
[3] 杨洪兴.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8).
[4] 王光兆.中等职业教育,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