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初中生有75%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所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心愿。
【关键词】 语文;兴趣;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
兴趣又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容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容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且是因为这种知识或技能的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从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从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有时是直接兴趣,有时是间接兴趣。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劇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弛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总之,于漪老师说:“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般的观察和调查,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呈现塔型模式,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二是在各类书籍中,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在常用文体中,最喜欢记叙文,不太喜欢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艺作品中,最喜欢小说以及散文,不太喜欢诗歌和剧本;在影视种类中,最喜欢故事片和动画片,不太喜欢科技片、新闻片和戏曲片。
针对第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那么体现在教学上就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1.通过提问、面试、举办演讲会、组织朗读比赛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检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会得到均衡发展的。
2.持之以恒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尽量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引导学生将自己会识、会讲、会用的字、词、句和读懂的文章、摘记的精彩片段以及平时的作文、日记等分别积累于不同类型的本子上,妥善保管,从一年级开始,年复一年地积累,直至毕业,并且定期检查评比,及时表彰先进,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这样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见度,还为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年复一年的积累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珍惜学习成果的好习惯。
3.发挥语文科课文中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强、感染力大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配之以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4.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丰富学生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一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利于强化整体效益;二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大量地接触不同品味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充分利用各种学具、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可以适当地将游戏、表演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动口、动手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 语文;兴趣;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
兴趣又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容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容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且是因为这种知识或技能的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从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从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有时是直接兴趣,有时是间接兴趣。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劇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弛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总之,于漪老师说:“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般的观察和调查,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呈现塔型模式,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二是在各类书籍中,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在常用文体中,最喜欢记叙文,不太喜欢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艺作品中,最喜欢小说以及散文,不太喜欢诗歌和剧本;在影视种类中,最喜欢故事片和动画片,不太喜欢科技片、新闻片和戏曲片。
针对第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那么体现在教学上就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1.通过提问、面试、举办演讲会、组织朗读比赛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检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会得到均衡发展的。
2.持之以恒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尽量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引导学生将自己会识、会讲、会用的字、词、句和读懂的文章、摘记的精彩片段以及平时的作文、日记等分别积累于不同类型的本子上,妥善保管,从一年级开始,年复一年地积累,直至毕业,并且定期检查评比,及时表彰先进,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这样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见度,还为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年复一年的积累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珍惜学习成果的好习惯。
3.发挥语文科课文中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强、感染力大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配之以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4.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丰富学生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一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利于强化整体效益;二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大量地接触不同品味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充分利用各种学具、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可以适当地将游戏、表演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动口、动手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