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思想
1.音乐来源于生活,也表现了生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努力让音乐课堂变得生活化起来,成为孩子们幸福的乐园。因此,教师应该以激起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多结合一些更有新意、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灵魂。
2.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音乐课不再是简单的传授音乐技能,而应让学生更真实地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并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
3.本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旨在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与创新的机会。
4.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同时,特别注重音乐的文化氛围,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
教学内容设计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人民纯朴、善良;蒙古乐器马头琴悠扬、婉转;蒙古大草原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与美术、舞蹈、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聆听蒙古动听的歌曲;展现蒙古柔美的舞蹈;感受细腻古朴的马头琴声以及亲身体验蒙古族最高的礼节——献哈达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置身于蒙古的民族风情当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当中所表达的内涵,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受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了解内蒙古的音乐风格及民族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对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讲述、视听、对比、讨论、情感体验法等。
教学媒体用具
多媒体设备、图片、MP3曲、VCD曲、哈达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哪位同学去过草原?
2.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够让你联想到什么?
去过草原的同学谈谈对草原的印象;没有去过的同学说一说:草原能够使人联想到什么?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联想——“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等,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和兴趣。]
3.教师: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板书课题:《走进内蒙草原》
二、欣赏
1.歌曲《辽阔的草原》
(1)播放蒙语歌曲《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聆听最具蒙古本土气息的歌曲,欣赏草原美景。
[设计思想:在“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的美景当中,让学生听到纯粹的蒙语歌曲,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能初步了解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2)提问学生:蒙语歌曲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蒙语歌曲的特色。
(3)师生共同讨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蒙古歌曲特点:高亢、嘹亮、遥远。
2.蒙古乐器马头琴
(1)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马头琴这个乐器吗?它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对马头琴的了解,说对它的认识。
(2)给学生讲述马头琴的传说故事。
[设计思想:通过传说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聆听琴声做好铺垫。]
(3)展示马头琴的图片。
[设计思想:让学生欣赏、讨论,进一步熟悉马头琴的特点、外形等。]
3.歌曲《天堂》
(1)引入:同学们想听听马头琴的声音吗?
(2)播放腾格尔演唱的《天堂》。
让学生聆听蒙古歌手深情的歌声;感受马头琴的悠扬、委婉;用心去体会蒙古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
(3)“天堂” 在蒙古人心目中代表着什么?歌手演唱歌曲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天堂代表着“家”;腾格尔演唱时非常深情、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4)展示“蒙古包”的图片。
让学生了解蒙古包的特点:“圆形、尖顶的,用羊毛毡子覆盖。移动式的,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
(5)介绍蒙古牧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设计思想:了解到蒙古人的性格是豪爽、热情、好客、纯朴的。让学生对蒙古的“家”和热情的牧民有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到后边会有一个整体的“走进”。]
4.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介绍:蒙古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设计思想:聆听,感受,让学生沉浸在如画的大草原当中。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3)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5.舞蹈《敖包相会》
(1)欣赏前的问题:蒙古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舞蹈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动作?
(2)播放舞蹈《敖包相会》。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特色。
(3)让学生感受蒙族柔美的舞蹈,学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
跟随教师一起模仿,如:挤牛奶、硬肩、雄鹰展翅等舞蹈动作。
(4)找个别学生到前边展示自己的舞姿,教师哼唱《草原牧歌》。
其余学生认真观看,在下边一起模仿,表现。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体模仿、表演,了解蒙古族舞蹈的特色。]
(5)师生共同讨论蒙古族的服装服饰。
展示几张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服装的特色。师生一起讨论蒙古的三大件:“帽子、袍子、靴子”
6.欣赏短片《游在蒙古》
(1)提出问题:
蒙古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蒙古人招待尊贵客人的最好食物是什么?蒙古人最高的礼节是什么?
带着问题随主人公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感受热情的牧民,欣赏草原的美景,聆听悠扬的马头琴声……
(2)播放短片。
学生欣赏,体会蒙古风情。
(3)提问学生:在片子当中都看到了什么活动?
讨论:骑马、摔跤、射箭、唱歌、舞蹈等活动。
(4)介绍那达慕大会。
教师介绍蒙古草原上的节日、盛会等。每年的七月蒙古都会举行那达慕大会,牧民可随意参加一些活动……
(5)讨论欣赏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交通工具:马和勒勒车;食物:手抓肉;礼节:献哈达
(6)师生讨论:献哈达应怎样献?
“双手捧着,高举过头顶,身体微躬,表情充满敬意……”。
(7)找几组学生一起表演献哈达。
[设计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最高礼节,让学生能够用心去体会献哈达的意义]
三、总结性讨论
蒙古的歌声、琴声、舞蹈、草原美景和蒙古人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如:使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首歌或哪个舞蹈动作?是蒙古人纯朴豪爽的性格还是草原美丽的景色……
[设计思想: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欣赏和感受做一个很好的总结,并
交流感受和体会。]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了辽阔的大草原,聆听了蒙古歌手动听的歌声,欣赏了蒙古姑娘们优美的舞姿。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感受到了蒙古牧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其实,我们都应该像蒙古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家就是我们的天堂。
(作者单位:北京平谷区杨桥中学)
点评
王兴源老师的《走进内蒙草原》一课,通过多媒体视听欣赏、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与音乐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她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动力,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与创新的空间。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在欣赏中感受音乐
一曲优美动听的蒙语歌曲《辽阔的草原》把学生带进了风景如画的草原美景当中。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和德德玛深情的演唱、蒙古族姑娘柔美的舞蹈、多彩的民族服装、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比赛、赛马等活动,让学生一直置身于蒙古族优美的音乐与民族风情当中。学生们在体验民族风情的同时,真正用心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意境及情感内涵。
2.在体验中理解音乐
这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蒙族最高的礼节——献哈达,并学习了“雄鹰展翅”、“挤牛奶”等典型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与模仿,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蒙古族音乐与舞蹈的特点;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和创造空间。让学
生们动情地随着音乐歌唱、起舞……
3.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是音乐教学的课改课题。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并亲手制作了MTV等音乐课件,为学生理解、感受与体验音乐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潜移默化地引发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并达到了审美的渗透与升华。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辅助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真正目的。
王老师的这节课,利用了多种感官、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音乐、表达音乐,使学生经历了美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一节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很好的音乐课。
(点评人:北京平谷区教育科研中心高庆莲)
1.音乐来源于生活,也表现了生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努力让音乐课堂变得生活化起来,成为孩子们幸福的乐园。因此,教师应该以激起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多结合一些更有新意、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灵魂。
2.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音乐课不再是简单的传授音乐技能,而应让学生更真实地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并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
3.本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旨在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与创新的机会。
4.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同时,特别注重音乐的文化氛围,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
教学内容设计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人民纯朴、善良;蒙古乐器马头琴悠扬、婉转;蒙古大草原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与美术、舞蹈、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聆听蒙古动听的歌曲;展现蒙古柔美的舞蹈;感受细腻古朴的马头琴声以及亲身体验蒙古族最高的礼节——献哈达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置身于蒙古的民族风情当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当中所表达的内涵,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受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了解内蒙古的音乐风格及民族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对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讲述、视听、对比、讨论、情感体验法等。
教学媒体用具
多媒体设备、图片、MP3曲、VCD曲、哈达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哪位同学去过草原?
2.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够让你联想到什么?
去过草原的同学谈谈对草原的印象;没有去过的同学说一说:草原能够使人联想到什么?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联想——“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等,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和兴趣。]
3.教师: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板书课题:《走进内蒙草原》
二、欣赏
1.歌曲《辽阔的草原》
(1)播放蒙语歌曲《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聆听最具蒙古本土气息的歌曲,欣赏草原美景。
[设计思想:在“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的美景当中,让学生听到纯粹的蒙语歌曲,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能初步了解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2)提问学生:蒙语歌曲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蒙语歌曲的特色。
(3)师生共同讨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蒙古歌曲特点:高亢、嘹亮、遥远。
2.蒙古乐器马头琴
(1)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马头琴这个乐器吗?它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对马头琴的了解,说对它的认识。
(2)给学生讲述马头琴的传说故事。
[设计思想:通过传说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聆听琴声做好铺垫。]
(3)展示马头琴的图片。
[设计思想:让学生欣赏、讨论,进一步熟悉马头琴的特点、外形等。]
3.歌曲《天堂》
(1)引入:同学们想听听马头琴的声音吗?
(2)播放腾格尔演唱的《天堂》。
让学生聆听蒙古歌手深情的歌声;感受马头琴的悠扬、委婉;用心去体会蒙古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
(3)“天堂” 在蒙古人心目中代表着什么?歌手演唱歌曲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天堂代表着“家”;腾格尔演唱时非常深情、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4)展示“蒙古包”的图片。
让学生了解蒙古包的特点:“圆形、尖顶的,用羊毛毡子覆盖。移动式的,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
(5)介绍蒙古牧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设计思想:了解到蒙古人的性格是豪爽、热情、好客、纯朴的。让学生对蒙古的“家”和热情的牧民有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到后边会有一个整体的“走进”。]
4.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介绍:蒙古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设计思想:聆听,感受,让学生沉浸在如画的大草原当中。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3)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5.舞蹈《敖包相会》
(1)欣赏前的问题:蒙古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舞蹈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动作?
(2)播放舞蹈《敖包相会》。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特色。
(3)让学生感受蒙族柔美的舞蹈,学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
跟随教师一起模仿,如:挤牛奶、硬肩、雄鹰展翅等舞蹈动作。
(4)找个别学生到前边展示自己的舞姿,教师哼唱《草原牧歌》。
其余学生认真观看,在下边一起模仿,表现。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体模仿、表演,了解蒙古族舞蹈的特色。]
(5)师生共同讨论蒙古族的服装服饰。
展示几张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服装的特色。师生一起讨论蒙古的三大件:“帽子、袍子、靴子”
6.欣赏短片《游在蒙古》
(1)提出问题:
蒙古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蒙古人招待尊贵客人的最好食物是什么?蒙古人最高的礼节是什么?
带着问题随主人公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感受热情的牧民,欣赏草原的美景,聆听悠扬的马头琴声……
(2)播放短片。
学生欣赏,体会蒙古风情。
(3)提问学生:在片子当中都看到了什么活动?
讨论:骑马、摔跤、射箭、唱歌、舞蹈等活动。
(4)介绍那达慕大会。
教师介绍蒙古草原上的节日、盛会等。每年的七月蒙古都会举行那达慕大会,牧民可随意参加一些活动……
(5)讨论欣赏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交通工具:马和勒勒车;食物:手抓肉;礼节:献哈达
(6)师生讨论:献哈达应怎样献?
“双手捧着,高举过头顶,身体微躬,表情充满敬意……”。
(7)找几组学生一起表演献哈达。
[设计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最高礼节,让学生能够用心去体会献哈达的意义]
三、总结性讨论
蒙古的歌声、琴声、舞蹈、草原美景和蒙古人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如:使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首歌或哪个舞蹈动作?是蒙古人纯朴豪爽的性格还是草原美丽的景色……
[设计思想: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欣赏和感受做一个很好的总结,并
交流感受和体会。]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了辽阔的大草原,聆听了蒙古歌手动听的歌声,欣赏了蒙古姑娘们优美的舞姿。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感受到了蒙古牧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其实,我们都应该像蒙古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家就是我们的天堂。
(作者单位:北京平谷区杨桥中学)
点评
王兴源老师的《走进内蒙草原》一课,通过多媒体视听欣赏、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与音乐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她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动力,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与创新的空间。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在欣赏中感受音乐
一曲优美动听的蒙语歌曲《辽阔的草原》把学生带进了风景如画的草原美景当中。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和德德玛深情的演唱、蒙古族姑娘柔美的舞蹈、多彩的民族服装、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比赛、赛马等活动,让学生一直置身于蒙古族优美的音乐与民族风情当中。学生们在体验民族风情的同时,真正用心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意境及情感内涵。
2.在体验中理解音乐
这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蒙族最高的礼节——献哈达,并学习了“雄鹰展翅”、“挤牛奶”等典型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与模仿,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蒙古族音乐与舞蹈的特点;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和创造空间。让学
生们动情地随着音乐歌唱、起舞……
3.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是音乐教学的课改课题。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并亲手制作了MTV等音乐课件,为学生理解、感受与体验音乐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潜移默化地引发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并达到了审美的渗透与升华。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辅助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真正目的。
王老师的这节课,利用了多种感官、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音乐、表达音乐,使学生经历了美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一节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很好的音乐课。
(点评人:北京平谷区教育科研中心高庆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