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简要探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会计 “2+1”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表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落实到某一专业,以我院会计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一线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定位与选择,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准,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工科专业,但在会计等财经类专业中的运用还较少,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1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
“2+1”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以培养人才职业技能为核心,涉及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等环节。其突出特点是在校学习培养两年,社会顶岗培养一年。教高16号文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文件精神为“2+1”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了指导目标,即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是重点。
2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我院大力推广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围绕专业实践教学,升华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借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而把会计专业打造成为院级特色专业的品牌。
在校学习培养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
①课程体系的重组
两年的在校学习主要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编排上强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学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着重安排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计算机、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系列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取得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在实践课程教学上,我院会计专业多采用传统单一的手工做账实训方式,会计实验室中的电算化实训也只是处理一些较简单的经济业务。要满足日新月异的会计工作要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注重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使用现场实践、案例教学、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等多种实践手段,增强学生对于会计岗位环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培养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
①实训单位的选取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调研活动,发现不论是从学生的意愿还是专家的经验角度出发,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最理想的会计专业学生实训单位。其优势在于需要较多的财务会计人员,实习岗位易于安排。而一般的中小企业,虽然可以接受专科层次的学生,但往往其会计部门本身工作人员就少,因此可提供派遣实习生的岗位也少。
②教师队伍的安排
在学生社会实习阶段实施“三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共同组成企业导师、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企业导师负责日常工作指导,职业导师负责维持实习纪律、保证学生与学校的沟通,专业导师负责解答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三种导师分工合作,全方位跟踪学生实习过程,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
③拓展实训指导方式
专业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实地个别指导、网络教学指导、电话指导、校外现场教学、短信沟通指导等方式,全面掌握专业教改学生的实习情况。其中,在与企业协商沟通的前提下,校外现场教学可作为实训指导的重要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定期编写实训报告、进行阶段性实习工作小结分析等等,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一个认知过程。
3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
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从2009年秋开始启动,计划先以07级部分学生作为教改实验对象,逐年逐步推广。预计两至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最终目标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前两年实践课程的改革及第三年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夕完成进入社会和企业的“岗前培训”。这样一毕业学生就能直接上岗,真正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摸索,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的成效。
3.1 硬件建设方面
3.1.1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由学院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带头,根据最新会计准则及财经法规,融合会计、金融、税法、证券等方面专业知识,结合企业实际编写了《企业会计模拟实验》。仿真实验突出实训资料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包括设置账户、凭证填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指标计算和分析的一系列工作环节。
3.1.2 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学院在具备用友财务培训软件的基础上,向厦门网中网软件开发公司出资引进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四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平台,使学生始终接触社会市场上的先进专业技术软件。同时通过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网上教学、移动教学等方式,增强实践教程的互动性、开放性。
3.1.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阶段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高的拓展空间。目前,我们不仅和南昌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海会计师事务所等)、注册会计师协会取得合作关系,并且在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3.2 实践教学方面
3.2.1 课程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2010级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50.96%,尤其是职业技能课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60%以上。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①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中全部的专业课程均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50%。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对于凭证、账簿、报表、核算等内容则开展边学理论边动手填写仿真资料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其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心课程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都安排了综合实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综合仿真资料,模拟实际会计工作流程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②相关财务技能的专题培训
安排企事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点钞、珠算、装订凭证及账簿等财务基本技能的培训。比如,专门邀请银行资深柜员向学生表演点钞技术并示范讲解基本的操作方式,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熟练掌握点钞技能,我们还组织开展点钞比赛,取得良好效果。
③核心技能课配套的实践课程
除了课内实践教学及专题讲座外,为一些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单独安排实践环节。2010级教学计划中安排的独立实践课程如下表:
此外,引进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四门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平台日前正在试用期间。待实训系统正式引进后,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增设这四门课程的计算机仿真实训课程。
④手工与电算化交叉实训的综合实践
在第四学期专业课程基本结束的基础上,安排以会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手工和电算化实训。根据我院教师编写的《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所提供的各项资料,学生一边手工完成填写凭证、记录账簿、编制报表等全套的企业日常财会业务,一边在会计实验室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从基本资料录入到报表输出的所有会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是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及前期专项实训的强化,体现了“2+1”模式中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掌握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从上述的实践教学安排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配套的独立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第四学期,即“1.5+0.5”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基本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第二学年下半年进行多样化的企业真实环境模拟实训,为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3.2.2 证书培训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取得的最主要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了,这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门槛的唯一合法有效证件。因此,在教改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学分激励等手段,尽量让全部会计专业学生取得资格证。比如,从07级的学生开始,《会计电算化》与《基础会计》课程不再设置期末考试,而是将从业资格考试与学分相挂钩,根据考试相关科目是否通过来确定两门课程学分的取得与否。同时,学院专门在第三学期开设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的实践课程,集中考前2周时间强化训练,共计52个课时。目前,07、08、09三届学生从业资格通过率均在总人数的60%以上。另外,我们还为继续考会计职称的学生提供相应辅导,帮助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技术,减少就业压力。
3.3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大多缺乏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为此我院会计专业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以及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价制度,使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培训效果十分显著。例如:为了保证培养计划不流于形式,教师在进修学习或学术交流回来后都必须提交书面汇报材料,并在全院大会上演讲。另外,为了弥补学院技术人才的不足,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学院聘用企业第一线技术人员构建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兼职师资队伍,使专业整体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更趋合理。现我院会计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校企之间共享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史菊林.“双元制”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探析,《职业时空》2010年第11期.
[2]宋艳秋.论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下“2”与“1”的衔接问题,《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冯燕芳.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研究及其创新路径,《职教论坛》2011年第14期.
[4]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育改革课题(JXJG-09-46-1)
关键词:会计 “2+1”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表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落实到某一专业,以我院会计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一线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定位与选择,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准,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工科专业,但在会计等财经类专业中的运用还较少,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1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
“2+1”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以培养人才职业技能为核心,涉及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等环节。其突出特点是在校学习培养两年,社会顶岗培养一年。教高16号文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文件精神为“2+1”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了指导目标,即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是重点。
2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我院大力推广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围绕专业实践教学,升华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借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而把会计专业打造成为院级特色专业的品牌。
在校学习培养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
①课程体系的重组
两年的在校学习主要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编排上强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学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着重安排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计算机、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系列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取得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在实践课程教学上,我院会计专业多采用传统单一的手工做账实训方式,会计实验室中的电算化实训也只是处理一些较简单的经济业务。要满足日新月异的会计工作要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注重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使用现场实践、案例教学、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等多种实践手段,增强学生对于会计岗位环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培养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
①实训单位的选取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调研活动,发现不论是从学生的意愿还是专家的经验角度出发,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最理想的会计专业学生实训单位。其优势在于需要较多的财务会计人员,实习岗位易于安排。而一般的中小企业,虽然可以接受专科层次的学生,但往往其会计部门本身工作人员就少,因此可提供派遣实习生的岗位也少。
②教师队伍的安排
在学生社会实习阶段实施“三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共同组成企业导师、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企业导师负责日常工作指导,职业导师负责维持实习纪律、保证学生与学校的沟通,专业导师负责解答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三种导师分工合作,全方位跟踪学生实习过程,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
③拓展实训指导方式
专业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实地个别指导、网络教学指导、电话指导、校外现场教学、短信沟通指导等方式,全面掌握专业教改学生的实习情况。其中,在与企业协商沟通的前提下,校外现场教学可作为实训指导的重要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定期编写实训报告、进行阶段性实习工作小结分析等等,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一个认知过程。
3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
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从2009年秋开始启动,计划先以07级部分学生作为教改实验对象,逐年逐步推广。预计两至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最终目标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前两年实践课程的改革及第三年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夕完成进入社会和企业的“岗前培训”。这样一毕业学生就能直接上岗,真正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摸索,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的成效。
3.1 硬件建设方面
3.1.1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由学院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带头,根据最新会计准则及财经法规,融合会计、金融、税法、证券等方面专业知识,结合企业实际编写了《企业会计模拟实验》。仿真实验突出实训资料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包括设置账户、凭证填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指标计算和分析的一系列工作环节。
3.1.2 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学院在具备用友财务培训软件的基础上,向厦门网中网软件开发公司出资引进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四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平台,使学生始终接触社会市场上的先进专业技术软件。同时通过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网上教学、移动教学等方式,增强实践教程的互动性、开放性。
3.1.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阶段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高的拓展空间。目前,我们不仅和南昌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海会计师事务所等)、注册会计师协会取得合作关系,并且在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3.2 实践教学方面
3.2.1 课程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2010级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50.96%,尤其是职业技能课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60%以上。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①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中全部的专业课程均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50%。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对于凭证、账簿、报表、核算等内容则开展边学理论边动手填写仿真资料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其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心课程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都安排了综合实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综合仿真资料,模拟实际会计工作流程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②相关财务技能的专题培训
安排企事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点钞、珠算、装订凭证及账簿等财务基本技能的培训。比如,专门邀请银行资深柜员向学生表演点钞技术并示范讲解基本的操作方式,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熟练掌握点钞技能,我们还组织开展点钞比赛,取得良好效果。
③核心技能课配套的实践课程
除了课内实践教学及专题讲座外,为一些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单独安排实践环节。2010级教学计划中安排的独立实践课程如下表:
此外,引进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四门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平台日前正在试用期间。待实训系统正式引进后,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增设这四门课程的计算机仿真实训课程。
④手工与电算化交叉实训的综合实践
在第四学期专业课程基本结束的基础上,安排以会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手工和电算化实训。根据我院教师编写的《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所提供的各项资料,学生一边手工完成填写凭证、记录账簿、编制报表等全套的企业日常财会业务,一边在会计实验室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从基本资料录入到报表输出的所有会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是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及前期专项实训的强化,体现了“2+1”模式中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掌握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从上述的实践教学安排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配套的独立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第四学期,即“1.5+0.5”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基本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第二学年下半年进行多样化的企业真实环境模拟实训,为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3.2.2 证书培训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取得的最主要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了,这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门槛的唯一合法有效证件。因此,在教改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学分激励等手段,尽量让全部会计专业学生取得资格证。比如,从07级的学生开始,《会计电算化》与《基础会计》课程不再设置期末考试,而是将从业资格考试与学分相挂钩,根据考试相关科目是否通过来确定两门课程学分的取得与否。同时,学院专门在第三学期开设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的实践课程,集中考前2周时间强化训练,共计52个课时。目前,07、08、09三届学生从业资格通过率均在总人数的60%以上。另外,我们还为继续考会计职称的学生提供相应辅导,帮助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技术,减少就业压力。
3.3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大多缺乏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为此我院会计专业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以及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价制度,使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培训效果十分显著。例如:为了保证培养计划不流于形式,教师在进修学习或学术交流回来后都必须提交书面汇报材料,并在全院大会上演讲。另外,为了弥补学院技术人才的不足,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学院聘用企业第一线技术人员构建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兼职师资队伍,使专业整体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更趋合理。现我院会计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校企之间共享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史菊林.“双元制”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探析,《职业时空》2010年第11期.
[2]宋艳秋.论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下“2”与“1”的衔接问题,《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冯燕芳.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研究及其创新路径,《职教论坛》2011年第14期.
[4]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育改革课题(JXJG-0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