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因为妻子工作的缘故,2001年我带着女儿移居日本时,她只有5岁。虽说全家团聚是主要理由,但想给女儿换一个生活环境同样是我所想。
距离初来东京,已经过去十多年,在异乡陪伴女儿成长的经历,让我切身体验了中日之间教育环境和理念的诸多不同。客观地评判两者之间的差异,都既有可取之处,又存在不同的弊端。
在东京学琴大都是华人孩子
定居东京不久,一位新结识的华人朋友便劝我像他一样,给孩子报一个钢琴学习班,以便让孩子变得多才多艺。我向来反感这种给孩子强加家长个人主张的做法,但妻子却有些犹豫:毕竟有条件,为什么不去开发孩子或许存在的音乐潜质?孩子尚小,除了贪玩,她对自己的兴趣又知道多少?就在我们夫妻为此争执不下的时候,我去那家钢琴辅导班了解了一下情况,结果令我大感意外:班上尽管也有一些日本孩子,但来自华人家庭的孩子却占了八成以上的比例。看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情结,不但在国内根深蒂固,即便到了他乡,依然能够花开遍地。见此情形,我连送女儿来此试学数日,看看她到底有无耐心再做决定的念头也打消了。
女儿入读住地附近的小学后,学校经常举行“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去学校观摩教学情况。第一次去女儿所在的班观摩教学,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班主任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们在下面说笑的说笑、玩耍的玩耍,来回跑动,乱作一团。而老师一脸坦然地照常讲课,连一句制止的话都没有。而后我更是对日本小学的教育状况充满质疑:不但在校时间管理松散,课外作业也少得可怜,孩子们依然像在幼儿园时一样,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玩耍上。我虽然希望女儿的童年能轻松快乐,但如此轻松却让我有些无所适从,毕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是每个人都必须的人生步骤。
我和一个日本友人谈及自己的担忧,不料他说:“这就是私塾在日本之所以广泛存在的原因。”通过他我才了解到,由于日本教育资源一直非常丰富,只要学生愿意求学,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因而中小学学校教育环境向来都比较宽松,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很小。但如果家长意在让自己的孩子去诸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样的名校求学,竞争却同样非常激烈,所以名为“塾”的各类学习强化培训班应运而 生。
许多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花钱让孩子课外进“塾”补习功课,以期考上好的公立或私立中学,然后继续依靠“塾”的强化培训,考进竞争激烈的高中和大学。这样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既可以让喜欢轻松的孩子选择轻松,也可以让喜欢上进的孩子选择刻苦。这样的模式与中国学生学习的高压环境相比,虽然在我看来各有利弊,但对不同状况的孩子而言,却起码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中日孩子的理想天悬地殊
女儿上小学和中学时,学校都举行过类似“你将来的职业理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或作文竞赛。日本孩子对未来职业的梦想,和中国孩子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中国的孩子一旦被问及将来长大后想干什么,大多会一脸豪气地答出“科学家”、“作家”、“航天员”等其实机会罕而又罕、人数少而又少的职业,即便理想是“医生”或“环卫工人”这样相对普通的职业,孩子们也会在其前面冠以“救死扶伤的医生”和“让我们的地球能变得更美丽的环卫工人”,总之无一不是与崇高、庄严和出人头地发生关联。
而日本孩子在表达自己关于以后职业的愿望时,则完全是五花八门的答案:“护士”、“面包师”、“理发师”、“花工”、“门卫”,几乎无所不包。甚至有的孩子理想的工作是“一周打工两天、五天用来睡觉”或“只要离开这个地方,干什么都行”。
面对这种明显差异,许多国人大发感慨,认为中国式的教育让孩子变得没有了孩子气,所言所行,都只是在被动地践行父母、老师和社会早已为他们规范好了的模式而已。有的甚至上纲上线,将此作为诟病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例证。在我看来,这也大可不必。
两国孩子面对职业理想的不同表现,其实远不只是教育理念有所差异这么简单,而是与大到国家状态、民族性格,小到生活准则、行为模式的一切因素息息相关。诚然,一脸稚气的孩子们张口闭口是一些听上去与年龄不符的豪言壮语让人担忧,但自幼就将人生理想世俗化、务实化的环境,就一定能让人对他们的未来了无顾虑吗?假大空的崇高理想难免会让有些孩子自小就变得好高骛远,但随心所欲的人生规划何尝就不会对某些儿童造成暴殄天物的遗憾?
从面包师到旅行家
我曾在一家卖观赏鱼和花卉的小店里看到过令人深有所思的一幕:两个鱼缸里不同的两群鱼,因品种性格不同,前者条条无声无息却在规整划一地同向游动,后者尾尾龙腾虎跃却在杂乱无章地率意而行,于是看似完全淹没于群体的前者所形成的合力,远比看似个性分明的后者要强大许多。在我看来,这也是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等级森严、个性几无施展空间的国度。由此联想缸中的鱼儿,我在赞许形成强大合力的鱼群的同时,却并不羡慕那一尾尾彻底遗忘了个体理想的鱼儿。因为我想问,它们抛却个性和人生更丰富的可能,看似随遇而安、无怨无悔的内心深处,真的全是毫无憾意的自由和快乐吗?
或许我这样的感慨太过严肃而沉重,可能孩子们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回答,其实大都是当时兴趣所致的随口一说而已,年龄和人生经验还不足以让他们深思熟虑。
我记得女儿在小学时对此的回答是将来想当一名面包师,但到了高中时代,她的回答却变成了想做一名旅行家。我知道女儿两次不同选择的原因:小学时期的那次回答,是因为当时住地附近新开了一家面包店,店里出售各种各样精美的面包,烤面包的香味更是四处洋溢。而高中时期她去一家便利店勤工俭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收入。本来就喜欢四处旅行的女儿,当然会萌生出自己一半时间用来工作挣钱,一半时间用来周游世界的想法。
在我看来,尽管女儿关于职业理想的两次回答,相距在十年以上,但其实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能准确代表以后的职业方向。一个人的职业理想,一定和他的个人兴趣有关。但在学生阶段,很多人并无法准确明白自己的个人兴趣。即便明白,这个兴趣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与过去南辕北辙。 选校实是为了穿靓服
女儿从幼儿园时代开始在东京生活,一晃十数年,她已经成了一名高三学生。或许是因为日本的教育环境过于宽松,亦或因为我这个当父亲的对女儿过于溺爱,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中下水平。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给孩子倡导诸如诚信守德、乐观健康等生活准则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的成绩排名。女儿初中毕业即将报考高中的时候,她意外地选择了距家很远的一所东京都立高校。我问其故,女儿说:“距离就是范围,而范围就是视野。”学校老师私下对我说,那所学校录取线较高,你女儿十有八九难以考上,还不如自降一个等级,免得到时被动。我不便打击女儿的热情,只是委婉地劝说她就近选择一所学校,这样以后上学也轻松一些。女儿闻言道:“你不相信我会考取,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我的现在。”
从那天开始,一向不太用功的女儿几乎将课外的所有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这虽然让我刮目相看,但我还是不太相信临阵磨枪的效果。
发榜那天,我对前去查看是否考取的女儿说:“考上考不上,都没有关系,不要太往心里去。”令我始料未及的是,下午回到家里的女儿,手上所拿的,却正是那所高中的录取通知。我深深为她感到自豪,但女儿却不但没有喜悦之色,反而一脸失望。我问其故,女儿说:“我报考这所学校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听说这所学校允许自备服装,不用穿统一的校服。今天去学校我才知道,其实我是情报不准确,这里也是必须穿校服的。”我说日本高中生的校服很漂亮,问她为何如此反感,女儿却说:“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再好看的东西,都变得令人生厌。”
偏要去做超市店员
尽管日本法律允许高中生打工,但女儿的高中却再三告诫学生们要专心学业,最好不要勤工俭学。高中开学后不久,女儿忽然说附近一家7.11便利店招工,她想去应聘。还不等我开口,她便做起了我的工作,说什么课外时间与其用在和同学们吃喝玩乐,还不如勤工俭学,一来可以自己挣零花钱,二来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我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便和她约法三章:一是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不会后退,二是只能体验一个学期,三是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下来。
第二天女儿高高兴兴地前去去应聘,结果却有些沮丧地回到家里,说自己的面试并没有通过。我心里倒是一块石头落了地,立即不无高兴地说:“只要尽到努力,成不成都不用后悔。”
不料周日下午,我正在家里写作,女儿从外面回到了家里,她高兴地说:“我已经被那家便利店录用了,今天晚上就去打工。”我难以掩饰自己当时的吃惊,忙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女儿说自己今天特意去找店长,开门见山地说出了应该录取自己的理由:我从小生在中国,会说中文,而便利店地处繁华的商业旅游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前来购物,我无疑比别人具有语言上的优势……就在说话的当儿,果真就有一位中国游客前来购物,店里的日本职员因为不懂中文而急得手脚无措,我立即出面忙他们解决了问题。店长见状,立即拿出了聘用合同。看着女儿不无得意的表情,我内心里对她所做的努力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其实在这个时候,我才更应该说上次说给她的那句话:“这回你真的尽到努力了,即便不成也犯不上后悔。”
女儿履行了和我的约定,在那家便利店打工一个学期后便主动终止了。在那段时间里,从小到大几乎从来没有干过家务的女儿,面对忙碌且乏味的店员工作,不但没有过一次旷工,就连迟到早退的现象也没有出现过。有几次我看到她下工后疲倦的样子,差点脱口而出:“明天就辞掉吧,这不是你违约,而是爸爸违约了。”但话到嘴边,我最终还是硬心地咽了回去。我知道在这样的时刻,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鼓 励。
直到今天,我依旧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庆幸。如果当初我因自己疼惜而劝女儿放弃,放弃或许就会成为一种不需要理由的惯性,必然会给孩子以后的人生带去诸多无法预想的负面效果。
只要豁达乐观 何须成名成家
女儿自上学后一直喜欢音乐,这让我渐渐心生疑惑:当初自己武断地放弃给她报名钢琴班的决定,果真就那么正确,那么理由充足吗?前段时间和女儿聊起自己内心的纠结,我颇有些忐忑地说道:“或许我应该感到后悔,因为我的独断专行,可能真埋没了你潜在的音乐天赋。”
不料女儿闻言却笑了起来:“如果要为此感到后悔,那应该后悔的事就多得数不过来了:你没有为我报跆拳道班,可能就让我失去了成为一名跆拳道高手的可能;没有报乒乓球班,就可能埋没了一个世界冠军;没有报绘画班,就可能淹没了一个绘画大师;没有报歌唱班,声乐界上也许就少了一位天才的歌手。人生假设的可能性太多了,而恰恰一切假设都没有任何意义。”
女儿的话顿时让我释然,在她这样小的年纪,就能如此乐观和豁达,如此不拘泥于某种被固化的思想模式,正是拜这个社会宽松的教育环境所赐,也正是我一直所希望的。
女儿现在是高三学生,她的学习成绩依然非常普通,在班上仅仅处于中等,但我内心却没有丝毫担忧或着急。因为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健康快乐、善良诚信、具有担当和独立思考的孩子,又是老师眼中全班女生中的“人气者”。这样积极乐观的状态在我看来,正是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养成和具备的,也正是我曾经对女儿最大的期 待。
距离初来东京,已经过去十多年,在异乡陪伴女儿成长的经历,让我切身体验了中日之间教育环境和理念的诸多不同。客观地评判两者之间的差异,都既有可取之处,又存在不同的弊端。
在东京学琴大都是华人孩子
定居东京不久,一位新结识的华人朋友便劝我像他一样,给孩子报一个钢琴学习班,以便让孩子变得多才多艺。我向来反感这种给孩子强加家长个人主张的做法,但妻子却有些犹豫:毕竟有条件,为什么不去开发孩子或许存在的音乐潜质?孩子尚小,除了贪玩,她对自己的兴趣又知道多少?就在我们夫妻为此争执不下的时候,我去那家钢琴辅导班了解了一下情况,结果令我大感意外:班上尽管也有一些日本孩子,但来自华人家庭的孩子却占了八成以上的比例。看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情结,不但在国内根深蒂固,即便到了他乡,依然能够花开遍地。见此情形,我连送女儿来此试学数日,看看她到底有无耐心再做决定的念头也打消了。
女儿入读住地附近的小学后,学校经常举行“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去学校观摩教学情况。第一次去女儿所在的班观摩教学,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班主任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们在下面说笑的说笑、玩耍的玩耍,来回跑动,乱作一团。而老师一脸坦然地照常讲课,连一句制止的话都没有。而后我更是对日本小学的教育状况充满质疑:不但在校时间管理松散,课外作业也少得可怜,孩子们依然像在幼儿园时一样,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玩耍上。我虽然希望女儿的童年能轻松快乐,但如此轻松却让我有些无所适从,毕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是每个人都必须的人生步骤。
我和一个日本友人谈及自己的担忧,不料他说:“这就是私塾在日本之所以广泛存在的原因。”通过他我才了解到,由于日本教育资源一直非常丰富,只要学生愿意求学,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因而中小学学校教育环境向来都比较宽松,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很小。但如果家长意在让自己的孩子去诸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样的名校求学,竞争却同样非常激烈,所以名为“塾”的各类学习强化培训班应运而 生。
许多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花钱让孩子课外进“塾”补习功课,以期考上好的公立或私立中学,然后继续依靠“塾”的强化培训,考进竞争激烈的高中和大学。这样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既可以让喜欢轻松的孩子选择轻松,也可以让喜欢上进的孩子选择刻苦。这样的模式与中国学生学习的高压环境相比,虽然在我看来各有利弊,但对不同状况的孩子而言,却起码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中日孩子的理想天悬地殊
女儿上小学和中学时,学校都举行过类似“你将来的职业理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或作文竞赛。日本孩子对未来职业的梦想,和中国孩子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中国的孩子一旦被问及将来长大后想干什么,大多会一脸豪气地答出“科学家”、“作家”、“航天员”等其实机会罕而又罕、人数少而又少的职业,即便理想是“医生”或“环卫工人”这样相对普通的职业,孩子们也会在其前面冠以“救死扶伤的医生”和“让我们的地球能变得更美丽的环卫工人”,总之无一不是与崇高、庄严和出人头地发生关联。
而日本孩子在表达自己关于以后职业的愿望时,则完全是五花八门的答案:“护士”、“面包师”、“理发师”、“花工”、“门卫”,几乎无所不包。甚至有的孩子理想的工作是“一周打工两天、五天用来睡觉”或“只要离开这个地方,干什么都行”。
面对这种明显差异,许多国人大发感慨,认为中国式的教育让孩子变得没有了孩子气,所言所行,都只是在被动地践行父母、老师和社会早已为他们规范好了的模式而已。有的甚至上纲上线,将此作为诟病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例证。在我看来,这也大可不必。
两国孩子面对职业理想的不同表现,其实远不只是教育理念有所差异这么简单,而是与大到国家状态、民族性格,小到生活准则、行为模式的一切因素息息相关。诚然,一脸稚气的孩子们张口闭口是一些听上去与年龄不符的豪言壮语让人担忧,但自幼就将人生理想世俗化、务实化的环境,就一定能让人对他们的未来了无顾虑吗?假大空的崇高理想难免会让有些孩子自小就变得好高骛远,但随心所欲的人生规划何尝就不会对某些儿童造成暴殄天物的遗憾?
从面包师到旅行家
我曾在一家卖观赏鱼和花卉的小店里看到过令人深有所思的一幕:两个鱼缸里不同的两群鱼,因品种性格不同,前者条条无声无息却在规整划一地同向游动,后者尾尾龙腾虎跃却在杂乱无章地率意而行,于是看似完全淹没于群体的前者所形成的合力,远比看似个性分明的后者要强大许多。在我看来,这也是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等级森严、个性几无施展空间的国度。由此联想缸中的鱼儿,我在赞许形成强大合力的鱼群的同时,却并不羡慕那一尾尾彻底遗忘了个体理想的鱼儿。因为我想问,它们抛却个性和人生更丰富的可能,看似随遇而安、无怨无悔的内心深处,真的全是毫无憾意的自由和快乐吗?
或许我这样的感慨太过严肃而沉重,可能孩子们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回答,其实大都是当时兴趣所致的随口一说而已,年龄和人生经验还不足以让他们深思熟虑。
我记得女儿在小学时对此的回答是将来想当一名面包师,但到了高中时代,她的回答却变成了想做一名旅行家。我知道女儿两次不同选择的原因:小学时期的那次回答,是因为当时住地附近新开了一家面包店,店里出售各种各样精美的面包,烤面包的香味更是四处洋溢。而高中时期她去一家便利店勤工俭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收入。本来就喜欢四处旅行的女儿,当然会萌生出自己一半时间用来工作挣钱,一半时间用来周游世界的想法。
在我看来,尽管女儿关于职业理想的两次回答,相距在十年以上,但其实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能准确代表以后的职业方向。一个人的职业理想,一定和他的个人兴趣有关。但在学生阶段,很多人并无法准确明白自己的个人兴趣。即便明白,这个兴趣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与过去南辕北辙。 选校实是为了穿靓服
女儿从幼儿园时代开始在东京生活,一晃十数年,她已经成了一名高三学生。或许是因为日本的教育环境过于宽松,亦或因为我这个当父亲的对女儿过于溺爱,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中下水平。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给孩子倡导诸如诚信守德、乐观健康等生活准则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的成绩排名。女儿初中毕业即将报考高中的时候,她意外地选择了距家很远的一所东京都立高校。我问其故,女儿说:“距离就是范围,而范围就是视野。”学校老师私下对我说,那所学校录取线较高,你女儿十有八九难以考上,还不如自降一个等级,免得到时被动。我不便打击女儿的热情,只是委婉地劝说她就近选择一所学校,这样以后上学也轻松一些。女儿闻言道:“你不相信我会考取,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我的现在。”
从那天开始,一向不太用功的女儿几乎将课外的所有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这虽然让我刮目相看,但我还是不太相信临阵磨枪的效果。
发榜那天,我对前去查看是否考取的女儿说:“考上考不上,都没有关系,不要太往心里去。”令我始料未及的是,下午回到家里的女儿,手上所拿的,却正是那所高中的录取通知。我深深为她感到自豪,但女儿却不但没有喜悦之色,反而一脸失望。我问其故,女儿说:“我报考这所学校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听说这所学校允许自备服装,不用穿统一的校服。今天去学校我才知道,其实我是情报不准确,这里也是必须穿校服的。”我说日本高中生的校服很漂亮,问她为何如此反感,女儿却说:“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再好看的东西,都变得令人生厌。”
偏要去做超市店员
尽管日本法律允许高中生打工,但女儿的高中却再三告诫学生们要专心学业,最好不要勤工俭学。高中开学后不久,女儿忽然说附近一家7.11便利店招工,她想去应聘。还不等我开口,她便做起了我的工作,说什么课外时间与其用在和同学们吃喝玩乐,还不如勤工俭学,一来可以自己挣零花钱,二来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我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便和她约法三章:一是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不会后退,二是只能体验一个学期,三是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下来。
第二天女儿高高兴兴地前去去应聘,结果却有些沮丧地回到家里,说自己的面试并没有通过。我心里倒是一块石头落了地,立即不无高兴地说:“只要尽到努力,成不成都不用后悔。”
不料周日下午,我正在家里写作,女儿从外面回到了家里,她高兴地说:“我已经被那家便利店录用了,今天晚上就去打工。”我难以掩饰自己当时的吃惊,忙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女儿说自己今天特意去找店长,开门见山地说出了应该录取自己的理由:我从小生在中国,会说中文,而便利店地处繁华的商业旅游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前来购物,我无疑比别人具有语言上的优势……就在说话的当儿,果真就有一位中国游客前来购物,店里的日本职员因为不懂中文而急得手脚无措,我立即出面忙他们解决了问题。店长见状,立即拿出了聘用合同。看着女儿不无得意的表情,我内心里对她所做的努力充满了欣慰和喜悦,其实在这个时候,我才更应该说上次说给她的那句话:“这回你真的尽到努力了,即便不成也犯不上后悔。”
女儿履行了和我的约定,在那家便利店打工一个学期后便主动终止了。在那段时间里,从小到大几乎从来没有干过家务的女儿,面对忙碌且乏味的店员工作,不但没有过一次旷工,就连迟到早退的现象也没有出现过。有几次我看到她下工后疲倦的样子,差点脱口而出:“明天就辞掉吧,这不是你违约,而是爸爸违约了。”但话到嘴边,我最终还是硬心地咽了回去。我知道在这样的时刻,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鼓 励。
直到今天,我依旧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庆幸。如果当初我因自己疼惜而劝女儿放弃,放弃或许就会成为一种不需要理由的惯性,必然会给孩子以后的人生带去诸多无法预想的负面效果。
只要豁达乐观 何须成名成家
女儿自上学后一直喜欢音乐,这让我渐渐心生疑惑:当初自己武断地放弃给她报名钢琴班的决定,果真就那么正确,那么理由充足吗?前段时间和女儿聊起自己内心的纠结,我颇有些忐忑地说道:“或许我应该感到后悔,因为我的独断专行,可能真埋没了你潜在的音乐天赋。”
不料女儿闻言却笑了起来:“如果要为此感到后悔,那应该后悔的事就多得数不过来了:你没有为我报跆拳道班,可能就让我失去了成为一名跆拳道高手的可能;没有报乒乓球班,就可能埋没了一个世界冠军;没有报绘画班,就可能淹没了一个绘画大师;没有报歌唱班,声乐界上也许就少了一位天才的歌手。人生假设的可能性太多了,而恰恰一切假设都没有任何意义。”
女儿的话顿时让我释然,在她这样小的年纪,就能如此乐观和豁达,如此不拘泥于某种被固化的思想模式,正是拜这个社会宽松的教育环境所赐,也正是我一直所希望的。
女儿现在是高三学生,她的学习成绩依然非常普通,在班上仅仅处于中等,但我内心却没有丝毫担忧或着急。因为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健康快乐、善良诚信、具有担当和独立思考的孩子,又是老师眼中全班女生中的“人气者”。这样积极乐观的状态在我看来,正是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养成和具备的,也正是我曾经对女儿最大的期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