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生活如何安排?当一名志愿者是很棒的选择。对于志愿者,很多同学或许还觉得有些陌生。一般的定义是,志愿者是指那些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或责任感,不为物质报酬、不受私利驱使、自觉志愿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个人或团体。平时,他们是工人、是学生、是律师、是医生……从事着各行各业,平凡地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在他们私人的时间里,他们是社工是志愿教师是抢险队员,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无偿地帮助他人,为这个社会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本文将带你认识几位志愿者,听他们讲述他们的志愿者故事。
志愿者:高阿兰 (上海世博会太空馆吉祥物“太空豆豆”设计者)
经历:“敬老护苗”组委会志愿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做志愿者,是受母亲做慈善事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传承吧。我从小就见不得老人受苦,小的时候邻居有位独居的老爷爷,我觉得他特可怜,想给他吃的,又怕他不肯接受。有一天我就抱了一包雪饼走在他前面,然后放下,自己跑了,然后躲起来看着他拿走雪饼,这才回家了,心里却比自己吃还甜蜜。长大后,知道自己有能力为老人们做点事情,就觉得义不容辞。能跟随妈妈的脚步,参加志愿者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是从大三开始参加“敬老护苗”组委会的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参与敬老等慈善活动的策划,帮助活动现场协调,为老人、少年儿童活动的时候准备道具,排演一些节目等。在做志愿者的3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们组委会的志愿者们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名为“金色记忆”的联欢会。他们都曾是军人,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强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家一想到这个,就特别积极地献计献策,想着怎么为这些老英雄们表演节目,策划准备了很久。后来联欢会结束后,那些戎马倥偬的老战士特开心,都不想走呢,联欢会真的成了他们的“金色回忆”。那时候,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帮助别人,是件挺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我有一次在公车上遇见不给老人让位的年轻人,车上的人纷纷都在说:“人都会老,你现在怎么对老人家,没准人以后怎么对你……”这句话挺有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老人吧,他们劳碌了一生,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再说,有一天,你也会老的。
志愿者:蔡丽洁(报社记者)
经历: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志愿者
看见孩子微笑,我的心是软软的
我是通过参加大学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逐渐接触到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孩子们的。我记得第一次踏进中心的时候,看到房间里有很多孩子,他们有的沉默地坐着,有的摸着楼梯独自爬上爬下,还有的发出狂躁的哭叫声……在这个中心里,有自闭症患者,有狂躁症患者,有多动症患者,也有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各个年龄的青少年都有。
在中心有一个特殊的房间,这是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课的教室。为了能让他们在心理疾病治愈后能够回归社会,志愿者们需要为他们讲课,帮助他们补上因为治病而没学到的文化知识,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外界最新鲜的趣闻时事,以便孩子们病好后回到学校能继续学习,不与社会脱节。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真有点害怕和慌张,生怕自己不能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于是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当我抖抖索索地上台刚报了个题目,台下就有活泼的小孩说:“这个我小学六年级就学过了”,然后站起来啪啦啪啦流利地复述了整部小说的梗概。我当时心里暗叫不好,我准备讲40分钟的内容,被他5分钟就讲完了……于是那个下午我只好撇开我的教案,和他们谈小说扯人生,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虽然他们中有些因为心理障碍不敢发言,或是因为多动不停地举手,但他们并不难沟通,和很多院墙外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喜欢被鼓励、被肯定。我记得我上一次去的时候,有一个快康复出院的高二女生开心地对我说:“小蔡老师,我下星期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然后就可以回学校继续上学了……”
看着她的笑,我的心软软的,这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可能比同龄人更为沉重和悲伤的故事或经历,这些经过磨砺的微笑,像是重生的花朵,分外鲜艳。我就是喜欢看到小朋友的笑,他们一笑,让我觉得世界很明亮,所以我会坚持去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做志愿者,我想让那些忧郁症、自闭症的小孩重新笑起来,哪怕就是一小会儿。
志愿者:何鹤鸣 (南京大学大四学生)
经历:参与玉树震后重建规划工作
玉树,我们为你加油!
4月23号凌晨六点,我们南京大学赴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第一小组一行四人从鼓楼出发,因为准备时间有限,我们仅仅准备了睡袋、干粮以及少许医护用品便启程了。我们正靠近不幸发生过的地方,心情更多的是焦急和沉重,如同山脊上郁结不化的冰霜。
因为玉树天气状况的原因,飞机在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达玉树。在青海大学救灾小组的帮助下,我们驱车前往玉树受灾最严重同时也是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在结古镇,许多当地居民自建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但是救灾帐篷都已分发,解决了暂时居住的问题。救灾物资也都陆续运到,废墟中的财产清理,道路疏通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废墟之上的国旗依旧迎风飘扬。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居住的营地,原来这里曾是一所学校,现在成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的支部。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开始整理自己的“基地”。帐篷里满是石砾,我们没有工具,只能简单地处理,空气中建筑渣土的粉尘常常让人窒息。在高原稀薄空气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之下,简单的劳动都足以让人喘不上气来。基地里没有自来水,要到附近的藏民家里手摇抽取地下水,青海大学的工作人员帮我们从路边的电线杆上接了个灯泡,晚上我们套上睡袋便开始休息。
4月24日,我们来到青海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开会,下午,我们跟随青海省建设厅前往隆宝镇进行实地调研。第二天,马不停蹄赶往文成公主庙、古素沙塔以及主要城镇进行实地调研。虽然是驱车前行,但是几十公里的山路颠簸,加之高原气候还是让我们疲惫不堪。休息的时候,在废墟旁的帐篷营地里,我们把身上的水和干粮分给当地的孩子们,并和他们开心地交谈。地震虽然摧毁了孩子的家园,但是我们深深希望能用更多的关怀维护他们心灵的家园。这天,同行的曹教授作为此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团队中最年长一员,因过度疲惫、高原反应明显,发了低烧,却还在坚持工作。在我们的强烈要求和不断劝导之下,他终于答应连夜回西宁休整。26日我们其余三人撤出玉树,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院等设计单位在省建设大厦集中作业,从下飞机起便进入紧张的规划编制状态。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形成了规划初步思路。
虽然已经离开玉树,但为玉树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依然在紧张地开展,后续支援小组的行程也已在紧密安排。玉树,我们为你加油,为你的重建添砖加瓦!
这里虽然只有三位志愿者的故事,但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多在各个领域中奉献爱心的中华儿女。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05年的统计,中国志愿者总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但是与志愿者占人口比例近半数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的志愿者队伍还存在差距。所以,与其我们在这里为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喝彩,不如用你鼓掌的双手接过爱心的火炬,将真诚、善良、博爱的火种传播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心里,让温暖走遍中国!
志愿者:高阿兰 (上海世博会太空馆吉祥物“太空豆豆”设计者)
经历:“敬老护苗”组委会志愿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做志愿者,是受母亲做慈善事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传承吧。我从小就见不得老人受苦,小的时候邻居有位独居的老爷爷,我觉得他特可怜,想给他吃的,又怕他不肯接受。有一天我就抱了一包雪饼走在他前面,然后放下,自己跑了,然后躲起来看着他拿走雪饼,这才回家了,心里却比自己吃还甜蜜。长大后,知道自己有能力为老人们做点事情,就觉得义不容辞。能跟随妈妈的脚步,参加志愿者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是从大三开始参加“敬老护苗”组委会的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参与敬老等慈善活动的策划,帮助活动现场协调,为老人、少年儿童活动的时候准备道具,排演一些节目等。在做志愿者的3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们组委会的志愿者们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名为“金色记忆”的联欢会。他们都曾是军人,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强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家一想到这个,就特别积极地献计献策,想着怎么为这些老英雄们表演节目,策划准备了很久。后来联欢会结束后,那些戎马倥偬的老战士特开心,都不想走呢,联欢会真的成了他们的“金色回忆”。那时候,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帮助别人,是件挺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我有一次在公车上遇见不给老人让位的年轻人,车上的人纷纷都在说:“人都会老,你现在怎么对老人家,没准人以后怎么对你……”这句话挺有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老人吧,他们劳碌了一生,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再说,有一天,你也会老的。
志愿者:蔡丽洁(报社记者)
经历: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志愿者
看见孩子微笑,我的心是软软的
我是通过参加大学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逐渐接触到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孩子们的。我记得第一次踏进中心的时候,看到房间里有很多孩子,他们有的沉默地坐着,有的摸着楼梯独自爬上爬下,还有的发出狂躁的哭叫声……在这个中心里,有自闭症患者,有狂躁症患者,有多动症患者,也有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各个年龄的青少年都有。
在中心有一个特殊的房间,这是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课的教室。为了能让他们在心理疾病治愈后能够回归社会,志愿者们需要为他们讲课,帮助他们补上因为治病而没学到的文化知识,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外界最新鲜的趣闻时事,以便孩子们病好后回到学校能继续学习,不与社会脱节。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真有点害怕和慌张,生怕自己不能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于是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当我抖抖索索地上台刚报了个题目,台下就有活泼的小孩说:“这个我小学六年级就学过了”,然后站起来啪啦啪啦流利地复述了整部小说的梗概。我当时心里暗叫不好,我准备讲40分钟的内容,被他5分钟就讲完了……于是那个下午我只好撇开我的教案,和他们谈小说扯人生,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虽然他们中有些因为心理障碍不敢发言,或是因为多动不停地举手,但他们并不难沟通,和很多院墙外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喜欢被鼓励、被肯定。我记得我上一次去的时候,有一个快康复出院的高二女生开心地对我说:“小蔡老师,我下星期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然后就可以回学校继续上学了……”
看着她的笑,我的心软软的,这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可能比同龄人更为沉重和悲伤的故事或经历,这些经过磨砺的微笑,像是重生的花朵,分外鲜艳。我就是喜欢看到小朋友的笑,他们一笑,让我觉得世界很明亮,所以我会坚持去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做志愿者,我想让那些忧郁症、自闭症的小孩重新笑起来,哪怕就是一小会儿。
志愿者:何鹤鸣 (南京大学大四学生)
经历:参与玉树震后重建规划工作
玉树,我们为你加油!
4月23号凌晨六点,我们南京大学赴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第一小组一行四人从鼓楼出发,因为准备时间有限,我们仅仅准备了睡袋、干粮以及少许医护用品便启程了。我们正靠近不幸发生过的地方,心情更多的是焦急和沉重,如同山脊上郁结不化的冰霜。
因为玉树天气状况的原因,飞机在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达玉树。在青海大学救灾小组的帮助下,我们驱车前往玉树受灾最严重同时也是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在结古镇,许多当地居民自建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但是救灾帐篷都已分发,解决了暂时居住的问题。救灾物资也都陆续运到,废墟中的财产清理,道路疏通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废墟之上的国旗依旧迎风飘扬。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居住的营地,原来这里曾是一所学校,现在成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的支部。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开始整理自己的“基地”。帐篷里满是石砾,我们没有工具,只能简单地处理,空气中建筑渣土的粉尘常常让人窒息。在高原稀薄空气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之下,简单的劳动都足以让人喘不上气来。基地里没有自来水,要到附近的藏民家里手摇抽取地下水,青海大学的工作人员帮我们从路边的电线杆上接了个灯泡,晚上我们套上睡袋便开始休息。
4月24日,我们来到青海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开会,下午,我们跟随青海省建设厅前往隆宝镇进行实地调研。第二天,马不停蹄赶往文成公主庙、古素沙塔以及主要城镇进行实地调研。虽然是驱车前行,但是几十公里的山路颠簸,加之高原气候还是让我们疲惫不堪。休息的时候,在废墟旁的帐篷营地里,我们把身上的水和干粮分给当地的孩子们,并和他们开心地交谈。地震虽然摧毁了孩子的家园,但是我们深深希望能用更多的关怀维护他们心灵的家园。这天,同行的曹教授作为此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团队中最年长一员,因过度疲惫、高原反应明显,发了低烧,却还在坚持工作。在我们的强烈要求和不断劝导之下,他终于答应连夜回西宁休整。26日我们其余三人撤出玉树,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院等设计单位在省建设大厦集中作业,从下飞机起便进入紧张的规划编制状态。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形成了规划初步思路。
虽然已经离开玉树,但为玉树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依然在紧张地开展,后续支援小组的行程也已在紧密安排。玉树,我们为你加油,为你的重建添砖加瓦!
这里虽然只有三位志愿者的故事,但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多在各个领域中奉献爱心的中华儿女。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05年的统计,中国志愿者总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但是与志愿者占人口比例近半数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的志愿者队伍还存在差距。所以,与其我们在这里为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喝彩,不如用你鼓掌的双手接过爱心的火炬,将真诚、善良、博爱的火种传播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心里,让温暖走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