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小剧种的大变革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yd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剧”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从历史记录推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庐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刚调研新编庐剧《女村长》巡演情况回来的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文化局汪洋副局长风尘仆仆,虽然面露倦意,但难掩兴奋。“演出很成功,场场爆满。在巢湖市刚刚巡演了3场,观众就已经超过8000人。很多人没有座位,一个半小时的演出都是站着看完的。”他对我们说。
  《女村长》是长丰县投资40万,由县庐剧团(现名新欣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4幕庐剧。同是该剧编剧的汪洋说剧中人物原型和故事情节都来自长丰县,通过讲述“分房”、“劝赌”、“相亲”等几个颇有喜剧效果的小故事,反映了当今中国新农村的真实生活。由于深受群众喜爱,自2011年9月以来,该剧已在全省巡演88场,收益约合人民币75万元。
  然而谁又能想到,几年前,就是这个庐剧团曾濒临倒闭,庐剧作为地方剧种也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
  庐剧,一个古老的剧种
  “庐剧”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从历史记录推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庐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地地道道的地方剧种,庐剧在安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別是在皖中、皖西的农村地区。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到上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庐剧演出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那时的汪洋在庐剧团负责管理工作,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专业剧团下基层演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的庐剧团非常火。农民的农闲季节就是我们的演出季,过了秋收,我们要一直演到接近春节,有时候甚至会演到正月。那时的老百姓对庐剧也非常有热情,无论栽秧、釆茶、还是犁田打耙,嘴里哼唱的都是庐剧。”
  穷则思变的传统艺术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电视的普及抢占了演出市场的大量观众。和所有戏曲形式一样,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此外,延续已久的“大锅饭”管理模式无法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表演积极性的弊端也日益突现。
  汪洋当时所在的长丰庐剧团采取的就是这种分配制度。“国家拨款平均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每年演出不足20场,而且都是单位委托表演,收入几乎为零。剧团职工每月工资只有150块,很多人选择了调走或改行。54个编制的剧团长期上班的不到20人。”他说。
  无独有偶,现任合肥庐剧院院长的青年庐剧演员段婷婷回忆起自己1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也有同样的体会:“那时的演出都是国家指派任务,等着天上掉馅饼,没有劳动积极性。每年的演出场次甚至不及民间剧团。很多年轻演员不得不通过‘走穴’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提高经济收入。”
  其实那时,一场寻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已拉开序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阶段,中国政府不再无限制地担负公共艺术团体的开销。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国家财政支持以外,地方的文化表演团体只有找到其他的资金来源才能生存发展,比如拓宽自身观众群,争取市场,与企业合作。
  2011年,有着34年历史的长丰庐剧团更名为“新欣艺术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剧团领导由任命改为目标聘任,演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分配机制。
  而段婷婷所在庐剧团与其余两个合肥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曲艺团、歌舞团合并组建合肥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改变人浮于事的状态,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组建起一只集结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演出团体。段婷婷也就是在这时,凭借出色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庐剧院院长。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截止到2011年底,合肥市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实现。同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在合肥召开,充分说明合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作用。
  小剧种赢得大舞台
  改制后新欣艺术团从各地艺校招收专业演员30余人,还签约了一些项目演员。灵活的用人机制既节约了开支,又使表演水平得到保证。
  转制以后,除政府重大活动,国家不再向演出团体分派任务。新欣艺术团积极寻找市场,和企业洽谈合作。2011年底,剧团实际演出157场,比规定的100场超额完成三分之一,演出收入突破100万。演员月薪提高到3000元。
  汪洋和庐剧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深知乡村是庐剧的沃土。看到新农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他在琢磨能否为乡亲们创作新的精神食粮,2011年9月3日,新编庐剧《女村长》迎来了首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女村长》在首演之后,汪洋和宣传部的同事们还策划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进行新剧推介。商业化的营销模式,为日后火爆的经营收入做了铺垫。
  汪洋说,《女村长》剧组特别请来了省内外著名导演、舞蹈家、音乐作曲家强强联手,他们一起对传统庐剧表演形式做了多种全新的大胆尝试。
  “老庐剧,唱的都是老合肥话,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能听得懂。而《女村长》则对语言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唱词,都用通俗易懂的合肥官话,夹带上合肥音;只有少数几位村民,为了更真实地表现身份,才会说一口更‘土’的方言。”此外,庐剧苦戏比较多,以前唱法以哭腔见长,虽然优美,但会使观众心情沉重。《女村长》彻底颠覆这一传统,不但内容诙谐幽默,音乐也融合多种元素,载歌载舞。
  最近,段婷婷正忙着为40个在合肥艺术学院庐剧班委培的孩子们排练毕业汇报演出《杨门女将》,这是一部京剧移植剧目。   望着练功房里的孩子们,她告诉我们《杨门女将》这部戏排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三四个月时间,但这批孩子很争气,基本功过硬,能吃苦。孩子们现在的练功环境也比她当年剧院租来的练功房不知好几倍。
  “国家对庐剧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非常重视,给了很多扶持政策,去年在安徽电视台春节晚会、徽商大会等大型晚会上,都有庐剧亮相的机会,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很多企业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我认为只有锻炼出一支过硬的队伍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改制以前,虽然我们是国有院团,但因为业务不精,政府即使有活儿也不敢给我们做。”
  近年来,段婷婷带领庐剧院重新排演了《借罗衣》、《秦雪梅》、《观画》、《孔雀东南飞》等传统剧目,还对新曲目进行探索,排练了现代庐剧《村长娘子》、庐歌《献给祖国的礼物》。现代戏《荠菜花》也即将出炉。此外,庐剧院还计划开拍一部由经典剧目改编的戏曲电影。
  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仅仅是文艺演出团体,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选择。现在每逢周末,徽园大戏台都为市民和游客免费提供专业庐剧演出。一般开场前半小时就已座无虚席。“庐州放歌”文艺基层巡演项目深入社区、农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歌舞表演、听庐剧折子戏,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寻找民间剧种的都市表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张城市的名片。在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庐剧这一阡陌文化能否找到自己的“都市表达”。汪洋、段婷婷两代庐剧人对未来有着不同的憧憬。
  汪洋认为庐剧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必需,改革创新是出路。但目前存在优秀生源困乏,创作人才培养高校很少,能服务基层的就更少的现状。当问及是否有意让庐剧走出安徽,他表示资金短缺是最大阻力。他主张先培育市场,通过增加场次的途径摊薄成本,提高表演水准,慢慢实现庐剧的繁华,
  对比段婷婷表达了同样的期待。合肥庐剧院建院60年,演员断档严重。值得庆幸的是,老艺术家大部分健在。除了收集保留老艺术家音像资料,近期,他们还将举行一次向老艺术家拜师仪式,希望通过这一古老形式实现传承经典的愿望。
  作为一个年轻的业务带头人,如何让这个如今只有老年人才喜欢的本土剧种走得更远,被更多的人接受是段婷婷考虑最多的问题。拍摄MTV、让庐剧进入KTV曲库都是她迎合观众口味做出的尝试。段婷婷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影视“唱”庐剧,通过技术“演”庐剧,通过拓展产业链条来宣传庐剧,不失为庐剧未来发展的新视角,在她看来,只有大众认可了,她的工作才显得更有意义。
  近年来,段婷婷与她挚爱的庐剧屡屡走上国家级的舞台,她意识到庐剧发展的机遇来了。“外国观众不一定知道是庐剧,但知道是中国戏曲。他们觉得庐剧唱腔非常优美,我希望庐剧《孔雀东南飞》。不仅在合肥,安徽,中国,还能有机会在世界飞翔。让这个真实的美丽故事传播到世界。”
其他文献
布满尘土的羊肠小道,低矮的农家小院,门口的空地上晒着粮食,这是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一个名叫端村的普通小镇。每个周末,农妇冯红丽都会带着10岁的女儿刘一芃来到西堤小学,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单簧管。悠扬的小提琴声、低沉的小号和清丽的童声合唱从破旧的教室里传出,艺术的魅力点亮了整个乡村。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致力于艺术教育、普及和推广的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认为,艺术蕴涵着战胜贫困的强
诗歌是少数民族最擅长的文学形式之一,少数民族诗歌在中国诗歌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古典诗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由此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比赛现场,不仅有少数民族诗人创作的诗词纳入考题,还出现了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选手的身影,甚至有少数民族选手用母语朗诵了由汉语翻译而来的诗词。  诗歌是少数民族最擅长的文学形式之
马英九连任党主席及在中国国民党的权力重组(中央委员与中党委选举)之后,本应全力推动四大法案在“立法院”的审议,为创造新的执政政绩创造条件,却突然因为一起史无前例的“司法关说”丑闻(国民党副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为李登辉昔日御医、今日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向“司法院长”曾勇夫与“高检署”监察长陈守煌进行“司法关税”,导致案犯柯建铭在二审被判无罪后因检察官被迫不上诉无罪定案),引爆一
四川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在这“天府之国”里,来自喜玛拉雅山上的水流使成都平原河流密布,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此地还是西藏的一个门户。同相邻的云南省一样,四川也是动植物的天堂。在去北川的路上,满眼看过去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农民在田野里忙着插秧,而鱼鹰则在河中捕鱼。原始而美丽的景色令人感动。  但这里却不像看上去那么理想,因为四川位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相接的地震带上,似乎是作为美丽景
以“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为主题的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9日拉开帷幕。这是唐山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重大国际性展会。在筹办过程中,唐山世园会执委会秉持绿色、低碳办世园理念,力求为世人呈现一场带有唐山色彩又别具特色的园艺盛会。  选址南湖 承续绿色发展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是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精品、
一场别开生面,从哲学、伦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视角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于2015年6月24至25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主题为“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的这次国际圆桌会议,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致辞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气候变化国际圆桌会议,构建非官方平等对话平台,是为促进
王林海  1963年生,中国当代书画家,曾在德国、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地举办个展及学术讲座。主要著作有《人类心性艺术史》、《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等。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这是王林海多年来不断参悟的“话头”。借助中国的笔墨传统,他从书道入手去感受古人的用心方法,把所谓的一技之长转成了修心之道。  一根线的耕耘  10位学生组成的“私塾”,一跟就是6年。每周,学生们都会把自己的书法习
仰光卓越语言教育中心作为一个在缅甸发展的学校,希望能够全面融入并服务缅甸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参与缅甸的公益事业。  “加油、跑步、排队……”,2017年5月3日我们刚刚踏入缅甸仰光Buddha Ditar 寺庙的门口就听到教室里传出了略显生涩的朗读声。教室里30多个身穿粉色僧袍的小尼姑们在老师的领读下,认真地朗诵着。  缅甸的寺庙往往也同时具备教育功能,这座位于North O
据媒体报道,在河南一家医院重症监护室外,出现了令人惊奇的“胶囊床位”。原来,为了解决患者家属的陪护问题,医院将风行一时的“胶囊旅馆”引进了医院。从记者现场拍摄的照片来看,“胶囊”式的床位分为上下铺,紧凑地排列在一起,独立空间,内有电源和呼叫器,一旦患者出现情况,医院可以第一时间唤醒家属。这一情形,被舆论称为“看到了医患关系的希望”。  应该说,引进“胶囊床位”,是医院极为人性化的安排。患者住院,家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2016年9月18日在北京与来访的台湾县市长参访团举行座谈,就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县市交流等交换了意见。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国家质检总局、供销总社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座谈。  张志军表示,2016年5月以来,由于台湾新执政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片面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持续8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受到严重冲击,两岸交流合作,包括县市交流都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