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是彰显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本文探讨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多维路径,提出强化政治认同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根本;畅通谏言协商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点;完善吸纳整合功能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制度效能;制度优势;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2-075-04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在制度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充分契合了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精髓,融入了中国现实的国情,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它深刻回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设计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框架,构建了国家政党权力运行的模式。70多年的制度实践证明,新型政党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制度安排,其优势的彰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制度自信。当前,思考如何提升制度效能是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制度效能是制度构建所预期的价值与功能在制度运行中所产生的实际成效或实现程度。政党制度效能体现在社会对政党的认同,政党治理国家的绩效,以及有序的党际关系。[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语境中,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政治学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从参政党视角就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强化政治认同是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根本
政治认同是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根本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壤中成长起来,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7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制度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人民利益的实现发挥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重新确定发展方位,就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多党合作制度做出一系列阐述,构建了新时代的大统战格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进行明确定位,同时又对民主党派三项职能和五种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之关键,“一核多元”则是该制度之要义。在现阶段,为了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果,要注意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强化多党合作,这是对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提升的根本性要求。新型政党制度在运行中采取多党合作的方式,注重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同时要发挥民主监督功能,从根本上回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性价值立场。因此,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为了促进人民民主而精诚合作,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与精髓,是发挥制度效能的根本前提。
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最重要的体现是维护政治稳定,广泛反映民意。列宁说:“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3]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蕴含了“执政与参与、团结与联合”的内在要求。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和领导的核心,而各民主党派主要扮演着参政和合作的角色。并且“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4]新型党政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合理安排政党关系,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前提,最大限度发挥各民主党派的聪明才智。这就需要各民主党派不断加深政治认同,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领域的追求和国家治理方面的领导。要想提高政治认同,首先需要深入到日常政治活动中,加强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从理论渊源、文化底蕴、历史沿革等方面加深对这一制度的系统、深入的理解,提升对制度内涵的认识,提升制度的认知与增强制度的自信;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对多党合作的政治站位,特别是基层的制度运行中,要对参政党履职有战略性部署,以此激励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政治认同和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三是针对民主党派而言,要找准定位。2015年党中央出台的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民主党派职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参政议政,二是民主监督,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政治协商。新定位、新起点提升了民主党派的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对制度效能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畅通谏言协商机制是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点
政党制度最本质的内容即为利益表达,特别是执政党,更要以广泛的代表性获得社会的普遍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反映人民的心声与意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最主要的民主实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新型政党制度,这两种制度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从“五一口号”开始形成,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探索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和制度自信的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成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其制度优势逐步显现。
周恩来说:“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5]不论是决策前还是政策实施阶段都需要开展谏言协商,发挥民主党派的智慧和能动性,在重大问题上凝聚更多共识,达到最大同心圆的效果,是制度显现强大生命力,制度效能提升的追求所在。如何听到更多的声音,让声音的传递不失真,谏言渠道的建设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技术的进步为公民发声创造了更多更便捷的条件,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带来公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文明进步激发了人们参政议政的强烈愿望。新型政党制度的广泛代表性、参政人员的素質提高,为应对新时代新治理的挑战,解决时代课题创造了条件和动力源。然而,取得效果的关键还在于让参政党发声的渠道的多元和畅通。
毛泽东曾指出,表示国事是指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可以决定的。“善于和党外人士建立民主合作关系,多与人商量,听取别人意见”。[6]中国共产党针对多党合作问题先后在1989年和2005年分别颁布了纲领性文件。2015年又针对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印发了相关文件,对如何协商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政党协商形式多样化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协商机制至关重要。建立系统和完善的协商形式和制度,提高协商形式的制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程度;探索完善各类协商形式其制度之间的有效连接方式和途径;通过制度设计完善谏言协商机制,改善在协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议题和内容模糊不清以及程序不规范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确协商议题的重点和方向,有针对性地选取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问题,以及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协商。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对民主党派协商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促进政党协商工作从务虚转向务实,以协商效果的提升保障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高的重要举措。 三、完善吸纳整合功能是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
政治吸纳是维护政治稳定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策略。借助政治吸纳措施,提高了政治体系凝聚力,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认同和归属感,提高了国家软实力。新型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吸纳的制度安排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更好体现多党合作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
政党的主体是发挥政党制度效能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多党合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论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提高制度能效是非常重要的,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于各种手段和制度等方式,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效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参政党可以通过横向组织网络把社会的政治参与、政治诉求纳入制度化轨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
政党主体发挥合力是制度效能提升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在西方民主体制中,“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牵制和抵消”[4]。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型政党制度又重新作出重要指示,做出了“三个有效避免”的精辟概括,阐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出现政党制度与社会成员相互排斥的现象。2020年的全球疫情,是摆在各国执政党面前的大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抗疫情的成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更大的包容性是制度发挥效能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进行设计和制定制度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出发点,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整合,它是更大包容的实现路径,将开放包容落到实处,逐步完善政治参与渠道,尽一切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新阶层、新社会人士不断涌现。2020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同时也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相关内容添加在内,吸纳和正确引导他们成为统战工作的生力军,给他们平台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极有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精英,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也使得新型政党制度包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包含更多的智慧和民意。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基本政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制度自信的代表作。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命题的提出,基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与国情的适应性,在顶层设计既定的前提下,从制度运作的动态视角关注制度设计的初衷被落实和实现的情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亟须提升治理水平的现实压力和问题倒逼的结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注重相关体系的实施,同时将其融入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彰显中国制度的优势,用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提升推动参政党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
[2] 任世红.提升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着力点——兼论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培育[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3).
[3]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4] 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
[5]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4.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2.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康德颜(1970—),女,天津市人,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党建。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科研课题“参政党视角的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DXXTKY2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制度效能;制度优势;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2-075-04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在制度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充分契合了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精髓,融入了中国现实的国情,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它深刻回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设计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框架,构建了国家政党权力运行的模式。70多年的制度实践证明,新型政党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制度安排,其优势的彰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制度自信。当前,思考如何提升制度效能是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制度效能是制度构建所预期的价值与功能在制度运行中所产生的实际成效或实现程度。政党制度效能体现在社会对政党的认同,政党治理国家的绩效,以及有序的党际关系。[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语境中,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政治学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从参政党视角就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强化政治认同是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根本
政治认同是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根本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壤中成长起来,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7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制度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人民利益的实现发挥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重新确定发展方位,就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多党合作制度做出一系列阐述,构建了新时代的大统战格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进行明确定位,同时又对民主党派三项职能和五种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之关键,“一核多元”则是该制度之要义。在现阶段,为了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果,要注意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强化多党合作,这是对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提升的根本性要求。新型政党制度在运行中采取多党合作的方式,注重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同时要发挥民主监督功能,从根本上回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性价值立场。因此,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为了促进人民民主而精诚合作,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与精髓,是发挥制度效能的根本前提。
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最重要的体现是维护政治稳定,广泛反映民意。列宁说:“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3]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蕴含了“执政与参与、团结与联合”的内在要求。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和领导的核心,而各民主党派主要扮演着参政和合作的角色。并且“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4]新型党政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合理安排政党关系,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前提,最大限度发挥各民主党派的聪明才智。这就需要各民主党派不断加深政治认同,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领域的追求和国家治理方面的领导。要想提高政治认同,首先需要深入到日常政治活动中,加强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从理论渊源、文化底蕴、历史沿革等方面加深对这一制度的系统、深入的理解,提升对制度内涵的认识,提升制度的认知与增强制度的自信;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对多党合作的政治站位,特别是基层的制度运行中,要对参政党履职有战略性部署,以此激励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政治认同和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三是针对民主党派而言,要找准定位。2015年党中央出台的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民主党派职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参政议政,二是民主监督,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政治协商。新定位、新起点提升了民主党派的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对制度效能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畅通谏言协商机制是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点
政党制度最本质的内容即为利益表达,特别是执政党,更要以广泛的代表性获得社会的普遍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反映人民的心声与意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最主要的民主实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新型政党制度,这两种制度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从“五一口号”开始形成,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探索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和制度自信的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成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其制度优势逐步显现。
周恩来说:“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5]不论是决策前还是政策实施阶段都需要开展谏言协商,发挥民主党派的智慧和能动性,在重大问题上凝聚更多共识,达到最大同心圆的效果,是制度显现强大生命力,制度效能提升的追求所在。如何听到更多的声音,让声音的传递不失真,谏言渠道的建设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技术的进步为公民发声创造了更多更便捷的条件,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带来公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文明进步激发了人们参政议政的强烈愿望。新型政党制度的广泛代表性、参政人员的素質提高,为应对新时代新治理的挑战,解决时代课题创造了条件和动力源。然而,取得效果的关键还在于让参政党发声的渠道的多元和畅通。
毛泽东曾指出,表示国事是指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可以决定的。“善于和党外人士建立民主合作关系,多与人商量,听取别人意见”。[6]中国共产党针对多党合作问题先后在1989年和2005年分别颁布了纲领性文件。2015年又针对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印发了相关文件,对如何协商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政党协商形式多样化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协商机制至关重要。建立系统和完善的协商形式和制度,提高协商形式的制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程度;探索完善各类协商形式其制度之间的有效连接方式和途径;通过制度设计完善谏言协商机制,改善在协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议题和内容模糊不清以及程序不规范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确协商议题的重点和方向,有针对性地选取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问题,以及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协商。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对民主党派协商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促进政党协商工作从务虚转向务实,以协商效果的提升保障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高的重要举措。 三、完善吸纳整合功能是新时代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
政治吸纳是维护政治稳定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策略。借助政治吸纳措施,提高了政治体系凝聚力,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认同和归属感,提高了国家软实力。新型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吸纳的制度安排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更好体现多党合作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
政党的主体是发挥政党制度效能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多党合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论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提高制度能效是非常重要的,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于各种手段和制度等方式,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效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参政党可以通过横向组织网络把社会的政治参与、政治诉求纳入制度化轨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
政党主体发挥合力是制度效能提升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在西方民主体制中,“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牵制和抵消”[4]。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型政党制度又重新作出重要指示,做出了“三个有效避免”的精辟概括,阐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出现政党制度与社会成员相互排斥的现象。2020年的全球疫情,是摆在各国执政党面前的大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抗疫情的成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更大的包容性是制度发挥效能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进行设计和制定制度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出发点,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整合,它是更大包容的实现路径,将开放包容落到实处,逐步完善政治参与渠道,尽一切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新阶层、新社会人士不断涌现。2020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同时也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相关内容添加在内,吸纳和正确引导他们成为统战工作的生力军,给他们平台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极有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精英,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也使得新型政党制度包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包含更多的智慧和民意。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基本政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制度自信的代表作。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命题的提出,基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与国情的适应性,在顶层设计既定的前提下,从制度运作的动态视角关注制度设计的初衷被落实和实现的情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亟须提升治理水平的现实压力和问题倒逼的结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注重相关体系的实施,同时将其融入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彰显中国制度的优势,用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提升推动参政党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
[2] 任世红.提升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着力点——兼论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培育[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3).
[3]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4] 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
[5]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4.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2.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康德颜(1970—),女,天津市人,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党建。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科研课题“参政党视角的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DXXTKY20-0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