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太极拳现状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329619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甚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是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国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
  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们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诸如撅臀猫腰、耸肩缩脖、挺胸腆腹、低头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吗?
  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古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一味地慢、一味地软,非但在技击上呆滞松懈、笨拙缓慢而不堪一击,就是在养生上也因过于着相缓、柔而使心神呆傻,心性受拘而灵光泯灭。其实,太极拳的松不是懈,柔不是软,而是在经过抻筋拔骨的基本功训练后,使筋腱伸长、骨缝拉开后进一步锤炼所得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弹性膨胀力。这种力松沉自然,肌松力棚,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柔内含刚,刚中藏柔,灵动活泼,变化自然。如今的太极拳练习者,从不进行各种抻拉筋骨的腰腿基本功与站桩功练习,一上手便直接学练套路,眯缝着眼睛懒洋洋地寻找体会着所谓的“松”、“静”、“缓”、“柔”。试想如此的练拳者,除了将自己练呆练傻、练软练懈外,又能练出些什么?
  常听练太极者眉飞色舞地说柔的目的是为了刚,慢的目的是为了快,并说“柔久自刚”,“慢久自快”。但在现实中。我们所遇持上述观点和按照上述理论练功的人,却从未发现他们身上有真正的刚和真正的快,除了迟钝缓慢与松懈疲软外。便是硬如木橛似的“顶牛劲”和蛮人打架般的“胡抡滥击”。
  诚然,柔是刚的前提,慢是快的开始,可我们拳术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还必须要进行刚和快的专项训练,不经此项训练,任凭你的柔慢基础多好,也是无法真正的刚起来和快起来的。所以,原传的太极拳在柔行慢练之后,必须要结合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进行太极真功的练习,从没有柔一辈子、慢一辈子而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的太极拳家。
  综观现在的太极拳运动者,从“名家大师”到一般的爱好者,莫不神采飞扬地大侃特侃太极拳是天下最好的拳术,是真正的“以柔克刚”、“以慢打快”的“内家拳”,此“内家拳”在技击上以“内气”击人,触人即出,放人即飞,在养生上可治疗百病,返老还童。一提少林、八极、劈挂等拳,他们便撇着嘴露出一脸的鄙夷与不屑,轻蔑地耻笑道:“那都是些门户大开,不堪一击的‘外家长拳’,一搭手到处是漏洞,并且不能养生,是自促死亡的戕生运动!”事实上,凡是练上述“外家长拳”者找这些“内家高手”切磋时,他们要么立刻换一副尊容,满脸堆笑地对挑战者说:“我这只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已,哪能跟人动手!”要么说:“太极拳视技击为末技,其技击手段主要是推手,你们练长拳的没练过推手,没法交流。”对此,“外家长拳”练习者们只好无可奈何地“退避三舍”。
  “太极大众”张口“内家拳”,闭口“外家拳”。殊不知这种可笑的见解。早在清末民初时,就被武林巨擘宋世荣宗师和孙禄堂先生完全否定并对其进行了精彩绝伦地论述。“太极大众”今日还以此浅见误人误己,实为笑话!若从宋世荣宗师对拳术内外家的分析来看,当今的“太极专家”与“太极大众”,其实都是地地道道的“外家”,与真正的“内家”连边都沾不上。
  再看“太极大众”的“养生成果”,一个个到老年时大腹便便。肥肉堆积,手脚笨拙,动作迟缓,宛如大象。但被“太极大众”鄙视之极的一些“外家拳师”,到老却依然清癯矫健,行动敏捷,身手灵活,精力充沛。这种摆在众人眼前的真实现象。实在是对以“健身益寿、养生延年”的“内家太极拳”的一种极大讽刺。
  “太极大众”还认为太极拳的技击性是天下最科学、最厉害的。他们经常口诵“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等拳论口诀,拉着学生的胳膊“大显神通”。向旁观者讲解演示太极拳“天下无敌”的神奇技击性、实用性。讲到兴头上,还要时不时的将为自己支好靶子的学生摔上几个跟头,推出几个踉跄,以显示自己深厚的太极功夫。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上述众多“太极高手”,在放开手脚与人搏斗时往往没反应过来便已痛遭连击或“匍匐”在地了。这是为何呢?很简单,现在的“太极大众”误将“推手”与“拆招说手”当做实战技击,认为“推手”和“拆手”便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层次,常将在自己学生身上使用成功的一些方法误认为是真功夫而夸夸其谈。他们哪里知道,原传的太极拳中都有专门的喂手、散手训练,在散手技击上与其它武术门派非常接近,无非太极拳突出了一个“粘”的功夫。但这个“粘”字,要在激烈的真实格斗中随心所欲地使用,谈何容易!从古到今,能在散手实战中充分运用“粘”法赢人者,实属寥寥。张三丰、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王兰亭、李瑞东、孙禄堂等这些以太极技击功夫立足武林的前辈,其辉煌成就早已成为历史。自露禅之孙澄甫开始,太极拳便逐渐走向单纯表演、健身路子。近一二十年来,太极拳的真东西丢失得更多。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前的太极拳已大多是一具空壳,散手功夫也基本上沦为“广陵散”,难得一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情况,决非鄙人糟蹋太极拳。
  说句让“太极拳大众”难堪的大实话,当前武术界其它门派研究技击的武人,对太极拳根本就不屑一顾。在任何时候,他们只要一听对方是练太极拳的,便立刻对其“敬而远之”,根本不屑与之谈拳、交流。
  如今的武术刊物上,有关太极拳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仔细一读便会发现,这些文章大多出自“晨练操友”之手,浅薄空洞得根本不值一读。另外,还有一些妄谈阴阳、故弄玄虚的“文人太极拳家”,大谈特谈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空理。一系列惑乱人心的“太极玄理”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有时,放几张弄虚作假发人放人的照片,以显示自己的功夫。那么,照片上触人即起的“太极高手”,敢不敢与我们这些不会推手、只会散手的一般武术爱好者试一试呢?我真希望你们能轻松自如地用太极将我们弹飞或击起,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太极神功击人的滋味儿。
  总之,现在广泛普及的太极拳,是徒具外形的“理论拳”与消遣玩耍的“老头拳”,与真正的太极拳与太极功夫有着天壤之别。
其他文献
梁赞古劳咏春出自少林真功,拳理、拳法、功法、打法隐藏着释、儒、道、易诸多观念。明师谚:“真功并非难学,关键是以德修艺,合师傅之缘才诚心教你。不想教,一辈子也难学到中国真功夫。”何为中国真功?其理念和追求各人各志。外国洋人在兵法中追求的是杀伤力。中国兵法讲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兵贵神速”。古劳咏春对拆法不存在杀伤力的对抗。以舍己由人、奇正还原适应各种变化。实作中讲求迅速灵变,制人而不受人所制,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更多地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侧重应用能
建筑工程成本,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包括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业职业教育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林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林区林业职业教育历程酌考察,从中得到借鉴,为林区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林业职业教育提供
听力课前培训包括英语听力重要性的介绍、影响听力的障碍分析以及听力学习方法介绍等三个方面。重要性表现在课程要求、四六级考试及语言本质和实际需求等方面。影响听力的障
2008年“精武杯”全国民间武术精英邀请赛(哈尔滨赛区)于2008年12月23日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得到黑龙江省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民间武术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