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食品雕刻作为一门专业技能性很强的操作课,以其特殊的艺术造型,最初总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由于教法和学法上存在差异,最初的热情会逐步消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能进一步巩固、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食品雕刻;循序渐进;练习;分层教学法
食品雕刻是利用专用工具,采取特定的刀法,将各类可食性烹饪原料雕刻成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花卉、禽兽、虫鱼、人物、景观等具体象形物的一门操作技术。食品雕刻是在追求烹饪造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点缀装饰、美化宴席、陪衬菜肴的应用型技术。
在职高生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首先,食品雕刻作为一门操作技能课,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动作技能是连锁化的学习,把多个分别建立的刺激与反应连结依照顺序串连起来,就是学会了某种动作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就是一连串的刺激和反应连结。食品雕刻技艺即属于动作技能认知理论中的“复杂性的复制性动作技能”。Fitts与Posner(1967)指出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认知期、定位期与自动期三个阶段。食品雕刻技艺学习亦是如此,第一阶段是认知期,雕刻技能越复杂,认知的时间就越长。在认知期间,学习者需要老师的教导或视频与图片的指引,才能全面了解食雕技能的运刀技法与成型要求,熟悉正确的雕刻步骤。第二阶段是定位期,在此阶段随着雕刻技能的多次练习,整个技能的操作渐趋固定;可以精准无误;此时即为定位期。第三阶段是自动期,当食品雕刻技能的操作连锁自动化,无论是肢体动作或运刀策略都能不需要思考就马上反应,此阶段为自动期。遵循以上理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总结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观察阶段
(一)实物观察
学会观察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自然界中获取作品灵感,无论对食雕初学者还是熟练者,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取材于生活。使学生在正式动手操作前有机会全方位观察了解即将要学习的作品;例如在花卉教学中作者以月季花为教学重点,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属于蔷薇科,在灌木类花卉中颇具代表性。其次,它的花期较长,一般从8月份始花,翌年4月份终花;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品种。这样的教学题材,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广阔的时机。教学之初,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月季花不同角度的美。引导学生尝试在纸上作画,描绘出它的瓣形、花芯及颜色等。再如鱼类,以教锦鲤鱼、金鱼为代表。课前,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鱼游动时、跳跃时等各种不同状态下的造型。事实证明,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作阶段的活跃性思维。
(二)操作观察
在操作定向的过程中,学习者大部分操作表象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观察操作熟练者的动作方式,集中注意力全面感知,认真领会。只有熟练掌握雕刻环节,每个步骤间的衔接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握操作的重点与难点,需反復琢磨,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预先形成清晰、准确的操作表象。
二、循序渐进
食雕作品由易到难,技法与步骤随作品的复杂程度呈递进结构。学生有效地观摩学习,建立在规范且连贯性的示范教学上,其技法特点具有连续性、累积性。以月季花的雕刻为例,如:选用红心萝卜取一个约3cm高,直径6-7cm的圆柱形坯料,用横握手法使前刀刃以一横截面中心为圆心,1.5cm左右为半径的圆周上,后刀刃延另一横截面的圆周运行,成型似圆台。此操作过程中首要目标让学生适应握刀手法;中间穿插雕一些馒头形等花卉雕刻的初坯;一则缓解教学品种单调,二则为后期其他花卉的雕刻做铺垫。紧接着在圆台的上底面(小圆的一侧),以正五边形均分为五等份,再用水溶性彩笔在圆台侧面(曲面)描绘出五个花瓣大型,依次从上至下运用直刻刀法刻出第一层花瓣,花瓣要求薄如纸;而后依次进行雕刻。花芯则运用旋刀法和刻刀法制作成型。
三、练习操作
对基本步骤的掌握,只是学会操作的必要条件,对雕刻作品的理解并不等于技能的形成。因而熟练地操作技能要通过不断地模仿和练习才能最终形成。有效地模仿和练习应当遵循下列基本条件:
(一)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了模仿和练习的目的,就形成了完成练习的内部动因,会更加自觉地对待模仿和练习;提高活动效果。有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目的明确的雕花练习和无明确目的的练习效果大不一样,前者学得快,掌握的精准,且巩固得较好;后者学得慢,掌握的差。
(二)综合运用各类方法
为此采取学生个体独立练习和集体竞争练习法。每堂课首先是学生独立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消化的空间。当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产生疲劳感时,分别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竞赛,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团体协作能力及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分层教学,克服“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高原期”。主要原因如下:意志品质差,信心不足;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状态;提高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尚未形成;操作的方法不妥当等。由此可见,“高原现象”不是生理极限,事实表明,只要克服了主、客观障碍,练习成绩可以继续提高。对此,在教学上应采取分层教学:即在设计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状况,分别设计出难度、规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板块。其一,基本版块: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的基础的食雕板块;其二,作品组合板块:让那些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有进一步的发展余地;第三,思维拓展板块:让在食雕技术上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能在“质”和“量”上进一步升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解决了过去潜力足学生“吃不饱”和基础差学生“吃不了”的难题,每个版块既是独立的个体,但彼此又有紧密联系。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观察,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早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尽快形成新的提高练习成绩的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通过努力,学习者能较迅速的克服“高原现象”,结束暂时的停滞局面,开始新的进步。
综上所述,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 孔令海.食品雕刻解析与造型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4
[2] 张建国.吴卫杰.食品雕刻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
[3] 赵洪猛.食品雕刻图解[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9
关键词:食品雕刻;循序渐进;练习;分层教学法
食品雕刻是利用专用工具,采取特定的刀法,将各类可食性烹饪原料雕刻成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花卉、禽兽、虫鱼、人物、景观等具体象形物的一门操作技术。食品雕刻是在追求烹饪造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点缀装饰、美化宴席、陪衬菜肴的应用型技术。
在职高生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首先,食品雕刻作为一门操作技能课,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动作技能是连锁化的学习,把多个分别建立的刺激与反应连结依照顺序串连起来,就是学会了某种动作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就是一连串的刺激和反应连结。食品雕刻技艺即属于动作技能认知理论中的“复杂性的复制性动作技能”。Fitts与Posner(1967)指出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认知期、定位期与自动期三个阶段。食品雕刻技艺学习亦是如此,第一阶段是认知期,雕刻技能越复杂,认知的时间就越长。在认知期间,学习者需要老师的教导或视频与图片的指引,才能全面了解食雕技能的运刀技法与成型要求,熟悉正确的雕刻步骤。第二阶段是定位期,在此阶段随着雕刻技能的多次练习,整个技能的操作渐趋固定;可以精准无误;此时即为定位期。第三阶段是自动期,当食品雕刻技能的操作连锁自动化,无论是肢体动作或运刀策略都能不需要思考就马上反应,此阶段为自动期。遵循以上理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总结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观察阶段
(一)实物观察
学会观察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自然界中获取作品灵感,无论对食雕初学者还是熟练者,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取材于生活。使学生在正式动手操作前有机会全方位观察了解即将要学习的作品;例如在花卉教学中作者以月季花为教学重点,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属于蔷薇科,在灌木类花卉中颇具代表性。其次,它的花期较长,一般从8月份始花,翌年4月份终花;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品种。这样的教学题材,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广阔的时机。教学之初,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月季花不同角度的美。引导学生尝试在纸上作画,描绘出它的瓣形、花芯及颜色等。再如鱼类,以教锦鲤鱼、金鱼为代表。课前,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鱼游动时、跳跃时等各种不同状态下的造型。事实证明,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作阶段的活跃性思维。
(二)操作观察
在操作定向的过程中,学习者大部分操作表象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观察操作熟练者的动作方式,集中注意力全面感知,认真领会。只有熟练掌握雕刻环节,每个步骤间的衔接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握操作的重点与难点,需反復琢磨,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预先形成清晰、准确的操作表象。
二、循序渐进
食雕作品由易到难,技法与步骤随作品的复杂程度呈递进结构。学生有效地观摩学习,建立在规范且连贯性的示范教学上,其技法特点具有连续性、累积性。以月季花的雕刻为例,如:选用红心萝卜取一个约3cm高,直径6-7cm的圆柱形坯料,用横握手法使前刀刃以一横截面中心为圆心,1.5cm左右为半径的圆周上,后刀刃延另一横截面的圆周运行,成型似圆台。此操作过程中首要目标让学生适应握刀手法;中间穿插雕一些馒头形等花卉雕刻的初坯;一则缓解教学品种单调,二则为后期其他花卉的雕刻做铺垫。紧接着在圆台的上底面(小圆的一侧),以正五边形均分为五等份,再用水溶性彩笔在圆台侧面(曲面)描绘出五个花瓣大型,依次从上至下运用直刻刀法刻出第一层花瓣,花瓣要求薄如纸;而后依次进行雕刻。花芯则运用旋刀法和刻刀法制作成型。
三、练习操作
对基本步骤的掌握,只是学会操作的必要条件,对雕刻作品的理解并不等于技能的形成。因而熟练地操作技能要通过不断地模仿和练习才能最终形成。有效地模仿和练习应当遵循下列基本条件:
(一)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了模仿和练习的目的,就形成了完成练习的内部动因,会更加自觉地对待模仿和练习;提高活动效果。有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目的明确的雕花练习和无明确目的的练习效果大不一样,前者学得快,掌握的精准,且巩固得较好;后者学得慢,掌握的差。
(二)综合运用各类方法
为此采取学生个体独立练习和集体竞争练习法。每堂课首先是学生独立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消化的空间。当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产生疲劳感时,分别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竞赛,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团体协作能力及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分层教学,克服“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高原期”。主要原因如下:意志品质差,信心不足;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状态;提高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尚未形成;操作的方法不妥当等。由此可见,“高原现象”不是生理极限,事实表明,只要克服了主、客观障碍,练习成绩可以继续提高。对此,在教学上应采取分层教学:即在设计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状况,分别设计出难度、规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板块。其一,基本版块: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的基础的食雕板块;其二,作品组合板块:让那些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有进一步的发展余地;第三,思维拓展板块:让在食雕技术上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能在“质”和“量”上进一步升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解决了过去潜力足学生“吃不饱”和基础差学生“吃不了”的难题,每个版块既是独立的个体,但彼此又有紧密联系。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观察,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早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尽快形成新的提高练习成绩的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通过努力,学习者能较迅速的克服“高原现象”,结束暂时的停滞局面,开始新的进步。
综上所述,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 孔令海.食品雕刻解析与造型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4
[2] 张建国.吴卫杰.食品雕刻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
[3] 赵洪猛.食品雕刻图解[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