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足山揽胜,最尽兴、最惬意的,还是结伴徒步游。早上从下关出发,中午来到橘果飘香的白族村寨炼洞,沿着溪水潺湲的拈花箐迂回而上,时闻樵歌牧唱,偶见药叟僧尼。经入山第一刹拈花寺后,不远便到沙址河上的洗心桥小坐,便谈起当年山中长老治服八个强盗在此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的传说,自然想起“为善最乐,作恶难逃”的古训。
过了洗心桥,穿过魁星阁,前行不远就到了“灵山一会”坊。驻足仰望,山巅天柱峰楞严白塔在云雾缥缈中隐约可见。怀揣虔诚之心步入山门,从小径步行上山,经建于明代的九莲寺后,走完松杉密布、溪水萦绕的葫芦涧,在瓦顶石梁的风雨桥中小憩。桥东有块“九品石”,说的是明代大理府尹任用不懂王法的闲绅懒汉为九品官吏,肆意作恶乡里,观音闻讯后化作村姑施法,使名为“阴阳官”的九品官变成路旁顽石,为民除害。
从石梁桥屋出来,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前行,便行至滴水亭。亭上悬一楹联:“云间树色千花满,松里泉声百道飞。”写的就是亭边景致。进得亭来,在石凳上歇息赏景,谷中涧水争流,坡山树色葱茏,峡风入怀,溪声盈耳,煞是抒情。回首西顾,悬于绝壁之上的苍龙瀑布隐约可见,宛若九天飘落的玉带,飞流直下。
滴水亭不远处,便是鸡足山八大古寺之一的悉檀寺。古寺前临黑龙潭,后倚石鼓峰,据传为明代世袭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报答父母的愿心,在观音点化下用锡箔填满龙潭建成而得名。寺中供奉着木家族谱以及相关文物,讲述了丽江与鸡足山剪不断的历史渊源,传递着木家钟情于圣山的情感,同时也让人想起木增为藏族同胞与鸡足山结缘起到的纽带作用。
来到寺前,站在潭边上细看,四围山崖竹木及天空云朵和金顶白塔尽映潭中,犹如一大幅水汽未干的中国画,实在奇绝。
悉檀寺景色宜人,地理位置适中,便于上金顶,为此,古往今来,大家名流曾在此小住。人们熟知的历史名人就有徐霞客和徐悲鸿。
山中难逢千年树,世上难有百岁人。鸡足名山古木众多,枥栲樟楠应有尽有:传衣寺的奇松,华严寺的怪柏,虚云禅寺的宋梅,万寿庵的玉兰,慧灯庵的茶树,牟尼庵的三合柏,石钟寺的娑罗……走着走着,看到距悉檀寺龙潭不远处有一棵树龄约1700多年的“静禅”空心古树,里面能容二三十人立足,八人盘膝而坐。据传,明代万历年间,广西桂林如正和尚在里面打坐静修40年,树洞两侧有一副对联:“禅榻无灯凭月照,洞门不锁望云封”。禅味十足,令人想象不已。伫足空心树前,大家还讲起树内妖莽变美女,吸食男香客鲜血,被正如和尚治服收为徒弟的传说。
过了空心树,循山道前行,在息荫亭纳凉,进避雨轩品兰,登松风亭听涛。溪喧林寂,杂花生树,飞鸟夺林,烧香鸟和念佛鸟悠扬婉转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不觉便到了“近代禅门第一寺”祝圣寺。
祝圣寺始建于明初,清朝光绪中期由被后人称为“禅门泰斗”的虚云大师扩建,光绪皇帝赐寺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孙中山为鸡足山题写“饮光俨然”匾额,梁启超题“灵岳重辉”匾额,使鸡足山大为增色,祝圣寺成了万众礼佛的著名古刹。
“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香风吹不断”。祝圣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法相庄严,香火鼎盛。大雄宝殿气派雄伟、富丽堂皇,前有镇宝亭、放生池,四周红墙与绿树交相辉映。走进大殿后的藏经阁藏珍楼,内藏光绪帝赐予虚云的法器、九龙袈裟等物,慈禧太后亲题的“寿颂南山瑶池瑞,樽开北海蓬岛春”楹联和“福寿”直幅,肃亲王题赠虚云的“清风满怀朗月在抱,万虑皆息一尘不惊”联。此外,还有水月观音卧像,唐代吴道子的《瘦马图》《逍遥图》,宋代米芾的“天下第一”题字及《游山图》,明代被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四川状元杨升庵的诗画以及清朝“大魁天下”滇籍特科状元袁嘉谷的手书长联等这些珍贵的艺术珍品让人目不暇接。
寺门上还有一副对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颇有余味。
离祝圣寺不远处便到了静闻墓塔。静闻原为江阴迎福寺僧人,为了朝礼鸡足山心愿,每日禅诵《心经》二十年,并以指血写成《法华经》。1636年与徐霞客结伴朝山,不料在湘江遇盗受伤后不治而亡,临终嘱徐霞客将其遗骨归葬鸡足山。徐霞客不负重托,步行几千里,历尽艰险,于1638年到达鸡足山,将《法华经》供于悉檀寺中,在寺僧帮助下把静闻遗骨葬于离祝圣寺不远的文笔峰下,并写下六首《哭静闻禅侣》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成为千古佳话。
当我们转到墓塔背后时,看到碑文中还刻有晋宁黄郊、太史闪仲严撰写的铭文:“孰驱之来,迁此皮囊?孰负之去,历此大荒?志在名山,此骨不死。即葬既塔,乃终厥志。葬之名山,传之其人。静闻霞客,山水为馨。”不禁让人动容。
峰衔落日,天将向晚,一天行程正好结束,吃过斋饭,便在寺中禅房投宿过夜,以待次日登天柱峰金顶看日出。
今夜,恰好正值仲秋三五之夜,皓月当空,禅寺僧楼和山林竹树沐浴在清辉之中,寺院内僧出侣入,拱门外蕉竹摇影,静谧缥缈。加上古刹钟声,佩铃远响,溪声如琴,按捺不住山中月下赏景的冲动,顾不得上山的困顿,大家结伴在月下倘徉。月影婆娑,山色迷蒙,山林素净得如春梅绽雪,洁白似秋蕙披霜,山中步月,如置仙界。
信马由缰,不觉沿山道走进了离祝圣寺不远的尊胜寺。寺院中有座如同北京北海公园中的藏式白塔,在皎洁的月华中,院廊雅洁清幽,玉宇无尘,山空夜静,宛若置身于九天虚空。原来,尊胜寺号称为中国三大赏月的名胜之地,而“塔院秋月”又是鸡山八景之一,能在灵山巧遇此景,真是三生有幸。
祝圣寺虽距天柱峰顶仅为几里,但山险路陡,加之海拔高,行走极为艰难。为争取在日出前到达金顶,我们一行人半夜从祝圣寺起程,借着星光月色或手电上路,由响鼓坡经慧灯庵,然后顺山脊的“金钱吊葫芦”绕过桃花箐到达“汤圆街”,来到鸡足山八大寺之首的迦叶殿,再北折经罗汉壁、铜瓦殿,到达悬崖万仞的华首门、太子关,最后从险峻的“鸡脖子”经袈裟石顺仅可容足的天梯而上,两个小时后登上天柱峰,个个累得挥汗如雨。
峰顶有座金殿,也叫金顶寺,是世袭云南末代黔国公沭英为避金克木,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昆明鸣凤山太和殿移来的。寺旁还有一座民国时期(1935年)由云南省主席龙云应僧人请求,捐资建成的十三级空心楞严塔。
天朗气清,罡风呼啸,眼前晓岚迷漫,身边晨雾缥缈。站在睹光台上凝视东方,见遥远的天际游动着一抹光带,上绿下红,云海间露出一片鱼肚白的晨曦。一颗闪亮的启明星注视着大地,犹如天空孤独的眼睛,又像是从暗夜中冲出的精灵,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带在变幻、扩大,身边弥漫着破晓的寒气,但为了光明和温暖的到来,虽然冷风割面,大家还是耐心地等待着。
不大一会儿,红日升腾,光芒四射,彩霞满天,众人一齐欢呼雀跃,纷纷按动相机,留下振奋人心的美好瞬间。俯瞰大地,闪亮的水库,如带的公路,还有丰饶的田野以及星点农舍和起伏的群山尽收眼底,如诗似画。
看完日出,离开睹光台登上金顶楞严塔凭栏四顾,西望苍洱,银苍锁翠,玉洱拖蓝,自南向北的苍山十九峰古雪神云,玉带逶迤,大理坝子在山海之间。在楼台出烟云之上,三塔迷离,渔帆隐现。北眺玉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从金顶下来,途中又慕名去观赏玉龙瀑布。玉龙瀑布在牟尼庵西面,瀑流从玉龙阁下的巨崖上飞泻而下,瀑边有座观瀑亭,建在悬崖上,亭上有明初大错和尚撰的楹联:“千树寒松欺白日,一条飞瀑界青山。”立于亭中远观,瀑布顺罗汉壁飞流直下,穿峡破雾,奔涛舞雪,如玉龙腾空,若素锦垂天,大有“九重天中垂白练,万松顶上挂飞流”之势。
沿着石阶从观瀑亭下到潭底,飞瀑从天而落,响声如雪,水雾空蒙,珠喷玉吐,天水相连,不由想起古人曾化龙的诗:“高崖千尺碧流通,引雾牵烟乱远峰。回首晴空无雨色,玉龍斜挂白云中。”身临其境,让人惊讶不已。
结伴徒步畅游鸡足山,没有走马观花之感。竹杖麻鞋,度溪涉涧,翻山越岭,穿松海,过竹林,信马由缰,物我相忘,感溪喧林寂之妙,享鸟鸣山幽之情,其乐无穷。
过了洗心桥,穿过魁星阁,前行不远就到了“灵山一会”坊。驻足仰望,山巅天柱峰楞严白塔在云雾缥缈中隐约可见。怀揣虔诚之心步入山门,从小径步行上山,经建于明代的九莲寺后,走完松杉密布、溪水萦绕的葫芦涧,在瓦顶石梁的风雨桥中小憩。桥东有块“九品石”,说的是明代大理府尹任用不懂王法的闲绅懒汉为九品官吏,肆意作恶乡里,观音闻讯后化作村姑施法,使名为“阴阳官”的九品官变成路旁顽石,为民除害。
从石梁桥屋出来,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前行,便行至滴水亭。亭上悬一楹联:“云间树色千花满,松里泉声百道飞。”写的就是亭边景致。进得亭来,在石凳上歇息赏景,谷中涧水争流,坡山树色葱茏,峡风入怀,溪声盈耳,煞是抒情。回首西顾,悬于绝壁之上的苍龙瀑布隐约可见,宛若九天飘落的玉带,飞流直下。
滴水亭不远处,便是鸡足山八大古寺之一的悉檀寺。古寺前临黑龙潭,后倚石鼓峰,据传为明代世袭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报答父母的愿心,在观音点化下用锡箔填满龙潭建成而得名。寺中供奉着木家族谱以及相关文物,讲述了丽江与鸡足山剪不断的历史渊源,传递着木家钟情于圣山的情感,同时也让人想起木增为藏族同胞与鸡足山结缘起到的纽带作用。
来到寺前,站在潭边上细看,四围山崖竹木及天空云朵和金顶白塔尽映潭中,犹如一大幅水汽未干的中国画,实在奇绝。
悉檀寺景色宜人,地理位置适中,便于上金顶,为此,古往今来,大家名流曾在此小住。人们熟知的历史名人就有徐霞客和徐悲鸿。
山中难逢千年树,世上难有百岁人。鸡足名山古木众多,枥栲樟楠应有尽有:传衣寺的奇松,华严寺的怪柏,虚云禅寺的宋梅,万寿庵的玉兰,慧灯庵的茶树,牟尼庵的三合柏,石钟寺的娑罗……走着走着,看到距悉檀寺龙潭不远处有一棵树龄约1700多年的“静禅”空心古树,里面能容二三十人立足,八人盘膝而坐。据传,明代万历年间,广西桂林如正和尚在里面打坐静修40年,树洞两侧有一副对联:“禅榻无灯凭月照,洞门不锁望云封”。禅味十足,令人想象不已。伫足空心树前,大家还讲起树内妖莽变美女,吸食男香客鲜血,被正如和尚治服收为徒弟的传说。
过了空心树,循山道前行,在息荫亭纳凉,进避雨轩品兰,登松风亭听涛。溪喧林寂,杂花生树,飞鸟夺林,烧香鸟和念佛鸟悠扬婉转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不觉便到了“近代禅门第一寺”祝圣寺。
祝圣寺始建于明初,清朝光绪中期由被后人称为“禅门泰斗”的虚云大师扩建,光绪皇帝赐寺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孙中山为鸡足山题写“饮光俨然”匾额,梁启超题“灵岳重辉”匾额,使鸡足山大为增色,祝圣寺成了万众礼佛的著名古刹。
“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香风吹不断”。祝圣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法相庄严,香火鼎盛。大雄宝殿气派雄伟、富丽堂皇,前有镇宝亭、放生池,四周红墙与绿树交相辉映。走进大殿后的藏经阁藏珍楼,内藏光绪帝赐予虚云的法器、九龙袈裟等物,慈禧太后亲题的“寿颂南山瑶池瑞,樽开北海蓬岛春”楹联和“福寿”直幅,肃亲王题赠虚云的“清风满怀朗月在抱,万虑皆息一尘不惊”联。此外,还有水月观音卧像,唐代吴道子的《瘦马图》《逍遥图》,宋代米芾的“天下第一”题字及《游山图》,明代被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四川状元杨升庵的诗画以及清朝“大魁天下”滇籍特科状元袁嘉谷的手书长联等这些珍贵的艺术珍品让人目不暇接。
寺门上还有一副对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颇有余味。
离祝圣寺不远处便到了静闻墓塔。静闻原为江阴迎福寺僧人,为了朝礼鸡足山心愿,每日禅诵《心经》二十年,并以指血写成《法华经》。1636年与徐霞客结伴朝山,不料在湘江遇盗受伤后不治而亡,临终嘱徐霞客将其遗骨归葬鸡足山。徐霞客不负重托,步行几千里,历尽艰险,于1638年到达鸡足山,将《法华经》供于悉檀寺中,在寺僧帮助下把静闻遗骨葬于离祝圣寺不远的文笔峰下,并写下六首《哭静闻禅侣》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成为千古佳话。
当我们转到墓塔背后时,看到碑文中还刻有晋宁黄郊、太史闪仲严撰写的铭文:“孰驱之来,迁此皮囊?孰负之去,历此大荒?志在名山,此骨不死。即葬既塔,乃终厥志。葬之名山,传之其人。静闻霞客,山水为馨。”不禁让人动容。
峰衔落日,天将向晚,一天行程正好结束,吃过斋饭,便在寺中禅房投宿过夜,以待次日登天柱峰金顶看日出。
今夜,恰好正值仲秋三五之夜,皓月当空,禅寺僧楼和山林竹树沐浴在清辉之中,寺院内僧出侣入,拱门外蕉竹摇影,静谧缥缈。加上古刹钟声,佩铃远响,溪声如琴,按捺不住山中月下赏景的冲动,顾不得上山的困顿,大家结伴在月下倘徉。月影婆娑,山色迷蒙,山林素净得如春梅绽雪,洁白似秋蕙披霜,山中步月,如置仙界。
信马由缰,不觉沿山道走进了离祝圣寺不远的尊胜寺。寺院中有座如同北京北海公园中的藏式白塔,在皎洁的月华中,院廊雅洁清幽,玉宇无尘,山空夜静,宛若置身于九天虚空。原来,尊胜寺号称为中国三大赏月的名胜之地,而“塔院秋月”又是鸡山八景之一,能在灵山巧遇此景,真是三生有幸。
祝圣寺虽距天柱峰顶仅为几里,但山险路陡,加之海拔高,行走极为艰难。为争取在日出前到达金顶,我们一行人半夜从祝圣寺起程,借着星光月色或手电上路,由响鼓坡经慧灯庵,然后顺山脊的“金钱吊葫芦”绕过桃花箐到达“汤圆街”,来到鸡足山八大寺之首的迦叶殿,再北折经罗汉壁、铜瓦殿,到达悬崖万仞的华首门、太子关,最后从险峻的“鸡脖子”经袈裟石顺仅可容足的天梯而上,两个小时后登上天柱峰,个个累得挥汗如雨。
峰顶有座金殿,也叫金顶寺,是世袭云南末代黔国公沭英为避金克木,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昆明鸣凤山太和殿移来的。寺旁还有一座民国时期(1935年)由云南省主席龙云应僧人请求,捐资建成的十三级空心楞严塔。
天朗气清,罡风呼啸,眼前晓岚迷漫,身边晨雾缥缈。站在睹光台上凝视东方,见遥远的天际游动着一抹光带,上绿下红,云海间露出一片鱼肚白的晨曦。一颗闪亮的启明星注视着大地,犹如天空孤独的眼睛,又像是从暗夜中冲出的精灵,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带在变幻、扩大,身边弥漫着破晓的寒气,但为了光明和温暖的到来,虽然冷风割面,大家还是耐心地等待着。
不大一会儿,红日升腾,光芒四射,彩霞满天,众人一齐欢呼雀跃,纷纷按动相机,留下振奋人心的美好瞬间。俯瞰大地,闪亮的水库,如带的公路,还有丰饶的田野以及星点农舍和起伏的群山尽收眼底,如诗似画。
看完日出,离开睹光台登上金顶楞严塔凭栏四顾,西望苍洱,银苍锁翠,玉洱拖蓝,自南向北的苍山十九峰古雪神云,玉带逶迤,大理坝子在山海之间。在楼台出烟云之上,三塔迷离,渔帆隐现。北眺玉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从金顶下来,途中又慕名去观赏玉龙瀑布。玉龙瀑布在牟尼庵西面,瀑流从玉龙阁下的巨崖上飞泻而下,瀑边有座观瀑亭,建在悬崖上,亭上有明初大错和尚撰的楹联:“千树寒松欺白日,一条飞瀑界青山。”立于亭中远观,瀑布顺罗汉壁飞流直下,穿峡破雾,奔涛舞雪,如玉龙腾空,若素锦垂天,大有“九重天中垂白练,万松顶上挂飞流”之势。
沿着石阶从观瀑亭下到潭底,飞瀑从天而落,响声如雪,水雾空蒙,珠喷玉吐,天水相连,不由想起古人曾化龙的诗:“高崖千尺碧流通,引雾牵烟乱远峰。回首晴空无雨色,玉龍斜挂白云中。”身临其境,让人惊讶不已。
结伴徒步畅游鸡足山,没有走马观花之感。竹杖麻鞋,度溪涉涧,翻山越岭,穿松海,过竹林,信马由缰,物我相忘,感溪喧林寂之妙,享鸟鸣山幽之情,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