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最早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的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
佛教本来就是一个追求智慧的宗教,佛陀为寻求解脱,苦行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为的就是求取一种最高的智慧,破除人生的无明黑暗。此一智慧的圆成,在佛教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的总称,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诸法之实性,亦是所谓缘起性空之真谛。简言之,就是实际,就是性空。
就般若的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实相般若。所谓“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即所说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可表达,无可取著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何以理解?其意义有三:其一,实相无相。即实相是脱离一切虚妄之相的,既已脱离一切虚妄之相,则无一相可得,故日无相。其二,实相无不相。实相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例外,故日无不相。其三,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日无相无不相。
第二,观照般若。是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就是说信奉佛教的人们,当他们修观时,心光内聚,观照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由空妄相,而见实相。因为实相由观照而证得,故称之观照般若。
第三,文字般若。诸佛从实相理体出发,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众生,使之觉悟。离开文字,则实相无以显现。
般若虽大分为三,但三种般若实际上是一体的多面,这个“体”也就是其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理解般若空观:
第一,缘生故空。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诸法因缘而生,诸法因缘而灭。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缘不自成,助因而有。因缘和合,万法乃生。因为它因缘而起,所以是既无自体又无自相。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以此来观察无常世间,则知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如此则性情湛然清净,智慧之光也就会显现出来了。
第二,幻化不真故空。一切世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幻化而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如虚如幻,性空非实。所谓有和无都是心所产生的虚幻不真的概念。“心者何也?惑相所生”。心是被假相迷惑的结果。“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内心之妄想,外界之万物,最终都是虚空而一无所得。
第三,心空境空。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三界虚幻,唯心所现,离开心就没有所谓的六尘境界。一念心寂外境常虚,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无性本自不生。心性无染寂灭常乐,性自清净即是菩提。此所谓“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
一言以蔽之,般若即空,空即般若。空是其本,有是其末。空是胜义,有是世俗。
佛教本来就是一个追求智慧的宗教,佛陀为寻求解脱,苦行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为的就是求取一种最高的智慧,破除人生的无明黑暗。此一智慧的圆成,在佛教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的总称,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诸法之实性,亦是所谓缘起性空之真谛。简言之,就是实际,就是性空。
就般若的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实相般若。所谓“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即所说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可表达,无可取著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何以理解?其意义有三:其一,实相无相。即实相是脱离一切虚妄之相的,既已脱离一切虚妄之相,则无一相可得,故日无相。其二,实相无不相。实相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例外,故日无不相。其三,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日无相无不相。
第二,观照般若。是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就是说信奉佛教的人们,当他们修观时,心光内聚,观照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由空妄相,而见实相。因为实相由观照而证得,故称之观照般若。
第三,文字般若。诸佛从实相理体出发,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众生,使之觉悟。离开文字,则实相无以显现。
般若虽大分为三,但三种般若实际上是一体的多面,这个“体”也就是其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理解般若空观:
第一,缘生故空。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诸法因缘而生,诸法因缘而灭。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缘不自成,助因而有。因缘和合,万法乃生。因为它因缘而起,所以是既无自体又无自相。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以此来观察无常世间,则知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如此则性情湛然清净,智慧之光也就会显现出来了。
第二,幻化不真故空。一切世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幻化而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如虚如幻,性空非实。所谓有和无都是心所产生的虚幻不真的概念。“心者何也?惑相所生”。心是被假相迷惑的结果。“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内心之妄想,外界之万物,最终都是虚空而一无所得。
第三,心空境空。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三界虚幻,唯心所现,离开心就没有所谓的六尘境界。一念心寂外境常虚,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无性本自不生。心性无染寂灭常乐,性自清净即是菩提。此所谓“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
一言以蔽之,般若即空,空即般若。空是其本,有是其末。空是胜义,有是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