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黄芩提取物诱导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凋亡的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3种黄芩提取物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株SCL-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SCL-1细胞分别用浓度为12.5、25、50、75、100μmol/L的3种黄芩提取物作用12、24、48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上述药物对SCL-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锭双染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CL-1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应用线性内差法,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两样本均数比较用Student 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样本之间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3种黄芩提取物均可抑制SCL-1细胞的生长,并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均P<0.01);在相同的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下,黄芩素对SCL-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最强,黄芩苷抑制作用最弱,汉黄芩素抑制作用介于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12.5 μmol/L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分别作用SCL-1细胞48 h均可诱导SCL-1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其中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6.37%±2.41%、74.23%±2.02%、64.15%±1.87%,早期凋亡率分别为8.09%±1.02%、24.13%±0.76%、14.45%±1.57%,与对照组(45.04%±1.93%,4.12%±0.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29,186.37,均P<0.01);其中黄芩素作用最强,其次为汉黄芩素,黄芩苷作用最弱.结论 黄芩能抑制SCL-1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中药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此具有感知外部刺激、保护修复和维持身体内稳态等功能.紫外线(UV)作为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可诱导人皮肤急性或慢性的生物或临床损伤,如日晒伤、光免疫抑制、光老化和光致癌等.日光中UV由UVC(100~290 nm)、UVB(290~320 nm)和UVA(320 ~ 400 nm)组成,其中UVC全部被臭氧层阻挡,UVB和UVA能到达地表.已知UVA能够诱导
期刊
患者男,75岁,因左侧腰背部红斑、水疱、疼痛1周于2013年11月8日入院治疗.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左侧腰背部出现红斑、水疱,自觉瘙痒及疼痛,未治疗,严重影响睡眠,来我院就诊.既往情况:2011年2月首次患带状疱疹,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治愈后出院.此后每年复发1~2次,轻度疼痛,皮损均位于左侧腰背部,曾外用药膏治疗,愈后留有瘢痕.2013年11月,同一部位第4次出现带状疱疹.患者有贫血史,病程不详
期刊
患者男,38岁,因阴囊赘生物3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12月就诊于我科,患者于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于阴囊左侧出现黄豆大小结节,高出皮肤表面,质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及自觉疼痛.结节逐渐增大,但发展缓慢,一直没有诊治.近半年来结节增大,生长速度较快.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阴囊左侧见1个2.5 cm× 1.5 cm大小、如卵形赘生物(图1);表面尚光滑,可见少许毛细
期刊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以疣状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该病传染性强,容易复发,需长时间反复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一、诊断[1](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或与尖锐湿疣患者有密切的间接接触史,或新生儿母亲为HPV感染者.2.临床表现:①潜伏期:3周至8个月,平均3个月;②症状与体征: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系带、阴茎、尿道口、肛
期刊
患者女,31岁.因口腔溃疡5个月,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3个月于2013年3月27日入住我科.患者5个月前出现口腔溃疡,在外院多次就诊,症状缓解.3个月前全身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红色丘疹、斑丘疹伴痒,口腔溃疡加重,曾两次外院住院治疗,治疗期间给予甲泼尼龙40 mg、雷公藤、环孢素及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皮疹明显改善,但口腔溃疡反复.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暗红斑.双
期刊
目的 探讨掌跖脓疱病发病因素及白芍总苷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掌跖脓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选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日3次,每次0.6 g;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每日3次,每次20 mg,同时两组均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1次,观察4周和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入选9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64,吸烟患者占4
果酸的化学结构为α-羟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是从水果、酸乳酪中提取的一系列α羟基羧酸,由于主要来源于水果,故又称“果酸”.其相对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乙醇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由于果酸相对分子量小,水溶性和渗透力强,尤其是相对分子量最小的乙醇酸(glycolic acid)皮肤渗透性最强,更适合做化学剥脱的制剂.本共识中的果酸即指乙醇酸,其作为化学剥脱制剂
期刊
目的 观察中药大黄对大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作用以及对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铃蟾肽加水浸束缚应激的方法诱导大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经口灌服大黄醇抽提物75~150mg/kg 2次.观察血清淀粉酶、胰腺湿重、胰腺血流量及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并观察大黄与奥曲肽对胰液外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大黄治疗组的胰腺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胰腺湿重、血清淀粉酶活性和胰腺血流量均有剂量依赖性改善.胰腺炎组大鼠
患儿男,12岁.双小腿、双足瘀斑、血疱、糜烂、坏死伴痛2个月余.就诊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双足出现瘀点、瘀斑,伴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治,具体不详.上述皮疹逐渐增多,累及双小腿,以双足踝部为重,双足肿胀明显,并在瘀斑上出现水疱、血疱,部分破溃后形成溃疡.外院诊断为血管炎,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缓解,遂于我科门诊,初步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口服泼尼松10 mg每日3次等治疗,双足肿胀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