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要关爱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分层导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关键词:关注学生;合理分层;有效导学
当前,数学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应当如何在课堂导学中实施有效导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那么如何引导点拨学生,才是有效导学呢?在课堂导学中教师要具备怎样的导学思路和导学方法?接下来本文就将针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导学展开探讨。
1关爱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导学环境,要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老师是真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尤其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仅要在课堂上提问时照顾学困生,而且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还要在课堂上巡回指导时多关注他们,更应该在课后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的,老师要耐心地去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在课堂上对待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初中生在心理上需要导师的认可,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找出规律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索出数学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就能不断地实现感情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喜欢上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
2课堂分层导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面向全体与观注个体差异学生进行恰当的分层点拨导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3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懂、深奥,与其他学科相比少了亲近感,多了距离感,因此老师在课堂导学中就要通过创设多种有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导学情境,去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创设的导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分组合作探究。
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陣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希望广大教师在课堂上要富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关注每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导学。
参考文献:
[1]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2]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3]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
关键词:关注学生;合理分层;有效导学
当前,数学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应当如何在课堂导学中实施有效导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那么如何引导点拨学生,才是有效导学呢?在课堂导学中教师要具备怎样的导学思路和导学方法?接下来本文就将针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导学展开探讨。
1关爱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导学环境,要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老师是真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尤其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仅要在课堂上提问时照顾学困生,而且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还要在课堂上巡回指导时多关注他们,更应该在课后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的,老师要耐心地去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在课堂上对待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初中生在心理上需要导师的认可,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找出规律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索出数学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就能不断地实现感情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喜欢上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
2课堂分层导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面向全体与观注个体差异学生进行恰当的分层点拨导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3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懂、深奥,与其他学科相比少了亲近感,多了距离感,因此老师在课堂导学中就要通过创设多种有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导学情境,去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创设的导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分组合作探究。
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陣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希望广大教师在课堂上要富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关注每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导学。
参考文献:
[1]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2]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3]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