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国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针对“四非”普通高校在双创教育开展的基础条件和教育体制的不足,提出普通高校从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和完善鼓励机制两方面来建立双创引导机制,并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开展双创组织管理体制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力求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双创教育和双创活动在普通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文化;鼓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30-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 system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Four N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roposed that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guidance mechanism from two aspects: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 of Air Traffic Management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CAFUC), so a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activitie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ul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创新创业战略的推动工作。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全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由此可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提升全民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是国家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现。但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双一流”高校学生明显强于“四非”(非985、非211、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非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普通高校。但是在全国2879所高校(截止2018年3月)中“双一流”高校仅137所[1-2],而占比超过95%的“四非”普通高校才是高等学校的主体,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深入研究适合以我校为代表的“四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体制,并向全国2742所“四非”普通高等学校推广成功经验,对提升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四非”普通高校双创活动开展现状
“四非”普通高校在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方面相对“双一流”高校明显要弱很多,因此也造就他们在开展双创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条件
“四非”普通高校通常单所学校学生总数较少,大部分学校学生总人数低于2万,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占比非常低,甚至大部分普通高校不具备硕士和博士招生资格[3],同时普通高校的平均生源质量相对“双一流”高校也会远远差一些,这就使得普通高校中创新创业人群的基数相对小,更重要的是具有双创精神的高质量学生比例更加小。
“四非”普通高校的教师整体水平也远低于“双一流”高校,主要体现在拥有博士学历、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高级职称、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头衔的教师比例低。普通高校教师工作重心主要在教学上,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比例较低;并且由于师生比太低,学校通常不太鼓励教师的创新创业行为,因此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师比例也比较低。普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重视程度并不够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主要就是就业,因此他们更重视就业教育,而所谓创业不过是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就业率的一种途径。
“四非”普通高校的各种硬件条件和获取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也相对差于 “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平均能从各级政府获得的补贴肯定相对低很多,当然在双创活动中的平均支持力度也会大大降低。并且普通高校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特别少,相应的科学仪器、科研设备、数据资料等创新资源也非常缺乏。 “四非”普通高校缺乏足够的双创活力,主要体现在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双创社团数量较少,并且社团活力严重不足,学生从事双创活动的自发性不高。由于在双创活动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明星校友、甚至比较成功的双创案例都较少,学生缺乏参与双创活动的对标偶像,自然也就缺乏从事双创活动的足够积极性,当然整个学校就没有很好地形成“传帮带”的优良双创传统。
(二)教育体制
在自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四非”普通高校并未建立相对完善的双创活动教育体制和鼓勵机制[4-5]。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并未建立专门的学生双创管理机构,学生双创活动由学校团委代为管理,而团委本身又有自身工作职能,显然不利于双创活动的全面开展和发展。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也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双创教育和双创研究的专职教师,相关教师多以兼职的形式指导双创活动,当然投入的精力也会相当有限。同时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并未纳入专业培养计划,成为必修课程环节。
普通高校由于财力、物力、制度限制,对双创活动的鼓励机制也不够完善。教师指导双创活动、开展双创教育、开设双创课程并不能取得合理的经济收益,在职称评定时并未有特别的优势。哪怕是比较有前景的双创项目,也可能因为普通高校资源有限或经费支持力度不够而胎死腹中。
(三)结果
综上所述,由于“四非”普通高校存在创新人才、创新条件、创新资源,创新传统等严重不足,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体现得无激情不敏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小,成果总数比较少,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普通高校在学生参与双创活动中更重视学生获奖,这也成为很多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价值导向,他们的关注点当然也就离开了双创活动本身。部分学校为了获奖,甚至将教师数年的科研成果包装成学生成果,完全失去参与双创活动的意义。并且普通高校学生的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智力密度较低的传统行业,少有涉足高新技术、高科技行业的创业案例。
二、普通高校双创引导机制的构建
针对上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普通高校特别需要在双创文化体系和鼓励机制两方面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和活动引导机制[6-7]。
(一)构建双创文化体系
建立完善的自上而下的双创主管职能机构,学校有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二级学院有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站,并配备专职双创指导教师,让双创教育和双创活动有人管、管得好,并且保证双创信息的上下通达,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在参与双创活动时有大后方,随时能够从官方获得各种资源支持。
开放创新资源,学校的各类科研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应当向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教师主持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向本科生开放,适当招收部分资质好和积极性高的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工作。
建立相对完善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体制,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必修课程环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支持教师进行双创课程建设,撰写创新创业教材。
支持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核心的双创学生社团发展,为双创社团开展活动提供经费、场地、技术等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双方联合开展各类双创活动。为参加各种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提供资源支持,塑造本校参与双创活动的团队典型和个人典型,让偶像的力量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参加高质量的双创活动。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让创新创业文化深入课堂内外,让双创气氛弥漫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创新创业的基因在同学们的血液里流淌,让双创的优良传统在每一届学生间得到传承。
(二)完善鼓励机制
普通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校级双创奖项,对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在双创教育和活动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在体制上放开对教师和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限制。对于教师参与指导双创活动并取得成绩的,要奖励,在评定职称时要适当降低条件。对于教师参与双创课程建设、编写双创教材等应当给与经费支持,并且课时或工作量折算时不得低于普通教学工作。对学生参与双创活动并取得成绩的,要在评定奖学金、评优秀、入党、保送研究生等问题时优先考虑或给与加分;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学校应有高额的资金配套奖励。
鼓励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普通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扶持和鼓励机制。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开绿灯,不要走过于繁复的行政流程,让优秀的成果先转化了再说。对优秀成果的转化,学校应当给与资金、场地、智力等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收益学校应当不要或少要收益分成,甚至对成果转化进行配套奖励。对于教师的成果转化成绩应当作为优先评定职称或破格提拔的依据进行鼓励。
通过上述创新创业鼓励机制的建立,让双创活动有出口、有收益、有未来、有口碑,自然就能持续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双创活动中来,使创新创业活动在普通高校中形成良性的正循环。
三、我校双创工作开展的实践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校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开展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来推动双创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双创组织管理体制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在我校率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站,聘任20余名双创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双创活动管理和保障职责。并且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主题的双创活动推进社团,该社团承上启下,联系学院、指导教师和双创学生,全面支撑学院的双创活动开展,该社团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 名称:“S先生”奇葩社
“S”指“Science”,即“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热血青年高举的两面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之一,2019年又恰逢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因此“S先生”读作“赛先生”,寓意我校学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之意。“奇葩”则是一种幽默的自嘲,寓意社团成员敢于正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更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不惧他人异样眼光,努力投身全民创新创业大潮。 2. 组织架构
“S先生”奇葩社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社团社长由学生担任,指导老师由空管学院选派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担任,荣誉社长由空管学院领导担任,终身荣誉会长将授予关心社团发展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民航局领导、学校领导、社团里成长起来的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杰出大学生。
3. 招募对象
各型有才奇葩,包括:有各种特长而又郁郁不得志的怪才;有想法有激情无处施展的奇才;执行力极强的行政人才;演讲富有感染力的超级演说家;立志读研读博的未来科学家等。
4. 打造5个创新创业团队
“S先生”奇葩社计划重点支持和打造5个创新创业团队,分别是:“S先生”科研战团,以立志读硕读博的同学为主,主要引导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程序猿战团,以热爱程序设计的同学为主,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级程序设计大赛;深度学习战团,以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同学为主,开展深度学习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民航的应用研究,并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类深度学习比赛;电子设计战团,以热爱电子设计的同学为主,主要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创业战团,以有志于创业当老板的同学为主,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经营活动,并组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
(二)加强双创文化建设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举办“匠心空管-双创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目前已邀请成都“创客三仟集”社团多名创业者到校开展创业沙龙活动,后续还将进一步邀请青年企业家、青年科学家、双创机构负责人等到我校开展双创讲座或相关交流活动。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鼓励科研团队吸纳优秀本科生,目前已有部分本科生成为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并将一名本科生塑造为创新典型,受到学校彰。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未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双创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支持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力争在国家级的双创比赛中崭露头角。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双创鼓励机制对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四非”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双创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双创引导机制的建设意见,并介绍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在双创活动开展方面的具体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探寻适合于“四非”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占绝对比例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双创能力,这对我国全面建成创新型社会有非常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EB/OL].
[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80905545.html[EB/OL].
[3]郭偉,孙海燕,韩姗姗.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52-53.
[4]刘芳芳,王艳超.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02):34.
[5]寇跃灵,寇改红.完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普通高校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05):373.
[6]崔晓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8-110.
[7]陈世伟,易开刚.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82-84.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文化;鼓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30-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 system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Four N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roposed that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guidance mechanism from two aspects: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 of Air Traffic Management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CAFUC), so a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activitie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ul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创新创业战略的推动工作。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全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由此可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提升全民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是国家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现。但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双一流”高校学生明显强于“四非”(非985、非211、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非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普通高校。但是在全国2879所高校(截止2018年3月)中“双一流”高校仅137所[1-2],而占比超过95%的“四非”普通高校才是高等学校的主体,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深入研究适合以我校为代表的“四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体制,并向全国2742所“四非”普通高等学校推广成功经验,对提升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四非”普通高校双创活动开展现状
“四非”普通高校在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方面相对“双一流”高校明显要弱很多,因此也造就他们在开展双创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条件
“四非”普通高校通常单所学校学生总数较少,大部分学校学生总人数低于2万,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占比非常低,甚至大部分普通高校不具备硕士和博士招生资格[3],同时普通高校的平均生源质量相对“双一流”高校也会远远差一些,这就使得普通高校中创新创业人群的基数相对小,更重要的是具有双创精神的高质量学生比例更加小。
“四非”普通高校的教师整体水平也远低于“双一流”高校,主要体现在拥有博士学历、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高级职称、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头衔的教师比例低。普通高校教师工作重心主要在教学上,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比例较低;并且由于师生比太低,学校通常不太鼓励教师的创新创业行为,因此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师比例也比较低。普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重视程度并不够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主要就是就业,因此他们更重视就业教育,而所谓创业不过是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就业率的一种途径。
“四非”普通高校的各种硬件条件和获取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也相对差于 “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平均能从各级政府获得的补贴肯定相对低很多,当然在双创活动中的平均支持力度也会大大降低。并且普通高校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特别少,相应的科学仪器、科研设备、数据资料等创新资源也非常缺乏。 “四非”普通高校缺乏足够的双创活力,主要体现在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双创社团数量较少,并且社团活力严重不足,学生从事双创活动的自发性不高。由于在双创活动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明星校友、甚至比较成功的双创案例都较少,学生缺乏参与双创活动的对标偶像,自然也就缺乏从事双创活动的足够积极性,当然整个学校就没有很好地形成“传帮带”的优良双创传统。
(二)教育体制
在自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四非”普通高校并未建立相对完善的双创活动教育体制和鼓勵机制[4-5]。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并未建立专门的学生双创管理机构,学生双创活动由学校团委代为管理,而团委本身又有自身工作职能,显然不利于双创活动的全面开展和发展。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也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双创教育和双创研究的专职教师,相关教师多以兼职的形式指导双创活动,当然投入的精力也会相当有限。同时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并未纳入专业培养计划,成为必修课程环节。
普通高校由于财力、物力、制度限制,对双创活动的鼓励机制也不够完善。教师指导双创活动、开展双创教育、开设双创课程并不能取得合理的经济收益,在职称评定时并未有特别的优势。哪怕是比较有前景的双创项目,也可能因为普通高校资源有限或经费支持力度不够而胎死腹中。
(三)结果
综上所述,由于“四非”普通高校存在创新人才、创新条件、创新资源,创新传统等严重不足,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体现得无激情不敏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小,成果总数比较少,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普通高校在学生参与双创活动中更重视学生获奖,这也成为很多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价值导向,他们的关注点当然也就离开了双创活动本身。部分学校为了获奖,甚至将教师数年的科研成果包装成学生成果,完全失去参与双创活动的意义。并且普通高校学生的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智力密度较低的传统行业,少有涉足高新技术、高科技行业的创业案例。
二、普通高校双创引导机制的构建
针对上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普通高校特别需要在双创文化体系和鼓励机制两方面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和活动引导机制[6-7]。
(一)构建双创文化体系
建立完善的自上而下的双创主管职能机构,学校有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二级学院有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站,并配备专职双创指导教师,让双创教育和双创活动有人管、管得好,并且保证双创信息的上下通达,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在参与双创活动时有大后方,随时能够从官方获得各种资源支持。
开放创新资源,学校的各类科研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应当向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教师主持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向本科生开放,适当招收部分资质好和积极性高的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工作。
建立相对完善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体制,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必修课程环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支持教师进行双创课程建设,撰写创新创业教材。
支持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核心的双创学生社团发展,为双创社团开展活动提供经费、场地、技术等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双方联合开展各类双创活动。为参加各种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提供资源支持,塑造本校参与双创活动的团队典型和个人典型,让偶像的力量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参加高质量的双创活动。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让创新创业文化深入课堂内外,让双创气氛弥漫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创新创业的基因在同学们的血液里流淌,让双创的优良传统在每一届学生间得到传承。
(二)完善鼓励机制
普通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校级双创奖项,对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在双创教育和活动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在体制上放开对教师和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限制。对于教师参与指导双创活动并取得成绩的,要奖励,在评定职称时要适当降低条件。对于教师参与双创课程建设、编写双创教材等应当给与经费支持,并且课时或工作量折算时不得低于普通教学工作。对学生参与双创活动并取得成绩的,要在评定奖学金、评优秀、入党、保送研究生等问题时优先考虑或给与加分;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学校应有高额的资金配套奖励。
鼓励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普通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扶持和鼓励机制。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开绿灯,不要走过于繁复的行政流程,让优秀的成果先转化了再说。对优秀成果的转化,学校应当给与资金、场地、智力等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收益学校应当不要或少要收益分成,甚至对成果转化进行配套奖励。对于教师的成果转化成绩应当作为优先评定职称或破格提拔的依据进行鼓励。
通过上述创新创业鼓励机制的建立,让双创活动有出口、有收益、有未来、有口碑,自然就能持续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双创活动中来,使创新创业活动在普通高校中形成良性的正循环。
三、我校双创工作开展的实践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校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开展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来推动双创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双创组织管理体制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在我校率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站,聘任20余名双创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双创活动管理和保障职责。并且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主题的双创活动推进社团,该社团承上启下,联系学院、指导教师和双创学生,全面支撑学院的双创活动开展,该社团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 名称:“S先生”奇葩社
“S”指“Science”,即“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热血青年高举的两面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之一,2019年又恰逢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因此“S先生”读作“赛先生”,寓意我校学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之意。“奇葩”则是一种幽默的自嘲,寓意社团成员敢于正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更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不惧他人异样眼光,努力投身全民创新创业大潮。 2. 组织架构
“S先生”奇葩社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社团社长由学生担任,指导老师由空管学院选派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担任,荣誉社长由空管学院领导担任,终身荣誉会长将授予关心社团发展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民航局领导、学校领导、社团里成长起来的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杰出大学生。
3. 招募对象
各型有才奇葩,包括:有各种特长而又郁郁不得志的怪才;有想法有激情无处施展的奇才;执行力极强的行政人才;演讲富有感染力的超级演说家;立志读研读博的未来科学家等。
4. 打造5个创新创业团队
“S先生”奇葩社计划重点支持和打造5个创新创业团队,分别是:“S先生”科研战团,以立志读硕读博的同学为主,主要引导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程序猿战团,以热爱程序设计的同学为主,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级程序设计大赛;深度学习战团,以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同学为主,开展深度学习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民航的应用研究,并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类深度学习比赛;电子设计战团,以热爱电子设计的同学为主,主要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创业战团,以有志于创业当老板的同学为主,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经营活动,并组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
(二)加强双创文化建设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举办“匠心空管-双创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目前已邀请成都“创客三仟集”社团多名创业者到校开展创业沙龙活动,后续还将进一步邀请青年企业家、青年科学家、双创机构负责人等到我校开展双创讲座或相关交流活动。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鼓励科研团队吸纳优秀本科生,目前已有部分本科生成为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并将一名本科生塑造为创新典型,受到学校彰。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未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双创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支持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力争在国家级的双创比赛中崭露头角。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双创鼓励机制对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四非”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双创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双创引导机制的建设意见,并介绍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在双创活动开展方面的具体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探寻适合于“四非”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占绝对比例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双创能力,这对我国全面建成创新型社会有非常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EB/OL].
[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80905545.html[EB/OL].
[3]郭偉,孙海燕,韩姗姗.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52-53.
[4]刘芳芳,王艳超.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02):34.
[5]寇跃灵,寇改红.完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普通高校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05):373.
[6]崔晓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8-110.
[7]陈世伟,易开刚.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