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该文立足阜阳农村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建设美好乡村的6条路径。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01-02
  多年来,阜阳市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在加快经济发展中推动社会建设,在惠民利民中创新社会管理,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皖北特点、阜阳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从人口变化情况看,2004年至2011年的7a间,阜阳市乡村常住人口减少167万,乡村常住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95.5%减少到2011年的66.7%。从产业比重看,2011年阜阳市一产比重比2007年降低2.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一产就业比重降低9.6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分别上升7.3和2.3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继续加速,一产比重、一产就业人员及农村常住人口等将继续减少,将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为此,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通过一体化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从阜阳市的实践来看,农村社会管理应该突出做好6个方面工作:
  1 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乡镇、街道党委要像抓计生工作那样抓社会建设,像经常分析计生调度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谋划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举措。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的资源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助其成长壮大,为其搭建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鼓励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组建社会管理专项工作推进组织,将社会管理建设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形成党政军群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
  2 紧紧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是更加注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城市发展内涵,让农村环境更优美、公共配套更完善、休闲设施更便民、生产生活出行更快捷、基础建设更加贴近民生。二是拓展提升各项民生工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群众,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三是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增加就业岗位的主战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扩大就业容量,提高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四是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进城农民在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养老、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3 加强矛盾调处化解
  畅通诉求渠道,完善排查机制,健全调解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政府网站、政风行风热线、信访绿色邮政等多种形式,搭建沟通对话平台,加强社情民意“直通车”建设,方便群众反映诉求。二是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对城镇化进程中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三是扎实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联动,逐步完善矛盾纠纷“调防一体化”格局,建立征地拆迁、劳动纠纷、医疗纠纷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常态化的矛盾纠纷排查、信息报送与研判制度,实现科学应对、有效应对。
  4 加强城乡重点区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突出重点区域,深入推进平安阜阳建设,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强化农村社会治安集中整治。建立健全以乡镇派出所、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为依托的群防群治网络,组织村民开展打更放哨、邻里守望、夜间巡逻、户户联防等治安防范,在条件比较好的村镇还应加强物质防范和技术防范,有效扩大社会控制面。按照公安派出所规范化建设要求,改善农村派出所装备和办公条件,提高农村公安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应对各类案件、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抓住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狠抓农村繁华集镇、交通要道、大型集贸市场所在地等治安复杂地区的整治,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等,集中警力定期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保持社会治安高压震慑态势。二是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常规化,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边界结合部作为重点区域,采取定期排查、集中整治、联动联治和滚动治理等办法,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加强治安防控,实现整体水平提升。针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特点,把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房、网吧和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厅、洗浴、按摩、发廊等作为重点场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理严格、管理到位、管理有效。三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突出做好重点区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同时,加强面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大走访大整治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 加强重点人群管理服务
  按照“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常设办事机构,研究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措施,建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落脚登记的管理,尽可能准确掌握流动人员的数量和户籍、务工状况,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畅通外来务工人员利益诉求渠道,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落户门槛,因时因地制宜推出外来人口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本地居民的认同感,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土人口和谐相处。扩大房屋出租管理面,提高出租房屋监管率。二是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扶助力度。针对外出农民工、留守人员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建立健全外出农民工和留守人员台帐档案。通过走访、谈心、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外出农民工、留守人员在生活、安全、教育、健康、权益等方面的状况。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留守人员家庭活动,对留守人员在治安防范保护、惠民政策落实、维护权益保障、爱心传递救助、卫生健康医疗、生产生活帮助、种植技术引导、矛盾纠纷调解、子女成长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通讯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关照,为留守家庭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留守人员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留守人员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督促城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民工住宅和吸纳夫妻双方就业,降低农民工和其家属进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人口流动家庭化,让更多的夫妻生活在一起,让更多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三是强化特殊人群帮教管控。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制定刑释解教人员失业、就业援助办法,对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还应当考虑给予临时困难救济或由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保障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稳定、有事做、有饭吃,最大限度地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青少年等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教育帮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四是统筹管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做好澄清事实、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注重利用网络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群众关切,引导各界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6 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在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结合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多元、方便、快捷的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各类资源向社区下沉,丰富社区建设内涵,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注重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专业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促进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辖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组织开展各具特色、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培育社区服务品牌。加强社区活动室、社区休闲广场等公益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科普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注重选拔经得起实践检验、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为人公道正派、群众公认的干部进入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注重吸收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离退休老干部到社区从事管理、服务以及公益事业,或经过民主选举其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增强社区对居民的亲和力、吸引力。积极探索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有效形式,让更多的专业人员进入社区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专业化水平。 (责编:陶学军)
其他文献
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承包机制艾雨霖,王宝最近,河北省唐山市委农工部根据当前农村在土地承包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到该市郊区、平原、山区等不同县区,进行调
搞好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金元康,王伟民,范增泉(题图摄影:杨一秋)江苏省常熟市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市土地规模经营,起步于联产承包之初,经历了试点以后的稳步发展
通过对安徽省的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成本与效益的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总结出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对作业总成本的影响,得出作业收益与总成本和年作业量间
该文从安徽太和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了阻碍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
通过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脉络的梳理,探索其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需求,需进一步提升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认识
摘 要:目前对耕地系统功能的评价研究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土壤功能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尝试运用系统理论和数理方法列举了反映耕地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得分法对2004-2012年湖南省邵东县耕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评价应用。  关键词:耕地功能;耕地系统;系统功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
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关系,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代循环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该文对江苏现代循环农业从经济效益、生产方式、生态形式3方面应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与消费国。该文通过种植棉花面积及产量时空变化,棉花进口依赖性和棉花进口来源国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
在新形势下,剖析阜阳市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将对安徽省其他地市起到示范性的带动作用。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介绍了阜阳市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剖析了制约二
摘要:解决城市土地空置和低效利用根本途径是内部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该文从福建省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福建省九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利用ARCGIS实现集约水平的空间差异展布。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靠近沿海的南部城市厦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福州市次之,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土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