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倡导以“实际主题为载体”的化学教学,明确课堂知识、技能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强调从“知识、技能”到“生活、生产”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本文从生活情境的课堂导入,自然场景的课堂探究,以及实际工业生产中的课堂实验引发的课堂生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化学课堂。
【关键词】生活情境激活化学课堂探究生成
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心灵相约,如何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老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堂探究,以及课堂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几个方面做出了阐述。
一、以新奇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每一本小说的开篇就要向读者施展魔力,邀你入局,参与游戏。而每一个课堂开始就应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情绪激发求知欲。因此课堂导入就特别的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导入,使课堂充满艺术性与有趣性。
【案例1】:苏教版必修1《硝酸》这一节以典雅庄重的铜版画引入,诗韵铜画其中一种制作方法是腐蚀法:以铜板,防腐蜡,在腐蚀液(硝酸溶液)中腐蚀。再通过其他工序形成粗细、深浅、疏密不同的多层次、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一块铜板,利用化学知识就能形成赏心悦目的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学生的脑子里会有许多的问题:1、铜能与硝酸反应,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会有什么现象?2、产物会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副产物?3、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老师通过营造“心求通而未得”的课堂引入,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意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在思维的调动以及求知欲的提高中,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案例2】:新课《浓硫酸》的性质,老师可以将微观世界人物化,通过书信的方式展现浓硫酸的特性:“亲爱的水: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我承认有时很暴躁,但这是我 6价中心硫原子决定的,我无法改变我的脾气,就像我无法表达我对你的爱一样。”浓硫酸的性质通过人物化的书信来表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以自然场景设计探究,增强化学探究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探究教学是化学课堂的根本,探究教学是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主题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给学生提供质疑、讨论、论证的机会,通过自主和小组合作解难释疑的活动,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内容的教学形式,探究教学可以通过知识总结与实验论证加以完成。以常见的生活情境作为素材设计探究,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专注于课堂。
【案例3】:必修1《硫及其化合物》的备课中,老师以 “火山喷发视频和喷发后当地工人取硫磺矿的视频和图片”作为探究主题, 通过视频和图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的物质给出了探究的条件和探究目的。
老师在此设计了两个探究:
1.理论探究自然界中硫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学生通过视频及图片中出现的含硫物质及可能生成的物质:SO3、H2SO4、CaSO4、 H2SO3、CaSO3、Na2SO4、Na2SO3……,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根据常见化合价进行归纳:-2价,0价, 4、 6价建立了二维关系图:
使各物质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从二维关系图得出规律: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转化。
相同价态含硫物质间——非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规律转化。师生利用二维关系图的规律用化学用语来表达各物质间的关系,并以类比到其他(氮、氯、铁等)元素的学习中。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通過学生已有知识并借助查阅资料等间接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来解决问题。采硫矿场毒气主要成分为SO2、H2S、硫磺粉尘,要求学生以化学家的眼光看哪些物质可以作为防毒面具的化学成分(以除去SO2设计实验)?所提供的实验药品:Na2S溶液、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Na2SO3溶液、Na2SO4溶液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具有还原性,可以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除去如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氧化性,可以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除去如Na2S溶液。
从复分解的角度分析: 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碱性物质来吸收如NaOH溶液、Na2SO3溶液。
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实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学、学有所乐、 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工业生产情境,合理做好静态预设,把握好动态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的基础。“生成”是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的预设之外的有助于教学的问题与想法加以解释,并及时调整预设展开教学。教学忌讳照本宣科,只有课本理论,没有生活生产,忌讳重“预设”轻“生成” 重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轻个性化的发展,轻课堂生成。教师应该根据课本与课程标准预设,在教学预设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进行合理组合。使课堂有新意也有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学习化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学生探究更加主动,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案例4】:为防止采硫矿的工人中毒,研究人员要设计出防毒口罩,其中H2S的吸收?
实验中用Na2S替代。
【教学预设】: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負二价的硫处于最低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选择具有高价的物质,Na2SO3溶液、Na2SO4溶液,静态预设可能产生的现象:出现了淡黄色的固体。
但实际上都未有现象出现,当他们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在Na2SO3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出现,而在Na2SO4溶液仍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会有疑问?
【动态生成】:SO32-在酸性环境中能与S2-反应生成淡黄色的硫沉淀,即酸性环境中SO32-和S2-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环境可以大量共存。而SO42-和S2-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都能大量共存。环境对物质的氧化还原性有影响。
【案例5】从海带中提取碘(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2第1单元《溴、碘的提取和性质》新授课)在滤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预设现象】:溶液出现棕黄色
【动态生成】:多加那么一滴溶液又出现了无色,这是量对反应产生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的问题生成,为什么会出现无色,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哪些反应与量的多少有关系?教师可以在突发实验处挖掘,把细节做大,创造生成,让课堂活化,让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同构共建,融为一体。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生命线,教室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激活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独立的、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当冲破思维定势,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去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4] 托马斯·福斯特,福斯特,梁笑.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南海出版公司,2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关键词】生活情境激活化学课堂探究生成
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心灵相约,如何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老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堂探究,以及课堂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几个方面做出了阐述。
一、以新奇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每一本小说的开篇就要向读者施展魔力,邀你入局,参与游戏。而每一个课堂开始就应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情绪激发求知欲。因此课堂导入就特别的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导入,使课堂充满艺术性与有趣性。
【案例1】:苏教版必修1《硝酸》这一节以典雅庄重的铜版画引入,诗韵铜画其中一种制作方法是腐蚀法:以铜板,防腐蜡,在腐蚀液(硝酸溶液)中腐蚀。再通过其他工序形成粗细、深浅、疏密不同的多层次、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一块铜板,利用化学知识就能形成赏心悦目的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学生的脑子里会有许多的问题:1、铜能与硝酸反应,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会有什么现象?2、产物会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副产物?3、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老师通过营造“心求通而未得”的课堂引入,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意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在思维的调动以及求知欲的提高中,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案例2】:新课《浓硫酸》的性质,老师可以将微观世界人物化,通过书信的方式展现浓硫酸的特性:“亲爱的水: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我承认有时很暴躁,但这是我 6价中心硫原子决定的,我无法改变我的脾气,就像我无法表达我对你的爱一样。”浓硫酸的性质通过人物化的书信来表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以自然场景设计探究,增强化学探究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探究教学是化学课堂的根本,探究教学是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主题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给学生提供质疑、讨论、论证的机会,通过自主和小组合作解难释疑的活动,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内容的教学形式,探究教学可以通过知识总结与实验论证加以完成。以常见的生活情境作为素材设计探究,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专注于课堂。
【案例3】:必修1《硫及其化合物》的备课中,老师以 “火山喷发视频和喷发后当地工人取硫磺矿的视频和图片”作为探究主题, 通过视频和图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的物质给出了探究的条件和探究目的。
老师在此设计了两个探究:
1.理论探究自然界中硫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学生通过视频及图片中出现的含硫物质及可能生成的物质:SO3、H2SO4、CaSO4、 H2SO3、CaSO3、Na2SO4、Na2SO3……,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根据常见化合价进行归纳:-2价,0价, 4、 6价建立了二维关系图:
使各物质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从二维关系图得出规律: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转化。
相同价态含硫物质间——非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规律转化。师生利用二维关系图的规律用化学用语来表达各物质间的关系,并以类比到其他(氮、氯、铁等)元素的学习中。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通過学生已有知识并借助查阅资料等间接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来解决问题。采硫矿场毒气主要成分为SO2、H2S、硫磺粉尘,要求学生以化学家的眼光看哪些物质可以作为防毒面具的化学成分(以除去SO2设计实验)?所提供的实验药品:Na2S溶液、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Na2SO3溶液、Na2SO4溶液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具有还原性,可以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除去如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氧化性,可以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除去如Na2S溶液。
从复分解的角度分析: 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碱性物质来吸收如NaOH溶液、Na2SO3溶液。
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实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学、学有所乐、 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工业生产情境,合理做好静态预设,把握好动态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的基础。“生成”是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的预设之外的有助于教学的问题与想法加以解释,并及时调整预设展开教学。教学忌讳照本宣科,只有课本理论,没有生活生产,忌讳重“预设”轻“生成” 重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轻个性化的发展,轻课堂生成。教师应该根据课本与课程标准预设,在教学预设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进行合理组合。使课堂有新意也有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学习化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学生探究更加主动,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案例4】:为防止采硫矿的工人中毒,研究人员要设计出防毒口罩,其中H2S的吸收?
实验中用Na2S替代。
【教学预设】: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負二价的硫处于最低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选择具有高价的物质,Na2SO3溶液、Na2SO4溶液,静态预设可能产生的现象:出现了淡黄色的固体。
但实际上都未有现象出现,当他们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在Na2SO3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出现,而在Na2SO4溶液仍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会有疑问?
【动态生成】:SO32-在酸性环境中能与S2-反应生成淡黄色的硫沉淀,即酸性环境中SO32-和S2-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环境可以大量共存。而SO42-和S2-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都能大量共存。环境对物质的氧化还原性有影响。
【案例5】从海带中提取碘(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2第1单元《溴、碘的提取和性质》新授课)在滤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预设现象】:溶液出现棕黄色
【动态生成】:多加那么一滴溶液又出现了无色,这是量对反应产生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的问题生成,为什么会出现无色,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哪些反应与量的多少有关系?教师可以在突发实验处挖掘,把细节做大,创造生成,让课堂活化,让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同构共建,融为一体。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生命线,教室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激活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独立的、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当冲破思维定势,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去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4] 托马斯·福斯特,福斯特,梁笑.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南海出版公司,2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