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中,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教育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小学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引进更多新型教师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文章主要研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优化措施
1 引言
在城乡一体化改革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斷缩小,农村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注重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深入分析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实行相应的解决对策。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道德行为习惯是自动化道德行为过程,主要是学生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成品德的主要形式,是品德发展中的质变指标。小学生品德是在学生道德认识的反复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中形成的,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完整的品德结构发展的关键[1]。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使得小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三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因此,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3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
在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多,如晚上看电视、玩手机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不尊重教师、打架、给同学和教师起外号、上课睡觉、随手扔垃圾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2]。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和家长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因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4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优化措施
4.1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
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尤其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反复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在长期的发展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需要明确小学教学的要求,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学作为重点教学任务,确保学生行为的规范性,使其转变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训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显露出来,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认知意识后,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口诀法引导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写字过程中背诵“胸开,臂张,足踏稳。身直、头正、肩放平。笔尖朝向左前方,三指拿笔余一寸”的口诀,要求学生在写字时默读口诀,在持续训练后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训练,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听讲,不能打断别人,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需要明确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辨别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共识,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条例,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第二,在周一升旗仪式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规范的礼仪动作,并向学生传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将各项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且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善自我。
4.3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为了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变成道德行为,教师需要实行具体的行动指令,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不能单纯地传输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实行趣味性的教学措施[3]。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国旗讲话和少先队广播站,表扬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如文明礼貌、拾金不昧、热爱劳动的学生。
4.4将行为习惯培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小学教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将行为习惯培养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例如,在小学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教学,实现品德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重品德课程中的道德知识,使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祖国大好河山和教师指导下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收集更多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实行创新型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品德课程教学的关键,实现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预期目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关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景天鹏.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80-181.
[2]曲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1.
[3]张辑娜.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道德发展有效途径探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4):61-63.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优化措施
1 引言
在城乡一体化改革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斷缩小,农村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注重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深入分析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实行相应的解决对策。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道德行为习惯是自动化道德行为过程,主要是学生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成品德的主要形式,是品德发展中的质变指标。小学生品德是在学生道德认识的反复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中形成的,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完整的品德结构发展的关键[1]。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使得小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三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因此,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3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
在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多,如晚上看电视、玩手机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不尊重教师、打架、给同学和教师起外号、上课睡觉、随手扔垃圾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2]。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和家长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因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4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优化措施
4.1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
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尤其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反复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在长期的发展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需要明确小学教学的要求,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学作为重点教学任务,确保学生行为的规范性,使其转变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训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显露出来,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认知意识后,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口诀法引导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写字过程中背诵“胸开,臂张,足踏稳。身直、头正、肩放平。笔尖朝向左前方,三指拿笔余一寸”的口诀,要求学生在写字时默读口诀,在持续训练后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训练,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听讲,不能打断别人,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需要明确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辨别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共识,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条例,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第二,在周一升旗仪式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规范的礼仪动作,并向学生传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将各项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且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善自我。
4.3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为了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变成道德行为,教师需要实行具体的行动指令,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不能单纯地传输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实行趣味性的教学措施[3]。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国旗讲话和少先队广播站,表扬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如文明礼貌、拾金不昧、热爱劳动的学生。
4.4将行为习惯培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小学教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将行为习惯培养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例如,在小学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教学,实现品德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重品德课程中的道德知识,使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祖国大好河山和教师指导下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收集更多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实行创新型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品德课程教学的关键,实现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预期目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关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景天鹏.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矫正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80-181.
[2]曲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1.
[3]张辑娜.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道德发展有效途径探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