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就体育及体育课教学等问题对南昌市7所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2.5%的学生认为传统体育课教学应当改革,乐意接受“俱乐部制”这一体育课教学模式。
1.中学生对体育及体育课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但也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调查显示:南昌市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男生喜欢体育的占84.4%,喜欢体育课的占87.1%;女生喜欢体育的占65.9%,喜欢体育课的占61.5%。说明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那种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大为改观。调查发现:由于性别的差异,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期望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大部分中学生仍然认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应以锻炼价值高、游戏性强的内容为主。这一点在女生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女生占79.1%,而男生占56.6%。男女生之间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同时,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有较高的认同,58.4%的男生和63%的女生赞同开设理论课,说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一味追求成绩与达标,忽略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正处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时期,许多新的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组织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自觉主动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掌握各种体育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发现: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新课标、新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师中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2.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调查发现:有92.5%的男生和94.2%的女生认为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学生更乐意接受“俱乐部制”这一体育课教学新模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一种适合于中学生的体育课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参与体育课的教学并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结合各级各类中学现实的教学环境条件,学校可以开设多个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例如: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供学生选择,变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为综合的体育教育行为。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体育专项特长等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俱乐部”的学习能够养成运动参与的习惯,并在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体育系)
□责任编辑 方 玉
1.中学生对体育及体育课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但也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调查显示:南昌市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男生喜欢体育的占84.4%,喜欢体育课的占87.1%;女生喜欢体育的占65.9%,喜欢体育课的占61.5%。说明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那种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大为改观。调查发现:由于性别的差异,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期望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大部分中学生仍然认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应以锻炼价值高、游戏性强的内容为主。这一点在女生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女生占79.1%,而男生占56.6%。男女生之间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同时,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有较高的认同,58.4%的男生和63%的女生赞同开设理论课,说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一味追求成绩与达标,忽略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正处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时期,许多新的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组织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自觉主动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掌握各种体育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发现: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新课标、新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师中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2.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调查发现:有92.5%的男生和94.2%的女生认为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学生更乐意接受“俱乐部制”这一体育课教学新模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一种适合于中学生的体育课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参与体育课的教学并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结合各级各类中学现实的教学环境条件,学校可以开设多个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例如: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供学生选择,变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为综合的体育教育行为。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体育专项特长等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俱乐部”的学习能够养成运动参与的习惯,并在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体育系)
□责任编辑 方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