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客家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旅游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系文化,是在客家民系历史形成过程中以汉文化为主、与土著文化融合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景观及其传承发展是近150多年来人文史学家们所瞩目的研究课题。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客家文化面临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保护客家文化生态任重道远。2010年5月,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向外传播核心区之一的“世界客都”——梅州成为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980年代,海外客属华人、华侨纷纷返回闽粤赣边客家祖籍地寻根祭祖,拉开了客家(寻根)旅游的序幕。1990年代,在“客家热”的推动下,客家文化及其景观引 起外界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客家文化旅游开始兴起。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成为21世纪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开发热点。学术界对处于初始阶段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入探讨和综合研究,探讨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概念,1955年由美国人类文化学家J·斯图尔德首次提出。随着文化问题的凸显及生态关系的重视,在生态文明思潮下,1990年代文化生态成为显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存、传承、存在的各种状态,是文化与环境的耦合,包括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和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演化性(遗传与变异)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10]。文化共生、文化协调、文化再生是文化生态的基本法则[11]。生态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体现在文化生存、传承、存在的各种状态。文化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将会带来文化丧失、文化遗传变异和文化生态失衡。
保证文化公平与文化安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是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文化旅游开发中文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完整性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文化旅游研究开始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向对文化生态环境的关注。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开发理念,强调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保护,强调旅游开发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完整性的保护,以促进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传承及旅
游可持续发展。
2 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生态分析
2.1 客家文化生态特性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民系历史形成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赣闽粤边区山地环境感应下融合形成具有特质和风格的地域性文化,具有“山、汉、客、侨”的特征,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
2.1.1 迁移性。客家民系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客家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经迁徙形成并不断传承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移民文化气息。中原古汉民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多次辗转南迁,最终在闽粤赣边山区繁衍发展,并以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向外播衍。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与土著文化和山地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始于赣南、发展于汀州而成熟于梅州”,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内外团结互助精神和崇文尚武精神。
2.1.2 地域性。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山地、丘陵地带诞生、成长、繁衍,“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播基地,其客家方言、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文化、客家宗族和宗教文化无不体现出在山地环境感应下的文化生态。
2.1.3 多元性。客家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山地文化等相互交融发展而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客家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湘赣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多个地域性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随着客家地区华侨之乡的兴起,在华侨文化的参与及其作用下,客家文化更多地吸纳海外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多元化倾向。2.2 客家文化旅游特征客家文化旅游是凭借客家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开辟寓文化乡愁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文化继承与文化体验目的的旅游活动。
2.2.1 吸引渊薮。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构成了独具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景观,包括文物古迹、民居建筑、饮食文化等文化景观,民俗风情、节庆祭典、宗教礼仪等民俗景观,客家山歌、民间曲艺等文化艺术,以及山水生态等客家文化环境。通过旅游开发将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加工成具有文化表现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客家人到客家祖籍地追寻记忆、延续文化继承、了却文化乡愁,或是吸引外地非客家人到客家
地区观摩学习、增进阅历、体验异质文化。客家文化旅游也因此表现出显著的习得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地方性,即通过旅游学习增进人生阅历、通过旅游参与获得文化体验、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通过彰显文化差异强化旅游吸引。
2.2.2 发展历程。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热”的推动下,客家文化旅游经历了从1980 年代客家(寻根)旅游发轫到1990年代客家文化旅游兴起、21世纪客家文化旅游热形成的发展过程。1980年代,海外客属华人、华侨回乡寻根祭祖和探亲访友带动了早期的客家旅游。1990年代,在“客家热”的推动下,独具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非客家人前往闽粤赣边客家祖籍地观摩学习、增进阅历,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的兴起。至21世纪,客家民居文化、衣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得到重视,“客家美食节”、“客家山歌节”、“客家风情游”、“客家民俗游”成为客家文化旅游新亮点,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开始形成。 2.3 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文化生态问题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一方面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环境保护的矛盾,给客家文化生态带来了影响和冲击,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文化生态问题。
2.3.1 重资源轻环境,文化环境退化。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对资源的认识不够,存在注重物质文化资源忽视非物质文化资源、注重文化资源开发忽视文化环境保护的认识误区,出现物质文化资源破坏、非物质文化资源淡化消失、文化环境退化的现象。一些客家名人故居、名寺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及客家民居等物质文化资源,或因年久失修失管导致自然损坏而失去旅游开发价值,或因低水平修复和不合理开发导致隐性破坏和人为损坏,出现不可逆
转的文化环境的破坏与退化。对于客家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由于对客家文化的主题和内涵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物随岁移和交流同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逐渐异化、淡化与消失。
2.3.2 浅层次低水平开发,文化缺失与文化失真。开发理念上,为迎合“客家热”的市场需求,将各类旅游项目冠名以“客家文化旅游”,出现客家文化旅游概念泛化现象,忽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题,模糊与淡化了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开发方式上,以静态展示居多、“认识型”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客家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展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文化主题缺失[21]。开发模式上,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对客家文化生态认识不足,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化和公式化,旅游开发缺乏创新,低水平重复开发、甚至粗制滥造,文化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去文化现象,导致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同化、客家文化表达失真和客家文化原生风貌丧失,使游客对客家文化产生误读和误解。
2.3.3 文化资源商品化过度,造成过度性与破坏性开发,文化生态失衡与破坏。受文化资源“商品化”影响,迎合市场需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文化旅游开发方式不合理、不恰当,出现过度性与破坏性开发,文化旅游开发的庸俗化、同质化、商品化“三化”现象显现,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遭受破坏,导致客家文化生态失衡与破坏。在主题公园热和微缩景观热的影响下,崇尚“孤岛式”开发,抱守“假景观、真文化”理论追求伪文化,忽视客家文化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文化传承发展要求,将客家文化抛离原生的文化环境,对客家文化进行渲染、移植和模仿,追求客家文化旅游表达的剧场化、仪式化,热衷于文化场景模仿和文化景观滥造,盲目移植客家文化、仿建客家文化景观。旅游表达的过度剧场化和仪式化最终造成人造文化“掠夺”原生文化,破坏原生文化生态。
3 文化生态视角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
客家文化生态特性要求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过程,顺应客家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对环境适应性和历史延续性的要求,通过客家文化完整性和本真性的表达与展示,凸显客家文化生态特性,促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3.1 树立科学的文化资源观,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概念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一个复合整体。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的基础和依托,通过旅游开发将文化旅游资源加工成具有文化表现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感受和文化体验。
3.1.1 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基本层面的文化景观、核心层面的文化风情、提高层面的文化艺术、扩展层面的文化环境四个层次。文化景观是观光旅游的基础资源,文化风情是文化体验的核心资源,文化艺术是文化继承与文化交流的专项旅游资源,文化环境则是文化旅游的外部环境与社会条件。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结构完整,包括丰富的文物古迹、民居建筑、饮食文化等文化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节庆祭典、宗教礼仪等文化风情,古朴的客家山歌、民间曲艺等文化艺术,良好的山水生态等客家文化环境。而初始阶段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只注重了物质文化资源,忽视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破坏了客家文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在注重物质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通过文化资源要素整合,把不同层次的文化旅游资源因子聚合加工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和整体效应。
3.1.2 树立环境即资源的意识。客家文化是在山地环境感应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体现出山地环境感应下的文化生态。客家文化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环境系统存在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山地环境既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环境,是客家文化生态的资源本底,又是客家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的文化环境。从文化的完整性看,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自然也就包括客家文化环境,客家文化环境也属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厚的客家文化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群落。从文化内涵看,客家山水生态与自然景物蕴含着丰富的客家人文历史文化。因此,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拓宽文化旅游资源视野,树立环境即资源的意识,把客家地区良好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纳入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范畴,注重客家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协调山水生态资源旅游开发与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凸显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主题。
3.2 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景区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主体,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环节,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直接决定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强弱。
3.3 重视文化生态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随着客家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客家文化面临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遗传与变异等问题,客家文化旅游面临着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要求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尊重客家文化生态,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3.3.1 尊重文化生态,挖掘客家文化主题与文化内涵。文化主题影响客家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文化内涵是决定客家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文化主题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尊重科客家文化生态,将客家文化由虚转实、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散转向融合、由分离转向集中,全面梳理和真实再现客家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客家文化主题,是文化旅游发展日益提高的要求。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加强产品深度开发、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是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
3.3.2 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文化旅游表达的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难点,一直制约着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散布文化集中化、隐性文化显性化、文化遗迹形象化、静态文化鲜活化等难题[26]。文化生态要求客家文化的旅游表达要尊重客家文化生态,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在丰富的文化景观中选择能够诠释客家文化内涵的主题,以恰当的形式和载体进行展示。文化旅游开发的展示方式,先后经历了“次生态型开发—文化移植型开发—原生态型开发”的探索[27],尝试了民族(民俗)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村(寨)等就地展示、异地模拟等开发模式,面对“孤岛式”开发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文化生态思潮的影响下,生态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客家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旅游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系文化,是在客家民系历史形成过程中以汉文化为主、与土著文化融合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景观及其传承发展是近150多年来人文史学家们所瞩目的研究课题。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客家文化面临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保护客家文化生态任重道远。2010年5月,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向外传播核心区之一的“世界客都”——梅州成为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980年代,海外客属华人、华侨纷纷返回闽粤赣边客家祖籍地寻根祭祖,拉开了客家(寻根)旅游的序幕。1990年代,在“客家热”的推动下,客家文化及其景观引 起外界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客家文化旅游开始兴起。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成为21世纪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开发热点。学术界对处于初始阶段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入探讨和综合研究,探讨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概念,1955年由美国人类文化学家J·斯图尔德首次提出。随着文化问题的凸显及生态关系的重视,在生态文明思潮下,1990年代文化生态成为显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存、传承、存在的各种状态,是文化与环境的耦合,包括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和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演化性(遗传与变异)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10]。文化共生、文化协调、文化再生是文化生态的基本法则[11]。生态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体现在文化生存、传承、存在的各种状态。文化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将会带来文化丧失、文化遗传变异和文化生态失衡。
保证文化公平与文化安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是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文化旅游开发中文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完整性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文化旅游研究开始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向对文化生态环境的关注。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开发理念,强调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保护,强调旅游开发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完整性的保护,以促进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传承及旅
游可持续发展。
2 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生态分析
2.1 客家文化生态特性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民系历史形成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赣闽粤边区山地环境感应下融合形成具有特质和风格的地域性文化,具有“山、汉、客、侨”的特征,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
2.1.1 迁移性。客家民系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客家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经迁徙形成并不断传承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移民文化气息。中原古汉民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多次辗转南迁,最终在闽粤赣边山区繁衍发展,并以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向外播衍。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与土著文化和山地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始于赣南、发展于汀州而成熟于梅州”,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内外团结互助精神和崇文尚武精神。
2.1.2 地域性。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山地、丘陵地带诞生、成长、繁衍,“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播基地,其客家方言、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文化、客家宗族和宗教文化无不体现出在山地环境感应下的文化生态。
2.1.3 多元性。客家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山地文化等相互交融发展而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客家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湘赣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多个地域性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随着客家地区华侨之乡的兴起,在华侨文化的参与及其作用下,客家文化更多地吸纳海外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多元化倾向。2.2 客家文化旅游特征客家文化旅游是凭借客家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开辟寓文化乡愁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文化继承与文化体验目的的旅游活动。
2.2.1 吸引渊薮。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构成了独具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景观,包括文物古迹、民居建筑、饮食文化等文化景观,民俗风情、节庆祭典、宗教礼仪等民俗景观,客家山歌、民间曲艺等文化艺术,以及山水生态等客家文化环境。通过旅游开发将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加工成具有文化表现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客家人到客家祖籍地追寻记忆、延续文化继承、了却文化乡愁,或是吸引外地非客家人到客家
地区观摩学习、增进阅历、体验异质文化。客家文化旅游也因此表现出显著的习得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地方性,即通过旅游学习增进人生阅历、通过旅游参与获得文化体验、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通过彰显文化差异强化旅游吸引。
2.2.2 发展历程。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热”的推动下,客家文化旅游经历了从1980 年代客家(寻根)旅游发轫到1990年代客家文化旅游兴起、21世纪客家文化旅游热形成的发展过程。1980年代,海外客属华人、华侨回乡寻根祭祖和探亲访友带动了早期的客家旅游。1990年代,在“客家热”的推动下,独具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非客家人前往闽粤赣边客家祖籍地观摩学习、增进阅历,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的兴起。至21世纪,客家民居文化、衣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得到重视,“客家美食节”、“客家山歌节”、“客家风情游”、“客家民俗游”成为客家文化旅游新亮点,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开始形成。 2.3 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文化生态问题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一方面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环境保护的矛盾,给客家文化生态带来了影响和冲击,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文化生态问题。
2.3.1 重资源轻环境,文化环境退化。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对资源的认识不够,存在注重物质文化资源忽视非物质文化资源、注重文化资源开发忽视文化环境保护的认识误区,出现物质文化资源破坏、非物质文化资源淡化消失、文化环境退化的现象。一些客家名人故居、名寺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及客家民居等物质文化资源,或因年久失修失管导致自然损坏而失去旅游开发价值,或因低水平修复和不合理开发导致隐性破坏和人为损坏,出现不可逆
转的文化环境的破坏与退化。对于客家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由于对客家文化的主题和内涵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物随岁移和交流同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逐渐异化、淡化与消失。
2.3.2 浅层次低水平开发,文化缺失与文化失真。开发理念上,为迎合“客家热”的市场需求,将各类旅游项目冠名以“客家文化旅游”,出现客家文化旅游概念泛化现象,忽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题,模糊与淡化了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开发方式上,以静态展示居多、“认识型”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客家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展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文化主题缺失[21]。开发模式上,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对客家文化生态认识不足,客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化和公式化,旅游开发缺乏创新,低水平重复开发、甚至粗制滥造,文化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去文化现象,导致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同化、客家文化表达失真和客家文化原生风貌丧失,使游客对客家文化产生误读和误解。
2.3.3 文化资源商品化过度,造成过度性与破坏性开发,文化生态失衡与破坏。受文化资源“商品化”影响,迎合市场需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文化旅游开发方式不合理、不恰当,出现过度性与破坏性开发,文化旅游开发的庸俗化、同质化、商品化“三化”现象显现,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遭受破坏,导致客家文化生态失衡与破坏。在主题公园热和微缩景观热的影响下,崇尚“孤岛式”开发,抱守“假景观、真文化”理论追求伪文化,忽视客家文化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文化传承发展要求,将客家文化抛离原生的文化环境,对客家文化进行渲染、移植和模仿,追求客家文化旅游表达的剧场化、仪式化,热衷于文化场景模仿和文化景观滥造,盲目移植客家文化、仿建客家文化景观。旅游表达的过度剧场化和仪式化最终造成人造文化“掠夺”原生文化,破坏原生文化生态。
3 文化生态视角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
客家文化生态特性要求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过程,顺应客家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对环境适应性和历史延续性的要求,通过客家文化完整性和本真性的表达与展示,凸显客家文化生态特性,促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3.1 树立科学的文化资源观,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概念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一个复合整体。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的基础和依托,通过旅游开发将文化旅游资源加工成具有文化表现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感受和文化体验。
3.1.1 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基本层面的文化景观、核心层面的文化风情、提高层面的文化艺术、扩展层面的文化环境四个层次。文化景观是观光旅游的基础资源,文化风情是文化体验的核心资源,文化艺术是文化继承与文化交流的专项旅游资源,文化环境则是文化旅游的外部环境与社会条件。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结构完整,包括丰富的文物古迹、民居建筑、饮食文化等文化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节庆祭典、宗教礼仪等文化风情,古朴的客家山歌、民间曲艺等文化艺术,良好的山水生态等客家文化环境。而初始阶段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只注重了物质文化资源,忽视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破坏了客家文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在注重物质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通过文化资源要素整合,把不同层次的文化旅游资源因子聚合加工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和整体效应。
3.1.2 树立环境即资源的意识。客家文化是在山地环境感应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体现出山地环境感应下的文化生态。客家文化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环境系统存在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山地环境既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环境,是客家文化生态的资源本底,又是客家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的文化环境。从文化的完整性看,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自然也就包括客家文化环境,客家文化环境也属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厚的客家文化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群落。从文化内涵看,客家山水生态与自然景物蕴含着丰富的客家人文历史文化。因此,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拓宽文化旅游资源视野,树立环境即资源的意识,把客家地区良好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纳入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范畴,注重客家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协调山水生态资源旅游开发与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凸显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主题。
3.2 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景区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主体,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环节,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直接决定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强弱。
3.3 重视文化生态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随着客家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客家文化面临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遗传与变异等问题,客家文化旅游面临着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要求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尊重客家文化生态,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3.3.1 尊重文化生态,挖掘客家文化主题与文化内涵。文化主题影响客家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文化内涵是决定客家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文化主题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尊重科客家文化生态,将客家文化由虚转实、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散转向融合、由分离转向集中,全面梳理和真实再现客家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客家文化主题,是文化旅游发展日益提高的要求。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加强产品深度开发、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是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
3.3.2 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文化旅游表达的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难点,一直制约着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临散布文化集中化、隐性文化显性化、文化遗迹形象化、静态文化鲜活化等难题[26]。文化生态要求客家文化的旅游表达要尊重客家文化生态,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在丰富的文化景观中选择能够诠释客家文化内涵的主题,以恰当的形式和载体进行展示。文化旅游开发的展示方式,先后经历了“次生态型开发—文化移植型开发—原生态型开发”的探索[27],尝试了民族(民俗)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村(寨)等就地展示、异地模拟等开发模式,面对“孤岛式”开发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文化生态思潮的影响下,生态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