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一直是老师、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有些学生视作文为大敌,甚至为“下地狱”,抓耳挠腮,很久才写上那么几句话,且语句干涩无味;教师呢,讲得很多,指导得很辛苦,但收效寥寥。信息论表明:必须建立信息的输出、输入、评价相联的整体信息网络,才能形成多向、可控、有序的开放式的思维训练模式。这种只重视教师信息的输出,忽视学生信息的输入,不利于师生间感情的和谐和共鸣,就难免出现文章开头描写的情况!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写作文妙笔生花呢?重要的是兴趣的激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意识地去亲近它,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及生活的积累比较少,故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的收获是很少的。冰冻非一日之寒,作文亦是如此,并非一日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上爱作文的林荫小道,让学生在作文的绿荫里妙笔生花、锦上添花。
一、 有心栽花
1、 善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材可写。这样,就要特意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丰富的积累是学生写作的活水,写作是阅读的蓄水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学生脑中无物,腹中无墨,又怎能写出文章来。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把他们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 ,让他们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的活水在他们的心底流淌。只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强调学生做有心人,把平时自己看到的,悟到的,精彩的内容记下来,或摘抄,或做成卡片,随手翻阅,写作时便可以信手拈来了。
倡导读书运动,让学生学会读书、乐于读书。要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就必须大量阅读经典著作。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课外时间阅读。阅读课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经常性的开展读书交流,指导教师参与交流。
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看《现代小学生报》《乡村语文报》《岭南少年报》《少先队员》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星期天不妨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2、 会挖掘。
语文教师要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
而且,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我在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尝试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的挖掘上。
(1)、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童话故事编写等写作话题,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3、 设情景。
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了亲身体验,切身体会,才有感而发。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所以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因此,良好的情境会让学生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取而代之的是,字里行间都跳跃着思维创新和个性。
教师如此这样让学生“有意栽花”,定能繁花盛开、酿出甜美的百花蜜。同时,会让学生对作文从恐惧害怕变成喜欢、达至爱。
二、妙笔生花
1.勤练笔。
我们要注重写好“两记”,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最好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信手拈来、言之有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日记也就成为一笔丰厚的资源财富。 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2.重“下水”。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下水”写作。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发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抒真情。
古人曾留下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自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前者表达了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诚挚之情;后者表达了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之情,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共同的情感体验被唤起,这样就发生了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就是要以情动人。学生有时写文章,写得有人物,有情节,文笔流畅,合乎文法,就是引不起人的激动——重要原因是没有强烈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令人索然无味。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真情,用我手写我心。
4.善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生活中,想象力就象是一个三棱镜,它能够创造出七彩人生,学生一旦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创造性。在写作中,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特别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告诉学生:一千个作者,同样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作文中,我们应诱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而求新。“班门弄斧”既可以批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又可以歌颂敢于向权威挑战开拓者;“这山望着那山高”含有贬义,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可我们也可以赋予它新意: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逆向思维可以给文章出人意料的清新与生气。
5.会合作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合作也不妨用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并在写作合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
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中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特别是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有些文题或故事,需要占有搜集较大量的材料,教师可组织小组完成。比如写环保、信息方面题材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互评作文,学生间可以互调对方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锦上添花。
1.兴致写
命题注意多样性。可以让他们给较长的课文写梗概、短文进行扩写。老师命题和自由命题相结合,将寓言改成故事,将诗歌变成记叙文,或是续写课文。老师命题和自由命题相结合,或只提供一个大致范围让他们自由想象。甚至有时只起个头,学生一人一句续成文章。或是布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和人都乐意讲和写,这时就可捕捉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如学生爱看动画片,可让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有一阶段,《宝莲灯》这部片子风靡全班,学生走路都在讲沉香,文具盒上贴的是沉香,于是我便利用机会叫学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给老师看看,并还可以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兴趣盎然。
2.写具体
文章贵在写得有血有肉,耐人寻味。平时指导学生注意修辞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了。文章的前因后果、过渡连接等要交代清楚,使人读来明白、越读越想读。
3.写精炼
苏联诗人马亚柯夫斯基说:“要像从百吨砂矿里提炼一克镭那样,去提炼精粹的语言。”可见要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准确、严密、更畅达、完善,那么就得在文章语言上力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而灵活巧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歇后语等就会更加凝练,使文章得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写珍惜时间的:“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在文章中的穿插运用真是活灵活现、语句意境一下就提升了。记得一位学生在写爸爸教育她时,当中运用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使爸爸对她的教育“到头来一事无成”得以精练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的巧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歇后语等,真使文章朋毕生辉。学生长期训练下去,“滴水穿石”、“铁杵成针”,写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好文章。
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要更多投入生活,让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只要做到:有心栽花、妙笔生花,还能做到“锦上添花”,那么学生的作文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一、 有心栽花
1、 善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材可写。这样,就要特意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丰富的积累是学生写作的活水,写作是阅读的蓄水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学生脑中无物,腹中无墨,又怎能写出文章来。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把他们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 ,让他们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的活水在他们的心底流淌。只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强调学生做有心人,把平时自己看到的,悟到的,精彩的内容记下来,或摘抄,或做成卡片,随手翻阅,写作时便可以信手拈来了。
倡导读书运动,让学生学会读书、乐于读书。要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就必须大量阅读经典著作。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课外时间阅读。阅读课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经常性的开展读书交流,指导教师参与交流。
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看《现代小学生报》《乡村语文报》《岭南少年报》《少先队员》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星期天不妨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2、 会挖掘。
语文教师要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
而且,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我在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尝试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的挖掘上。
(1)、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童话故事编写等写作话题,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3、 设情景。
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了亲身体验,切身体会,才有感而发。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所以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因此,良好的情境会让学生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取而代之的是,字里行间都跳跃着思维创新和个性。
教师如此这样让学生“有意栽花”,定能繁花盛开、酿出甜美的百花蜜。同时,会让学生对作文从恐惧害怕变成喜欢、达至爱。
二、妙笔生花
1.勤练笔。
我们要注重写好“两记”,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最好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信手拈来、言之有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日记也就成为一笔丰厚的资源财富。 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2.重“下水”。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下水”写作。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发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抒真情。
古人曾留下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自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前者表达了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诚挚之情;后者表达了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之情,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共同的情感体验被唤起,这样就发生了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就是要以情动人。学生有时写文章,写得有人物,有情节,文笔流畅,合乎文法,就是引不起人的激动——重要原因是没有强烈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令人索然无味。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真情,用我手写我心。
4.善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生活中,想象力就象是一个三棱镜,它能够创造出七彩人生,学生一旦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创造性。在写作中,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特别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告诉学生:一千个作者,同样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作文中,我们应诱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而求新。“班门弄斧”既可以批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又可以歌颂敢于向权威挑战开拓者;“这山望着那山高”含有贬义,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可我们也可以赋予它新意: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逆向思维可以给文章出人意料的清新与生气。
5.会合作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合作也不妨用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并在写作合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
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中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特别是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有些文题或故事,需要占有搜集较大量的材料,教师可组织小组完成。比如写环保、信息方面题材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互评作文,学生间可以互调对方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锦上添花。
1.兴致写
命题注意多样性。可以让他们给较长的课文写梗概、短文进行扩写。老师命题和自由命题相结合,将寓言改成故事,将诗歌变成记叙文,或是续写课文。老师命题和自由命题相结合,或只提供一个大致范围让他们自由想象。甚至有时只起个头,学生一人一句续成文章。或是布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和人都乐意讲和写,这时就可捕捉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如学生爱看动画片,可让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有一阶段,《宝莲灯》这部片子风靡全班,学生走路都在讲沉香,文具盒上贴的是沉香,于是我便利用机会叫学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给老师看看,并还可以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兴趣盎然。
2.写具体
文章贵在写得有血有肉,耐人寻味。平时指导学生注意修辞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了。文章的前因后果、过渡连接等要交代清楚,使人读来明白、越读越想读。
3.写精炼
苏联诗人马亚柯夫斯基说:“要像从百吨砂矿里提炼一克镭那样,去提炼精粹的语言。”可见要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准确、严密、更畅达、完善,那么就得在文章语言上力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而灵活巧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歇后语等就会更加凝练,使文章得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写珍惜时间的:“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在文章中的穿插运用真是活灵活现、语句意境一下就提升了。记得一位学生在写爸爸教育她时,当中运用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使爸爸对她的教育“到头来一事无成”得以精练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的巧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歇后语等,真使文章朋毕生辉。学生长期训练下去,“滴水穿石”、“铁杵成针”,写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好文章。
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要更多投入生活,让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只要做到:有心栽花、妙笔生花,还能做到“锦上添花”,那么学生的作文问题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