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英国富商之子鲁滨孙·克鲁索在出海时遭遇海难,只身漂流到荒无一人的孤岛,凭借坚韧的意志,在岛上生活28年,最后获救、回归人类社会的故事。笛福以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的真实经历为原型,根据自己多年的海上经历,塑造了酷爱冒险、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
犹记得小时候读鲁滨孙,被他在荒岛上生活28年的经历深深震撼到,读的过程中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流落孤岛,心情随之起伏,会因为他经历绝境而揪心,遇到险境而紧张,遇到生番吃人感到愤怒,终于遇到星期五的时候欣喜和感恩。读过故事后,一连几天都不能从那个境地里脱身,无论做什么都会想起孤岛上的鲁滨孙。
虽然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与现代文明社会相去甚远,可对我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时代隔阂,因为哪怕是在如今这个发达的社会,只身流落孤岛,我们的处境也不会有所变化。在孤岛上,无论是百年前,还是百年后的今天,金钱财富,甚至是现代的科技手段,都成为了华而不实的鸡肋,没有任何作用。
于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将回归最原始的生活状态。相信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候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我是鲁滨孙,我能在孤岛上生活28年吗?小时候读鲁滨孙,我是认真阅读所有细节、并且记笔记的,当时有个天真且严肃的想法:我要好好记住这些技能,万一有一天我流落孤岛,还要靠这些技能活下去。
读这本书时,经常以为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鲁滨孙的描述坦白、朴素而真诚,他被冲上荒岛之后,再次回到那条大船上,搬回了粮食、面包、干酪和羊肉,当然还有甜酒、鸟枪、旧刀和火药。还记得他刚刚登上荒岛时,捕猎放了第一枪,那个描述实在是引人入胜:“我相信,自上帝创造这世界以来,第一次有人在这个岛上开枪。枪声一响,整个森林里飞出无数的飞鸟,各种鸟鸣聒噪而起,呼号交错,乱成一片,但这些鸟我却一个也叫不出名字来。”
我们跟着鲁滨孙一起,一下子来到那个时刻的孤岛深林,饥渴交加的鲁滨孙身陷绝境,却依旧有生存下去的信念,他在这未知的领域放出了第一枪,数不清的鸟从林子里腾空而起,黑压压地遮住天空,飞向海的远方。每次读到这个场景,都感到一种凄美、一种孤绝。这就是鲁滨孙28年孤岛生活的开端。
往往在这种境地里,抛开蒙蔽双眼的诱惑和浮华,才会认识到一些有关人生内核的东西。鲁滨孙从船上找到了许多金币,他看着它们,忍不住大喊:“你们这些废物!”我们在世间永远追逐着金钱和名利,却很少有机会意识到,钱这种人类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在真正的生存绝境面前一文不值。
对于生存,最重要的还是吃什么、住什么,对于鲁滨孙来说,住在安全的地方,躲开野兽,保护好火药,猎捕到山羊,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他还需要活下去的信仰,他列出了祸害与福利表,让自己知足安乐。经历了最开始的疯癫与怀疑,特别是经过了一场几乎要他命的重病之后,鲁滨孙终于冷静下来,找到了生存下去的信仰——“一个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会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从患难中拯救出来,而是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一个人在荒芜的孤岛上,是否真的可以存活二十多年?机智顽强如鲁滨孙,他真的从一无所有变成了这座岛的“岛主”,也从侧面展现了一种来自十八世纪的殖民主义的精神。最初他只有从船上运下来的极易损耗的生活用品,但渐渐地,他猎捕山羊,圈养动物,带来的两只猫生了更多的小猫,养了会和他说话的鹦鹉。最重要的是粮食,从登上荒岛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有一个执念,要吃面包!这是他对吃的一种渴求,同时也是对文明生活的盼望,是他能够克服艰难环境、绝地求生的信念。虽然历时很久,中间也经过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但是孤独的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试错的机会,鲁滨孙最后种起了一片麦田,圈养了一群山羊,可以做面包,制作羊油、干酪和蜡烛,还可以用动物皮毛做衣服和雨伞。
当终于实现了温饱,鲁滨孙必须要解决下一个更加重大的问题:如何在独自生活中保持精神不崩溃。试想,远离人类群居生活达二十多年,没有办法实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思想处于闭塞和停摆的状态,其实是最危险的一件事,他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活下去的动力。就在这时,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因为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世事无常,变成了了解生命意义的哲學家。
他在孤岛上情绪也曾波动起伏,之后才逐渐明白,“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他面临野人入侵的危险时,逐渐发现,“对危险的恐惧比看到危险本身更可怕千百倍,而焦虑不安给人的思想负担又大大超过我们所真正担忧的坏事”。当他最终遇到了野人星期五,并教会他英语和文明社会的习惯和文化时,他发现,“在向他说明这些道理时,我自己在不少问题上也获得了很多知识。这些问题有的我过去自己也不了解,有的思考得不多,现在因为要教星期五,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也许,鲁滨孙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多年,除了他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懂得怎么种粮食和打猎、怎么做木匠活外,还在于他有强大的内心和信仰。他可以在落入绝境之后,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并且融入这个环境之中。当处于极端的没有人烟的“绝境社会”中,人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同自己相处。
鲁滨孙通过强烈的求生欲,学会了与自己和平相处。他从来没有丧失求救和生存下去的勇气,哪怕他不知道得救的那一天是否到来,他制作独木舟,他拯救星期五和其他白人,始终怀揣着一颗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心。
就这样,他在这座孤岛上,拥有了自己的城堡和住宅,还在乡间拥有一座别墅,一共居住了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距离作者写下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如今读来,它依旧是如此引人入胜,这也许因为鲁滨孙身上的精神跨越了时代,他那坚忍不拔的生存勇气,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一种迷人而宝贵的财富吧!
犹记得小时候读鲁滨孙,被他在荒岛上生活28年的经历深深震撼到,读的过程中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流落孤岛,心情随之起伏,会因为他经历绝境而揪心,遇到险境而紧张,遇到生番吃人感到愤怒,终于遇到星期五的时候欣喜和感恩。读过故事后,一连几天都不能从那个境地里脱身,无论做什么都会想起孤岛上的鲁滨孙。
虽然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与现代文明社会相去甚远,可对我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时代隔阂,因为哪怕是在如今这个发达的社会,只身流落孤岛,我们的处境也不会有所变化。在孤岛上,无论是百年前,还是百年后的今天,金钱财富,甚至是现代的科技手段,都成为了华而不实的鸡肋,没有任何作用。
于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将回归最原始的生活状态。相信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候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我是鲁滨孙,我能在孤岛上生活28年吗?小时候读鲁滨孙,我是认真阅读所有细节、并且记笔记的,当时有个天真且严肃的想法:我要好好记住这些技能,万一有一天我流落孤岛,还要靠这些技能活下去。
读这本书时,经常以为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鲁滨孙的描述坦白、朴素而真诚,他被冲上荒岛之后,再次回到那条大船上,搬回了粮食、面包、干酪和羊肉,当然还有甜酒、鸟枪、旧刀和火药。还记得他刚刚登上荒岛时,捕猎放了第一枪,那个描述实在是引人入胜:“我相信,自上帝创造这世界以来,第一次有人在这个岛上开枪。枪声一响,整个森林里飞出无数的飞鸟,各种鸟鸣聒噪而起,呼号交错,乱成一片,但这些鸟我却一个也叫不出名字来。”
我们跟着鲁滨孙一起,一下子来到那个时刻的孤岛深林,饥渴交加的鲁滨孙身陷绝境,却依旧有生存下去的信念,他在这未知的领域放出了第一枪,数不清的鸟从林子里腾空而起,黑压压地遮住天空,飞向海的远方。每次读到这个场景,都感到一种凄美、一种孤绝。这就是鲁滨孙28年孤岛生活的开端。
往往在这种境地里,抛开蒙蔽双眼的诱惑和浮华,才会认识到一些有关人生内核的东西。鲁滨孙从船上找到了许多金币,他看着它们,忍不住大喊:“你们这些废物!”我们在世间永远追逐着金钱和名利,却很少有机会意识到,钱这种人类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在真正的生存绝境面前一文不值。
对于生存,最重要的还是吃什么、住什么,对于鲁滨孙来说,住在安全的地方,躲开野兽,保护好火药,猎捕到山羊,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他还需要活下去的信仰,他列出了祸害与福利表,让自己知足安乐。经历了最开始的疯癫与怀疑,特别是经过了一场几乎要他命的重病之后,鲁滨孙终于冷静下来,找到了生存下去的信仰——“一个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会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从患难中拯救出来,而是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一个人在荒芜的孤岛上,是否真的可以存活二十多年?机智顽强如鲁滨孙,他真的从一无所有变成了这座岛的“岛主”,也从侧面展现了一种来自十八世纪的殖民主义的精神。最初他只有从船上运下来的极易损耗的生活用品,但渐渐地,他猎捕山羊,圈养动物,带来的两只猫生了更多的小猫,养了会和他说话的鹦鹉。最重要的是粮食,从登上荒岛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有一个执念,要吃面包!这是他对吃的一种渴求,同时也是对文明生活的盼望,是他能够克服艰难环境、绝地求生的信念。虽然历时很久,中间也经过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但是孤独的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试错的机会,鲁滨孙最后种起了一片麦田,圈养了一群山羊,可以做面包,制作羊油、干酪和蜡烛,还可以用动物皮毛做衣服和雨伞。
当终于实现了温饱,鲁滨孙必须要解决下一个更加重大的问题:如何在独自生活中保持精神不崩溃。试想,远离人类群居生活达二十多年,没有办法实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思想处于闭塞和停摆的状态,其实是最危险的一件事,他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活下去的动力。就在这时,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因为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世事无常,变成了了解生命意义的哲學家。
他在孤岛上情绪也曾波动起伏,之后才逐渐明白,“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他面临野人入侵的危险时,逐渐发现,“对危险的恐惧比看到危险本身更可怕千百倍,而焦虑不安给人的思想负担又大大超过我们所真正担忧的坏事”。当他最终遇到了野人星期五,并教会他英语和文明社会的习惯和文化时,他发现,“在向他说明这些道理时,我自己在不少问题上也获得了很多知识。这些问题有的我过去自己也不了解,有的思考得不多,现在因为要教星期五,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也许,鲁滨孙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多年,除了他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懂得怎么种粮食和打猎、怎么做木匠活外,还在于他有强大的内心和信仰。他可以在落入绝境之后,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并且融入这个环境之中。当处于极端的没有人烟的“绝境社会”中,人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同自己相处。
鲁滨孙通过强烈的求生欲,学会了与自己和平相处。他从来没有丧失求救和生存下去的勇气,哪怕他不知道得救的那一天是否到来,他制作独木舟,他拯救星期五和其他白人,始终怀揣着一颗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心。
就这样,他在这座孤岛上,拥有了自己的城堡和住宅,还在乡间拥有一座别墅,一共居住了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距离作者写下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如今读来,它依旧是如此引人入胜,这也许因为鲁滨孙身上的精神跨越了时代,他那坚忍不拔的生存勇气,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一种迷人而宝贵的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