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趣味(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更主张学习之趣味。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我觉得天下万事萬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毂(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运动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样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点注脚。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wèi)”: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便,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掉弄(摆弄;舞弄)虚机;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
  第二,不息:“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上瘾”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得跑时,腿便发痒。建议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到吃甘蕉,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入去。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磨擦越出。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顽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磨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打彩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磨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作者梁启超,选自《饮冰室合集》)
  技法提炼
  1.巧述观点。开篇即提出文章论点,“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更主张学习之趣味。”开门见山,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有趣味主义的人的人生境界。这样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接下来,作者分析什么叫作“趣味”,并举出反例,让读者明白,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大众认知领域上的趣味,并不是作者所说的趣味,经过作者的分析,我们对趣味的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入一些。基于此,作者进入正题,分析学习之趣味,并分析培养学习之趣味应做的四点:①无所为;②不息;③深入研究;④找朋友。
  2.思路流畅。文章运用总分的方式,先提出论点,然后再分析论点,分析论点时,从不同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条理性极强,让读者便于理解和接受。流畅的思路体现了作者清晰的头脑,准确的表达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3.文近旨远。作者作为一代文化名人,语言并不莫测高深,反而显得通俗易懂。在不经意间,把大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如“趣味比方电,越磨擦越出。”运用比喻论证,把趣味这种抽象概念形象化、生动化,便于读者理解。再如“‘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可以增强文章语言的波澜起伏,让人读之饶有兴味。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感受到梁启超先生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其他文献
每一朵花的盛开,都是非常不易的,只有我们停下脚步,去看,去听,去想,才能明白花背后人的低声絮语,还有那一份沉默而深厚的情感。  彼 岸  我的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那时小小的我对生与死并无太大的概念,只隐隐地记起棺木中的奶奶面容安详,睡着了一般。在那群面色悲怆的大人里,气氛沉闷的院子中,我站在灵台前,看着一缕缕烟缓缓升起。一朵彼岸花插在白瓷瓶里,暗红的花瓣儿略卷,浑身散发着诡异的气息,如同用
期刊
[文题预测]   命题方向:战争与和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王朝更替频繁的国家,每当王朝更替,必然会发生长达数年或数十年的战争,但在此期间发生的战争大多是汉民族内部战争。中国历史上几次危及民族存亡的战乱时代,基本皆为外民族侵略,包括晋末的“五胡乱华”,致北宋南迁的“靖康之耻”,以及我们所熟知的两次鸦片战争。  有人说,战争让人失去了安定的生活,也有人说,战争是为了更幸福的
期刊
[技法写意]  作文中,点面结合,能够更集中、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更便于塑造立体人物形象,避免人物形象扁平化。运用多件事、从多个角度印证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揭示的生活理性,表现的角度越多,说服力越强。  点面结合一般分为:整体为面,局部为点;一般为面,个别为点;概括为面,具体为点;次为面,主为点。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
期刊
导语  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挂在眼前,怎样用文字把美丽的风景描写出来呢?我们需要先按一定的顺序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再按观察的顺序写下来。写景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等。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早中晚一天的顺序,植物生长的先后顺序等。空间顺序,比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定点观景,移步换景等。逻辑顺序,比如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总到分等。总之,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表
期刊
玉蘭树下
期刊
《长安十二时辰》的诞生,最初源自于知乎上的一个问答“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电脑游戏)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马伯庸便开了一个“脑洞”,信手写了一段游戏剧本:“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这段带着强烈互动感的“同人文”,最后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开头的雏形。  小说写的是唐天宝三载,上元节当日的帝都长安。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中,一群偷偷潜入的突厥狼卫酝
期刊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进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近来中国文博界的热议话题。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要大于以前,这是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历史时期即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
期刊
俗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友谊让欢乐倍增,悲痛锐减。就在军训期间,我们班上呈现出一幕幕充满真情的画面。  镜头一  相比往届的军训,我们要幸运的多,因为天公作美全是阴天,不时还下些小雨,怪凉快的。  也许是因为第一天军训不习惯,站军姿时一位同学竟直直的向地面倒去,幸好,老师眼疾手快将她扶了起来。休息时,许多同学都围过去嘘寒问暖:“疼不疼?要不要擦药?”“注意休息,坚持不了就跟老师说…
期刊
薄暮,我把忧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那儿,在最高的篝火上我的孤独  燃烧蔓延,溺水者一般挥动臂膀。  我向你茫然的眼睛发出红色讯号  你的眼睛涌动如灯塔四周的海水。  遥远的女人,你只守望黑暗,  你的目光中不时浮现恐惧的海岸。  薄暮,我把忧伤的网  撒向那拍击你汪洋之眼的大海。  夜鸟啄食初现的星群  星光閃烁如爱恋着你的我的灵魂。  黑夜骑着阴暗的马奔驰  把蓝色的花穗洒遍原野。
期刊
一根桅杆,一面布帆,一叶木舟,兀自横流于资水高峰对峙的苍茫深处。  在这条碧水翻涌、泛着古意的江河里,两岸绿草和起伏的翠竹,仿佛一面碑石上的斑驳印记。沉甸而幽深的河,原是四方沟壑的辐辏,湘桂两省的通衢,扼守着一方的漕运、盐运、河工、榷关及邮驿之机杼,同时又是商贾云集之所。那时,街市酒浮花影,霞色斑斓,南船和北马,不分昼夜。在屋之檐,在山之崖,在船帮纤歌里,有着狭长而久远的记忆。  船帮人多住在润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