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人提出了重视“文化细节”的教学主张,由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情理相扣理念。因此,受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也能使学生“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下面,擇选几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例谈如何挖掘与利用文本“细节”,使之形成课堂文化支点,生发展开教学,彰显“文化细节”的教学作用。
“黄”字激起千层浪(苏教版第五册《石榴》第三段片断)
内容:“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石榴娃娃成熟了,他们既高兴又着急。同学们,你们听我来读读这句话(用急切的口吻读):“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老师有意漏掉了“黄”字。)
生:老师,你漏了一个“黄”字!
师:(惊讶)咦,能有这种可能吗?
生:课文中是“扒开绿黄色的叶子”,不是“扒开绿色的叶子”。
生:老师和石榴娃娃一样太着急了,慌得把字都读漏了。
师:再着急,读书也不能漏字呀!
生:我看,这个字就是漏掉了,关系也不大,不影响整个句子。
生:是啊,石榴娃娃们还一样向外张望,一样能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还有些学生举手想表示同意这一看法)
师:(板书“黄”)这个“黄”字真的可以漏掉吗?
(让学生交流、讨论)
生:不能。“黄”字是说树叶枯黄了,而“绿”是说树叶还绿着呢。
生:我看也不能。“黄”字可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了。
生:这个“黄”字万万不能丢掉,用“绿黄色的叶子”来描写秋天的石榴树叶是最准确的。
生:不错,我观察过梧桐树叶子的,已经有部分树叶变黄了。
师:出示头影,让孩子直观感受。
师:对了。正确地用好每一个词语,是我们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作文不能随便使用词语。
师:从我读课文粗心漏掉了一个“黄”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读书要细心,不能漏字。
生:写作文时,要学会准确地运用词语。
生:平时,我们要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生:我们只要认真观察了,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
教学这个片断时,老师朗读时有意漏掉了一个“黄”字,却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是写石榴熟透时惹人喜爱的样子,行文充满童趣,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这两句话让学生对娃娃似的石榴洋溢着喜爱之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教师通过有意读错一个字,并委以“这个‘黄’字真的可以漏掉吗”随意的设问,让学生从错误中探究、认知、感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读书要“善于观察”、写文章要“准确用词”的语言训练,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促进了语文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黄”字细节的巧妙利用,充分显示了“曲径通幽”的教学睿智。
“兴亡”掀起了“思维风暴”(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的词语教学)
内容:教学“兴亡”一词。(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你们谁听出了哪些词语读音有问题?
生:“兴亡”的“兴”应该读第一声“xīng”,有的同学读成了第四声“xìng”。
师:“兴”是个多音字,在“兴亡”这个词里应该读第一声,“兴亡”两个字都是后鼻音,(板书:xīngwáng)。同学们读几遍。(学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在预习课文时,“兴亡”这个词的意思了解了吗?
生:我知道“兴亡”的意思是指国家的“兴盛”或者“灭亡”。
师:读到“兴亡”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在想些什么?
生:我在想我们国家的兴亡。
生:我在想我们人类的兴亡。
……
师:是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可能“兴盛”或者“灭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叫——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谁能简单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国家的兴盛和灭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记住“兴亡”的词义,也要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教师对“兴亡”这个词语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内部语言的思维能力,取得了“视通万里”的教学效果。
“兴亡”一词的教学,教师走的是一条曲线:从学生试读出现的错误,作为展开教学的资源,在读音的认记中,巧妙地进行“兴亡”的字音、字义教学,引领学生由“兴亡”的词义聚拢到顾炎武的名言,从而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植根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底蕴。
现实的词语教学让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习惯于孤立地进行词语教学,认为词条记住了,词语也就理解了,于是,片面地强调对词语注释的记忆。而“兴亡”一词的教学,教师迁升了顾炎武名言,很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情感的体认教育。
细节之处显智慧。由“兴亡”的词义教学而掀起的“思维风暴”,发挥了“思接千载”的精神积淀作用。
“小鸡”扩宽了学生的感悟视觉(苏教版第二册《世界多美呀》片断)
内容:天空是湛蓝蓝的,树木是绿莹莹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小鸡啄了很久很久,才啄了一个小小的洞眼,透过这个很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天空是湛蓝蓝的,树木是绿莹莹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互相议论读)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只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小鸡们”把眼睛闭起来,听配乐朗读,想像一下世界的样子。
(学生听配乐朗读,闭上眼睛想像)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看到是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美丽的白云。
生:我看到了非常非常绿的树木,很多小鸟在树林间飞来飞去。
生:我看见了小河的水碧清碧清,清得都能看见水中的小鱼。
生:我听到了小鸟在歌唱。
生:我听到了树林被风吹得哗哗地声音。
生:我听到了小河流水的声音。
……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真美。小鸡看到的就是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美丽的景色。谁愿意读读课本上描写的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朗读问题。)
师:“小鸡们”,我们一起透过洞口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好吗?
(学生欣赏课文句子展现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树木,清澈的河水)
师:美不美?与你们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小鸡们”,这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世界就是这样美丽呀!
生:大自然的景色太美了!
生:我真热爱这样美好的大自然,我们要保护这样美好的大自然!
……
师:好啊,现在就请你们用喜爱的感情、兴奋的语气,把课文中的这句话朗读出来,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这个细节描写句子的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感悟语言”代替了习惯教学的“理解语言”。
教学这句话时,教师首先播放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让他们脑海中浮现“湛湛蓝蓝的天空,绿莹莹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的美丽景象。
接着,启发学生以小鸡的角度自由想像世界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又展示了形象鲜明的图画,让学生的视觉印象更加直观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丰富学生的表像,创造新的意境,使他们在自主地“自读自悟”。
正因为教师抓住了体现文本思想的细节描写,使学生学出了情意,学出了情味。
有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语文教育,不只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语言文字的练习,也不只是为了求得文从字顺,言能达意;而是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的传承,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是对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和言语动机的陶冶和引领。”
语文课本中的每个文字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让语文教学多一些文化,就能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人文视野,深沉的人性关爱。要达到这一语文教育目的,其中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文化细节”是重要的方略之一,这样,才能对文本宗旨的无痕点化,无形熏习,无为顺应。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我们的语文课能在“文化细节”之处与文本作者展开富有生命力的心灵对话。
(江苏省灌云县图河中心小学)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也能使学生“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下面,擇选几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例谈如何挖掘与利用文本“细节”,使之形成课堂文化支点,生发展开教学,彰显“文化细节”的教学作用。
“黄”字激起千层浪(苏教版第五册《石榴》第三段片断)
内容:“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石榴娃娃成熟了,他们既高兴又着急。同学们,你们听我来读读这句话(用急切的口吻读):“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老师有意漏掉了“黄”字。)
生:老师,你漏了一个“黄”字!
师:(惊讶)咦,能有这种可能吗?
生:课文中是“扒开绿黄色的叶子”,不是“扒开绿色的叶子”。
生:老师和石榴娃娃一样太着急了,慌得把字都读漏了。
师:再着急,读书也不能漏字呀!
生:我看,这个字就是漏掉了,关系也不大,不影响整个句子。
生:是啊,石榴娃娃们还一样向外张望,一样能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还有些学生举手想表示同意这一看法)
师:(板书“黄”)这个“黄”字真的可以漏掉吗?
(让学生交流、讨论)
生:不能。“黄”字是说树叶枯黄了,而“绿”是说树叶还绿着呢。
生:我看也不能。“黄”字可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了。
生:这个“黄”字万万不能丢掉,用“绿黄色的叶子”来描写秋天的石榴树叶是最准确的。
生:不错,我观察过梧桐树叶子的,已经有部分树叶变黄了。
师:出示头影,让孩子直观感受。
师:对了。正确地用好每一个词语,是我们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作文不能随便使用词语。
师:从我读课文粗心漏掉了一个“黄”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读书要细心,不能漏字。
生:写作文时,要学会准确地运用词语。
生:平时,我们要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生:我们只要认真观察了,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
教学这个片断时,老师朗读时有意漏掉了一个“黄”字,却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是写石榴熟透时惹人喜爱的样子,行文充满童趣,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这两句话让学生对娃娃似的石榴洋溢着喜爱之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教师通过有意读错一个字,并委以“这个‘黄’字真的可以漏掉吗”随意的设问,让学生从错误中探究、认知、感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读书要“善于观察”、写文章要“准确用词”的语言训练,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促进了语文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黄”字细节的巧妙利用,充分显示了“曲径通幽”的教学睿智。
“兴亡”掀起了“思维风暴”(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的词语教学)
内容:教学“兴亡”一词。(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你们谁听出了哪些词语读音有问题?
生:“兴亡”的“兴”应该读第一声“xīng”,有的同学读成了第四声“xìng”。
师:“兴”是个多音字,在“兴亡”这个词里应该读第一声,“兴亡”两个字都是后鼻音,(板书:xīngwáng)。同学们读几遍。(学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在预习课文时,“兴亡”这个词的意思了解了吗?
生:我知道“兴亡”的意思是指国家的“兴盛”或者“灭亡”。
师:读到“兴亡”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在想些什么?
生:我在想我们国家的兴亡。
生:我在想我们人类的兴亡。
……
师:是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可能“兴盛”或者“灭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叫——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谁能简单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国家的兴盛和灭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记住“兴亡”的词义,也要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教师对“兴亡”这个词语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内部语言的思维能力,取得了“视通万里”的教学效果。
“兴亡”一词的教学,教师走的是一条曲线:从学生试读出现的错误,作为展开教学的资源,在读音的认记中,巧妙地进行“兴亡”的字音、字义教学,引领学生由“兴亡”的词义聚拢到顾炎武的名言,从而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植根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底蕴。
现实的词语教学让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习惯于孤立地进行词语教学,认为词条记住了,词语也就理解了,于是,片面地强调对词语注释的记忆。而“兴亡”一词的教学,教师迁升了顾炎武名言,很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情感的体认教育。
细节之处显智慧。由“兴亡”的词义教学而掀起的“思维风暴”,发挥了“思接千载”的精神积淀作用。
“小鸡”扩宽了学生的感悟视觉(苏教版第二册《世界多美呀》片断)
内容:天空是湛蓝蓝的,树木是绿莹莹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小鸡啄了很久很久,才啄了一个小小的洞眼,透过这个很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天空是湛蓝蓝的,树木是绿莹莹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互相议论读)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只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小鸡们”把眼睛闭起来,听配乐朗读,想像一下世界的样子。
(学生听配乐朗读,闭上眼睛想像)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看到是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美丽的白云。
生:我看到了非常非常绿的树木,很多小鸟在树林间飞来飞去。
生:我看见了小河的水碧清碧清,清得都能看见水中的小鱼。
生:我听到了小鸟在歌唱。
生:我听到了树林被风吹得哗哗地声音。
生:我听到了小河流水的声音。
……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真美。小鸡看到的就是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美丽的景色。谁愿意读读课本上描写的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朗读问题。)
师:“小鸡们”,我们一起透过洞口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好吗?
(学生欣赏课文句子展现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树木,清澈的河水)
师:美不美?与你们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小鸡们”,这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世界就是这样美丽呀!
生:大自然的景色太美了!
生:我真热爱这样美好的大自然,我们要保护这样美好的大自然!
……
师:好啊,现在就请你们用喜爱的感情、兴奋的语气,把课文中的这句话朗读出来,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这个细节描写句子的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感悟语言”代替了习惯教学的“理解语言”。
教学这句话时,教师首先播放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让他们脑海中浮现“湛湛蓝蓝的天空,绿莹莹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的美丽景象。
接着,启发学生以小鸡的角度自由想像世界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又展示了形象鲜明的图画,让学生的视觉印象更加直观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丰富学生的表像,创造新的意境,使他们在自主地“自读自悟”。
正因为教师抓住了体现文本思想的细节描写,使学生学出了情意,学出了情味。
有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语文教育,不只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语言文字的练习,也不只是为了求得文从字顺,言能达意;而是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的传承,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是对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和言语动机的陶冶和引领。”
语文课本中的每个文字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让语文教学多一些文化,就能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人文视野,深沉的人性关爱。要达到这一语文教育目的,其中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文化细节”是重要的方略之一,这样,才能对文本宗旨的无痕点化,无形熏习,无为顺应。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我们的语文课能在“文化细节”之处与文本作者展开富有生命力的心灵对话。
(江苏省灌云县图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