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力发电产业是世界生态经济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产业,欧洲风力发电产业占全球装机容量的73%。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开发我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内蒙古风力发电考察组一行6人,由一名副主席带队,于2004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赴欧洲,重点对德国、西班牙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风力发电情况
(一)能力和速度
世界上并网风力发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进入规模发展期。自1995年以来,世界风力发电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其它各类能源的增长比例(同期火电年约增长1%,天然气、石油、核电约为2%左右)。2003年世界风力发电总能力达到3929.4万千瓦,当年安装风机总能力达813.3万千瓦。目前风力发电量占电力总量的情况是:丹麦为20%,德国为6.5%,西班牙6%,美国约1%。亚洲风电发展最快的是印度。
(二)投资与效益
2003年世界风力发电总投资达9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70亿美元增长了28.6%。各国风电成本均呈直线下降趋势。西班牙每千瓦风电的建设造价从90年代中期的1000欧元左右降到2003年的875欧元。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造价虽然比较高,但其运行长达20年以上,年平均运行维护费用很低,仅为安装建设费用的3%左右。世界上最早发展并网风电的美国,80年代初期每度电的成本为38美分,现在是每度4美分,有些长期供电合同价最低达到每度2.5—3美分,低于火电价格;德国风电上网电价从1995年的每度18欧分降到目前的每度8欧分。风电成本与规模化有很大关系,世界上每增加一倍装机总量(约每30个月)就会使成本下降15%。从原材料来看,决定风电造价的主要是电子产品价格和钢材的价格,而这两类材料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决定火电成本的煤价,近三年上涨一倍。
(三)技术水平与主力机型
目前在欧洲看到的主要是大型化、信息化、自动化的风机。主力机型已从80年代的几十千瓦发展到90年代的几百千瓦,再到目前的几千千瓦的换代机型。据通用风电公司介绍,现在以他们公司生产的1500千瓦的机型推广速度最快,全世界已安装了2500多台。
(四)发展前景
风力发电能否起步主要取决于环保要求以及法规政策的支持,能否形成规模化、商业化,则主要取决于风电、火电的比价关系。当前据欧美测算的风电与火电的成本已经接近,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外部配套条件的差异还需要给予价格优惠才能与传统电能竞争。随着市场环境条件的改善,普遍预计到2010年前后,几个风电发展较快国家的风电成本将全面低于火电成本,风电将成为最便宜的能源。欧盟计划到2010年再生能源要占22%;到2020年欧洲的风电能力将达到180万兆瓦,能够满足1.95亿人的用电需要,占欧洲总人口的一半。
二、推动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环保动力
即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替代核电的目的出发,制定法律、法规鼓励风电发展。特别是在风电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与传统电力成本差距较大,必须由议会、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把环境保护作为风电发展的主要动力。德国政府重视风力发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1990—2005年二氧化碳减排25%的承诺。根据德国能源规划和预测,核电在2008年将被关闭,能源中的煤和石油所占比重从2000年开始下降的趋势将不断加速,2050年将变得微不足道。
(二)法律保障
欧洲一些国家正是由于有法定的长期风电发展目标,使其风电发展后来居上,持久领先。美国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配套法规政策不完善,发展落后于欧洲。到90年代,美国制定了保证风电税收返还政策,明确规定每度风电补贴1.5美分,曾掀起一个风电发展高潮,但是2003年底该法案到期后,风电发展又处于停顿状态。2004年9月份议会批准延续后,通用风电公司很快就与美国几个州签订了130亿美元的订单。可见风电发展对法律、政策的依赖程度。
(三)技术支持
为了加快风电产业的发展,欧盟和有关国家设有专门资金用于风电科研、制造的补贴。最初的风机制造企业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转型而来的(丹麦有5个农机企业转产而来的风电制造企业成为世界前10强),后来才有少数装备制造厂扩展到风机行业,特别是做为百年老牌电气制造企业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入风电制造行业两年多以来,以其技术实力把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水平和经济性能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电价的激励
风电发展快的国家,都以法律规定电网必须按固定价格收购风电,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价差分摊。德国最初规定在地区网中分摊,但几年下来地方难以承受大量差价,上诉到最高法院后改为全国分摊。明确的法定电价,是投资商。开发商、制造商和电网公司共同关心的焦点,也是推动发展的突破口。
(五)大型化、本土化
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型风机制造企业,是降低成本、加快建设的关键性措施。德国从90年代中期为了迅速发展风电产业,通过其强大的制造业配套和市场优势,把原在丹麦发展起来的风电制造企业吸引到德国进行本土化生产。西班牙从1995年开始重视风能利用,到1997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相应地出现了一大批大型风机制造配套企业。世界上10强风机制造企业中,西班牙就占了3家,占世界风电机市场的14.4%。现在有75%的零配件是国内制造的,配套厂家达400多家。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风电制造企业,有9家分布在风电能力最多的三个国家(丹麦、德国、西班牙),原因在于制造商认为这里是最强劲、最稳定的市场。一般认为每年有10—15万千瓦的稳定市场和法定的长期发展计划(至少5—10年)是制造商选择厂址的起码要求。
(六)政府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风电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环境部和经济部是发展风电的两大职能部门。有的国家设立环境能源部以促进能源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紧密结合。德国联邦政府去年开始通过环境部一家统管的办法来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常规能源仍归经济部)。欧洲各国都成立了风电协会,每年举办全欧的风电大会或风电展览会。印度在借鉴欧洲国产化制造、法律保障等经验的基础上,还设立了非常规能源部,加强政府推动风电发展的力度,很快在亚洲异军突起。
三、关于内蒙古风电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要抓住当前发展风电的良好机遇
我国风电起步时间与国外基本相同,均始于70年代。但国内机型长期停留在满足农牧民生活照明用电上,入网风电长期停留在购买进口风机搞示范项目的阶段。目前风能开发利用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而且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003年我国风电能力仅为印度的四分之一。我区是国内风场建设规模最大、运行效益最好的省区,但入网风电所用的机型全部从国外进口,虽然近几年建设造价由过去的每千瓦1万多元降到现在的7000多元,发电成本从过去的每度0.8元降到0.5元以下,但与常规电力相比仍然缺乏竞争力。当前内蒙古的风力发电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将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对电力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比例作了强制性规定,明确风力发电必须在电力容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二是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可以形成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国产化(本土化)可直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前已经显现出国内外大企业竞相争夺风能资源现象,为我们形成完整的大规模的风电产业提供了可能。
(二)内蒙古发展风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风能资源优势。我区从东到西分布着一个每立方米高于200瓦的风能富集带,大于300—400瓦的区域分布很广,全区绝大部分都是风能可利用区。1500千瓦的风机安装在德国塔筒高需100米,而安装在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场塔筒高仅需65米,节约钢材约60吨。可见我区风资源优势的经济意义。据估算,目前我区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亿千瓦,最集中的区域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至阴山以北邻近华北电力市场的地区,便于连片开发。二是区位优势。与另一个风能资源富集区新疆相比,我区的风能富集带临近东北、华北、西北的用电中心市场,输电距离短,便于直接入网输电。三是基础较好。全国内陆已建的13个风场中,内蒙古就占了6个。我区钢铁、电子和制造业也有较好的基础,便于形成风电的配套产业。
(三)内蒙古发展风电的意义
一是可以增强内蒙古能源基地的总体竞争能力。尽快形成火电、风电、水电的合理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有利于稳定市场,提高地位,争取更大支持。特别是随着《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设定的减排期限(2010年)的临近,提高风电比例对能源产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二是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形成新的投资领域。如果我们每年能上30—50万千瓦的项目,按规模化、国产化后的理想造价每千瓦6000元计算,将形成投资180—300亿元。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地区经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延长煤基化工产业链,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变害为利,形成新兴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污权的交易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除国内外形成共识的环保意义外,建设风电场有利于降低风速,削弱能量,遏制沙尘暴。
(四)大力发展风电产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加强对我区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当前集中体现在风电分配范围和上网电价两个方面,在火电、风电成本没有完全持平以前,要实行扶持风电上网政策和分摊机制,争取在全国或大区电网进行分配风电资源和分摊电价的差额部分。二是要从产业政策方面对风电发展规划、投资建设、上网输电等进行完善配套。特别是要及早出台事关开拓风电市场、吸引国内外制造商、投资商的稳定电价制度。三是从环境政策方面制定风电和火电间排污权交易(抵顶)制度,风电和电网企业间电量与排污权捆绑结算制度,风能资源管理、测量、开发制度。四是在自治区内建立风机组装制造厂,实现风机就近生产。积极引进国外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来内蒙古投资建厂或合作生产,鼓励内蒙古的制造企业向风电设备制造、组装方面拓展,支持内蒙古风电公司在做大做强风电场建设和运营的同时,与设备制造企业结成更密切的合作关系。五是推进规模化建设。选定国外成熟稳定的大型风机作为主导机型,增强建设运营的通用性、降低成本,加强培训,改善管理,建设大型风电场。
四、几点建议
(一)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风电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要把风电产业作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生态经济示范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来对待,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并在近期召开风电产业发展研讨会或座谈会,进一步明确自治区风电产业的发展思路。发改委要进一步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经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积极争取把我区的重点风场作为国家风电产业重要项目予以支持
按现行政策,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可以由自治区批准。据测算,在自治区火电装机达2000万千瓦时,风电按提高0.2元收购上网,风电装机达80万千瓦(4%)时,影响平均电价0.29分,高1.2%。因此要利用政策空间,在十五末期和十一五规划期间,力争每年自治区能批准建设3—5个5万千瓦的项目,同时争取国家每年批准30—50万千瓦的项目。集二线两侧最易开发的风场争取国家优先扶持大规模建设。
(三)国家在1994年、1999年两次出台了风电全国分摊、省级电力公司统一结算的规定,但一直未执行
目前我区风电上网电价差额部分只是在蒙西电网分摊,风力发电装机能力较小时,影响尚不大,但进一步扩大就要受到制约。自治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电力部门汇报,促成内蒙古风电上网在全国或区域性大电网中分摊。
(四)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争取在我区建设大型风电制造厂
设立推动风电发展专项资金,环保、工业、科技、能源等相关部门要从现有的资金渠道给予支持。有计划地形成一批风机叶片、塔筒、机舱、电控等零配件企业和安装队伍。要积极主动地与通用电气风电公司继续洽谈接触,争取把中国工厂建在内蒙古。同时要积极与其它企业联系,象西班牙那样形成几个邻近风场的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零配件生产企业。
(五)扶持内蒙古风电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在主管部门认真研究,拿出方案的基础上,自治区发改委、工业办、环保局、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给予必要支持,把内蒙古风电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风电龙头企业。
(六)加强风能资源管理
明确环保局做为政府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定,把风能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管理,确保风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当前要重点搞好风能测定普查,做好资源开发规划,防止出现只圈占不建设的现象发生。
一、欧洲风力发电情况
(一)能力和速度
世界上并网风力发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进入规模发展期。自1995年以来,世界风力发电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其它各类能源的增长比例(同期火电年约增长1%,天然气、石油、核电约为2%左右)。2003年世界风力发电总能力达到3929.4万千瓦,当年安装风机总能力达813.3万千瓦。目前风力发电量占电力总量的情况是:丹麦为20%,德国为6.5%,西班牙6%,美国约1%。亚洲风电发展最快的是印度。
(二)投资与效益
2003年世界风力发电总投资达9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70亿美元增长了28.6%。各国风电成本均呈直线下降趋势。西班牙每千瓦风电的建设造价从90年代中期的1000欧元左右降到2003年的875欧元。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造价虽然比较高,但其运行长达20年以上,年平均运行维护费用很低,仅为安装建设费用的3%左右。世界上最早发展并网风电的美国,80年代初期每度电的成本为38美分,现在是每度4美分,有些长期供电合同价最低达到每度2.5—3美分,低于火电价格;德国风电上网电价从1995年的每度18欧分降到目前的每度8欧分。风电成本与规模化有很大关系,世界上每增加一倍装机总量(约每30个月)就会使成本下降15%。从原材料来看,决定风电造价的主要是电子产品价格和钢材的价格,而这两类材料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决定火电成本的煤价,近三年上涨一倍。
(三)技术水平与主力机型
目前在欧洲看到的主要是大型化、信息化、自动化的风机。主力机型已从80年代的几十千瓦发展到90年代的几百千瓦,再到目前的几千千瓦的换代机型。据通用风电公司介绍,现在以他们公司生产的1500千瓦的机型推广速度最快,全世界已安装了2500多台。
(四)发展前景
风力发电能否起步主要取决于环保要求以及法规政策的支持,能否形成规模化、商业化,则主要取决于风电、火电的比价关系。当前据欧美测算的风电与火电的成本已经接近,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外部配套条件的差异还需要给予价格优惠才能与传统电能竞争。随着市场环境条件的改善,普遍预计到2010年前后,几个风电发展较快国家的风电成本将全面低于火电成本,风电将成为最便宜的能源。欧盟计划到2010年再生能源要占22%;到2020年欧洲的风电能力将达到180万兆瓦,能够满足1.95亿人的用电需要,占欧洲总人口的一半。
二、推动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环保动力
即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替代核电的目的出发,制定法律、法规鼓励风电发展。特别是在风电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与传统电力成本差距较大,必须由议会、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把环境保护作为风电发展的主要动力。德国政府重视风力发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1990—2005年二氧化碳减排25%的承诺。根据德国能源规划和预测,核电在2008年将被关闭,能源中的煤和石油所占比重从2000年开始下降的趋势将不断加速,2050年将变得微不足道。
(二)法律保障
欧洲一些国家正是由于有法定的长期风电发展目标,使其风电发展后来居上,持久领先。美国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配套法规政策不完善,发展落后于欧洲。到90年代,美国制定了保证风电税收返还政策,明确规定每度风电补贴1.5美分,曾掀起一个风电发展高潮,但是2003年底该法案到期后,风电发展又处于停顿状态。2004年9月份议会批准延续后,通用风电公司很快就与美国几个州签订了130亿美元的订单。可见风电发展对法律、政策的依赖程度。
(三)技术支持
为了加快风电产业的发展,欧盟和有关国家设有专门资金用于风电科研、制造的补贴。最初的风机制造企业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转型而来的(丹麦有5个农机企业转产而来的风电制造企业成为世界前10强),后来才有少数装备制造厂扩展到风机行业,特别是做为百年老牌电气制造企业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入风电制造行业两年多以来,以其技术实力把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水平和经济性能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电价的激励
风电发展快的国家,都以法律规定电网必须按固定价格收购风电,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价差分摊。德国最初规定在地区网中分摊,但几年下来地方难以承受大量差价,上诉到最高法院后改为全国分摊。明确的法定电价,是投资商。开发商、制造商和电网公司共同关心的焦点,也是推动发展的突破口。
(五)大型化、本土化
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型风机制造企业,是降低成本、加快建设的关键性措施。德国从90年代中期为了迅速发展风电产业,通过其强大的制造业配套和市场优势,把原在丹麦发展起来的风电制造企业吸引到德国进行本土化生产。西班牙从1995年开始重视风能利用,到1997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相应地出现了一大批大型风机制造配套企业。世界上10强风机制造企业中,西班牙就占了3家,占世界风电机市场的14.4%。现在有75%的零配件是国内制造的,配套厂家达400多家。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风电制造企业,有9家分布在风电能力最多的三个国家(丹麦、德国、西班牙),原因在于制造商认为这里是最强劲、最稳定的市场。一般认为每年有10—15万千瓦的稳定市场和法定的长期发展计划(至少5—10年)是制造商选择厂址的起码要求。
(六)政府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风电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环境部和经济部是发展风电的两大职能部门。有的国家设立环境能源部以促进能源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紧密结合。德国联邦政府去年开始通过环境部一家统管的办法来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常规能源仍归经济部)。欧洲各国都成立了风电协会,每年举办全欧的风电大会或风电展览会。印度在借鉴欧洲国产化制造、法律保障等经验的基础上,还设立了非常规能源部,加强政府推动风电发展的力度,很快在亚洲异军突起。
三、关于内蒙古风电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要抓住当前发展风电的良好机遇
我国风电起步时间与国外基本相同,均始于70年代。但国内机型长期停留在满足农牧民生活照明用电上,入网风电长期停留在购买进口风机搞示范项目的阶段。目前风能开发利用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而且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003年我国风电能力仅为印度的四分之一。我区是国内风场建设规模最大、运行效益最好的省区,但入网风电所用的机型全部从国外进口,虽然近几年建设造价由过去的每千瓦1万多元降到现在的7000多元,发电成本从过去的每度0.8元降到0.5元以下,但与常规电力相比仍然缺乏竞争力。当前内蒙古的风力发电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将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对电力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比例作了强制性规定,明确风力发电必须在电力容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二是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可以形成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国产化(本土化)可直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前已经显现出国内外大企业竞相争夺风能资源现象,为我们形成完整的大规模的风电产业提供了可能。
(二)内蒙古发展风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风能资源优势。我区从东到西分布着一个每立方米高于200瓦的风能富集带,大于300—400瓦的区域分布很广,全区绝大部分都是风能可利用区。1500千瓦的风机安装在德国塔筒高需100米,而安装在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场塔筒高仅需65米,节约钢材约60吨。可见我区风资源优势的经济意义。据估算,目前我区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亿千瓦,最集中的区域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至阴山以北邻近华北电力市场的地区,便于连片开发。二是区位优势。与另一个风能资源富集区新疆相比,我区的风能富集带临近东北、华北、西北的用电中心市场,输电距离短,便于直接入网输电。三是基础较好。全国内陆已建的13个风场中,内蒙古就占了6个。我区钢铁、电子和制造业也有较好的基础,便于形成风电的配套产业。
(三)内蒙古发展风电的意义
一是可以增强内蒙古能源基地的总体竞争能力。尽快形成火电、风电、水电的合理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有利于稳定市场,提高地位,争取更大支持。特别是随着《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设定的减排期限(2010年)的临近,提高风电比例对能源产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二是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形成新的投资领域。如果我们每年能上30—50万千瓦的项目,按规模化、国产化后的理想造价每千瓦6000元计算,将形成投资180—300亿元。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地区经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延长煤基化工产业链,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变害为利,形成新兴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污权的交易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除国内外形成共识的环保意义外,建设风电场有利于降低风速,削弱能量,遏制沙尘暴。
(四)大力发展风电产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加强对我区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当前集中体现在风电分配范围和上网电价两个方面,在火电、风电成本没有完全持平以前,要实行扶持风电上网政策和分摊机制,争取在全国或大区电网进行分配风电资源和分摊电价的差额部分。二是要从产业政策方面对风电发展规划、投资建设、上网输电等进行完善配套。特别是要及早出台事关开拓风电市场、吸引国内外制造商、投资商的稳定电价制度。三是从环境政策方面制定风电和火电间排污权交易(抵顶)制度,风电和电网企业间电量与排污权捆绑结算制度,风能资源管理、测量、开发制度。四是在自治区内建立风机组装制造厂,实现风机就近生产。积极引进国外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来内蒙古投资建厂或合作生产,鼓励内蒙古的制造企业向风电设备制造、组装方面拓展,支持内蒙古风电公司在做大做强风电场建设和运营的同时,与设备制造企业结成更密切的合作关系。五是推进规模化建设。选定国外成熟稳定的大型风机作为主导机型,增强建设运营的通用性、降低成本,加强培训,改善管理,建设大型风电场。
四、几点建议
(一)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风电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要把风电产业作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生态经济示范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来对待,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并在近期召开风电产业发展研讨会或座谈会,进一步明确自治区风电产业的发展思路。发改委要进一步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经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积极争取把我区的重点风场作为国家风电产业重要项目予以支持
按现行政策,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可以由自治区批准。据测算,在自治区火电装机达2000万千瓦时,风电按提高0.2元收购上网,风电装机达80万千瓦(4%)时,影响平均电价0.29分,高1.2%。因此要利用政策空间,在十五末期和十一五规划期间,力争每年自治区能批准建设3—5个5万千瓦的项目,同时争取国家每年批准30—50万千瓦的项目。集二线两侧最易开发的风场争取国家优先扶持大规模建设。
(三)国家在1994年、1999年两次出台了风电全国分摊、省级电力公司统一结算的规定,但一直未执行
目前我区风电上网电价差额部分只是在蒙西电网分摊,风力发电装机能力较小时,影响尚不大,但进一步扩大就要受到制约。自治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电力部门汇报,促成内蒙古风电上网在全国或区域性大电网中分摊。
(四)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争取在我区建设大型风电制造厂
设立推动风电发展专项资金,环保、工业、科技、能源等相关部门要从现有的资金渠道给予支持。有计划地形成一批风机叶片、塔筒、机舱、电控等零配件企业和安装队伍。要积极主动地与通用电气风电公司继续洽谈接触,争取把中国工厂建在内蒙古。同时要积极与其它企业联系,象西班牙那样形成几个邻近风场的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零配件生产企业。
(五)扶持内蒙古风电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在主管部门认真研究,拿出方案的基础上,自治区发改委、工业办、环保局、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给予必要支持,把内蒙古风电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风电龙头企业。
(六)加强风能资源管理
明确环保局做为政府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定,把风能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管理,确保风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当前要重点搞好风能测定普查,做好资源开发规划,防止出现只圈占不建设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