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图书馆功能与资源利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的意义与作用。高校图书馆有效履行信息教育与服务职能,帮助社会用户唤醒信息意识、激发他们的信息利用兴趣、促进他们形成信息需求和自觉寻求信息欲望。进而吸引社会大众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优势特色资源,实现高校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信息意识唤醒;大众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39-03
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行各业,无不依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个人或团体在学习、生活、工作、家庭、娱乐等各个方面无不需要利用信息,信息素养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引领行为,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和要素。本文试图从图书馆功能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的意义与作用,就教于同行与专家。
1 信息意识内涵及其形式
信息无处无时不在,涉及到人类一切的活动之中,它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出现、传播,有的能被及时接收利用,也有的会一时沉睡或被永久遗忘。意识是人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有意识的、能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信息意识是一种心理上的潜意识,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业内专家对信息意识有着层次、角度和侧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杜公民认为信息意识是信息这个客体在人头脑中客观的集中反映,即社会的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表现为:A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B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C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洞察力[1]。宦伟认为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表现为: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那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能否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意识强弱的重要体现[2]。张厚生、袁曦临认为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包括:A能认识到信息的作用,确立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B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增强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C具有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善于将信息与工作、学习联系且能解决关键问题[3]。曾德良认为信息意识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信息意识应该包括信息价值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共享意识、信息创新意识和信息传播意识等诸多方面[4]。因此说,信息意识是人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价值和功能感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敏感程度,对信息的需求、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对寻求信息为个人和社会服务的兴趣与愿望,包含个体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感等等,它是人理解信息,进而利用信息的原始动力。
信息意识是可以调节和培养的,它会随着人们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信息活动的进一步认识而逐步提高。增强社会大众的信息意识,提高每一个人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能促使和推动人们去自觉地掌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2 社会用户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是公众普遍对信息价值观念的总体认识和能动反映,一个人信息意识的强弱,仅影响到某个人捕捉、获取、组织信息的能力高低,而社会群体用户的信息意识底下,则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妨碍大众用户信息利用欲望与激情。当前社会用户信息利用意识凸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需求意识薄弱
信息需求是人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向往获得某种知识或信息,进而对信息的探索和利用。信息需求是一种弹性较大的需求,尽管信息的价值无庸置疑,但并不是必需,信息意识是制约信息产业,刺激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5]。我国高校馆多年来投资力度大,资源扩充幅度大,其使用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高校馆藏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高校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从成效看,已向社会开放的高校馆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校外读者到高校馆办证的人数有限[6]。对于多年来高校馆积极努力为社会用户提供科技查新、数字资源文献传递、代查代译、网络在线咨询、个性化知识服务等各类信息服务,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服务效果极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与众多社会用户信息需求意识薄弱分不开的。
2.2 信息安全意识欠缺
信息社会中的特定信息的特有价值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于个人、团体、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历史较短,其信息流动仍处于自由期,国际上也未制定出管理计算机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公约,各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尚不健全,网民在遵守网上信息活动管理法规方面不尽如人意,电子偷窃、计算机病毒、侵权与盗版、侵犯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7]。社会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欠缺,在注册邮箱、博客、论坛、网友聊天、新闻组定制等泄漏真实信息;在个人计算机密码、网银账户、电子商务、信息公告、个人空间或主页信息发布等活动中造成信息暴露、泄密或被非法利用。随着网络空间的开放与互动交流的便捷,个人信息演变为公共信息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在目前信息活动管理法规不健全和执法监督的力度不强等现实中,社会大众自我与他人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2.3 信息道德意识淡漠
信息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在获取、处理、应用、创造信息时的道德观念。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就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传播有害、虚假信息,不制造病毒和流氓软件,有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目前社会用户信息道德意识普遍淡漠,随意制造繁杂无用和无价值信息垃圾,随意传播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小道消息、污秽信息、重复信息和过时信息等;不尊重他人信息隐私,盗窃他人机密,有的甚至在下载文献时修改他人作品内容、删除软件、破坏硬件,窜改电脑设置等等。典型的事例“人肉搜索”,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公布自己的发现,毫无顾忌地公布“人肉搜索”到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照片、肖像等及当事人的家人与朋友的信息,使他们的私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构成了对他人信息隐私的侵害[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信息意识唤醒;大众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39-03
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行各业,无不依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个人或团体在学习、生活、工作、家庭、娱乐等各个方面无不需要利用信息,信息素养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引领行为,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和要素。本文试图从图书馆功能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的意义与作用,就教于同行与专家。
1 信息意识内涵及其形式
信息无处无时不在,涉及到人类一切的活动之中,它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出现、传播,有的能被及时接收利用,也有的会一时沉睡或被永久遗忘。意识是人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有意识的、能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信息意识是一种心理上的潜意识,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业内专家对信息意识有着层次、角度和侧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杜公民认为信息意识是信息这个客体在人头脑中客观的集中反映,即社会的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表现为:A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B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C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洞察力[1]。宦伟认为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表现为: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那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能否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意识强弱的重要体现[2]。张厚生、袁曦临认为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包括:A能认识到信息的作用,确立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B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增强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C具有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善于将信息与工作、学习联系且能解决关键问题[3]。曾德良认为信息意识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信息意识应该包括信息价值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共享意识、信息创新意识和信息传播意识等诸多方面[4]。因此说,信息意识是人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价值和功能感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敏感程度,对信息的需求、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对寻求信息为个人和社会服务的兴趣与愿望,包含个体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感等等,它是人理解信息,进而利用信息的原始动力。
信息意识是可以调节和培养的,它会随着人们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信息活动的进一步认识而逐步提高。增强社会大众的信息意识,提高每一个人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能促使和推动人们去自觉地掌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2 社会用户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是公众普遍对信息价值观念的总体认识和能动反映,一个人信息意识的强弱,仅影响到某个人捕捉、获取、组织信息的能力高低,而社会群体用户的信息意识底下,则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妨碍大众用户信息利用欲望与激情。当前社会用户信息利用意识凸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需求意识薄弱
信息需求是人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向往获得某种知识或信息,进而对信息的探索和利用。信息需求是一种弹性较大的需求,尽管信息的价值无庸置疑,但并不是必需,信息意识是制约信息产业,刺激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5]。我国高校馆多年来投资力度大,资源扩充幅度大,其使用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高校馆藏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高校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从成效看,已向社会开放的高校馆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校外读者到高校馆办证的人数有限[6]。对于多年来高校馆积极努力为社会用户提供科技查新、数字资源文献传递、代查代译、网络在线咨询、个性化知识服务等各类信息服务,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服务效果极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与众多社会用户信息需求意识薄弱分不开的。
2.2 信息安全意识欠缺
信息社会中的特定信息的特有价值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于个人、团体、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历史较短,其信息流动仍处于自由期,国际上也未制定出管理计算机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公约,各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尚不健全,网民在遵守网上信息活动管理法规方面不尽如人意,电子偷窃、计算机病毒、侵权与盗版、侵犯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7]。社会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欠缺,在注册邮箱、博客、论坛、网友聊天、新闻组定制等泄漏真实信息;在个人计算机密码、网银账户、电子商务、信息公告、个人空间或主页信息发布等活动中造成信息暴露、泄密或被非法利用。随着网络空间的开放与互动交流的便捷,个人信息演变为公共信息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在目前信息活动管理法规不健全和执法监督的力度不强等现实中,社会大众自我与他人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2.3 信息道德意识淡漠
信息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在获取、处理、应用、创造信息时的道德观念。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就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传播有害、虚假信息,不制造病毒和流氓软件,有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目前社会用户信息道德意识普遍淡漠,随意制造繁杂无用和无价值信息垃圾,随意传播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小道消息、污秽信息、重复信息和过时信息等;不尊重他人信息隐私,盗窃他人机密,有的甚至在下载文献时修改他人作品内容、删除软件、破坏硬件,窜改电脑设置等等。典型的事例“人肉搜索”,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公布自己的发现,毫无顾忌地公布“人肉搜索”到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照片、肖像等及当事人的家人与朋友的信息,使他们的私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构成了对他人信息隐私的侵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