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采取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呢?
一、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1 精心设计的导入。
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人:“上学期我们就读到了北京,读到了红墙黄瓦、绿树成阴、高楼林立、立交桥纵横的今天,我们与北京再次相见。当太阳的光芒隐去,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游北京,看看这次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课件演示)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北京的夜晚。
2 适时的点拨。
记得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草原》一课时,其中的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一些学生试了几次都难以把握“柔美”一词的语调。对此,我从启迪学生想像入手,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明朗的天空下,是绿色的小丘连接绿色的草地,碧绿、翠绿、嫩绿,它们相接相融,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然后引导学生看画面上有什么,学生说出了蔚蓝的天空、绿色的小丘、雪白的羊群……这是画面看得见的。接着,又按着学生的思路,启发想像:“除了这些,再推测一下,草原上还会有什么?”教师的点拨,燃起了学生想像的火花,他们又看到了:辽阔的草原,绿色在风中流动,轻轻地、轻轻地流入云际……学生们细细地品味着,轻轻地诵读着,那份惊叹、那份陶醉,似在吟唱,又似在回味,渐渐地进人人文合一的境界。
3 及时的反思。
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教训: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读得很认真,但总是在重复,还在词的中间停顿。学生们皱起了眉头,我更是着急,于是说:“你快点吧,急死人了!”当时我没在意,但我发现从那以后起,他不再举手发言了。后来我找他谈话,并指导他朗读技巧,帮他重新树立了自信心。这件小事告诉我: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同等的重要!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如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一课时,课前让每位学生都想一想自己的性格、特长、家庭情况等。教学时从实际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听一听、说一说、评一评,并请同学介绍自己,可从相貌、兴趣和特长等方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同桌、小组、班级交流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平时,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古诗时,鼓励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以外的优秀古诗,并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古诗朗诵比赛。为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举办班级手抄报、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样,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成功的学习会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下一次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如果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学习充满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一个教师如果真正爱学生,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的错误上,而是放在对学生的欣赏上。在教师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学习热情。当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教师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厉是为学生好,其实并不尽然。干活可以强迫去完成,但唯有学习是勉强不来的。它是一种用智慧去完成的活动,稍有一些被动和不愿,效果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责难和赏识,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1 精心设计的导入。
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人:“上学期我们就读到了北京,读到了红墙黄瓦、绿树成阴、高楼林立、立交桥纵横的今天,我们与北京再次相见。当太阳的光芒隐去,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游北京,看看这次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课件演示)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北京的夜晚。
2 适时的点拨。
记得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草原》一课时,其中的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一些学生试了几次都难以把握“柔美”一词的语调。对此,我从启迪学生想像入手,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明朗的天空下,是绿色的小丘连接绿色的草地,碧绿、翠绿、嫩绿,它们相接相融,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然后引导学生看画面上有什么,学生说出了蔚蓝的天空、绿色的小丘、雪白的羊群……这是画面看得见的。接着,又按着学生的思路,启发想像:“除了这些,再推测一下,草原上还会有什么?”教师的点拨,燃起了学生想像的火花,他们又看到了:辽阔的草原,绿色在风中流动,轻轻地、轻轻地流入云际……学生们细细地品味着,轻轻地诵读着,那份惊叹、那份陶醉,似在吟唱,又似在回味,渐渐地进人人文合一的境界。
3 及时的反思。
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教训: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读得很认真,但总是在重复,还在词的中间停顿。学生们皱起了眉头,我更是着急,于是说:“你快点吧,急死人了!”当时我没在意,但我发现从那以后起,他不再举手发言了。后来我找他谈话,并指导他朗读技巧,帮他重新树立了自信心。这件小事告诉我: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同等的重要!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如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一课时,课前让每位学生都想一想自己的性格、特长、家庭情况等。教学时从实际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听一听、说一说、评一评,并请同学介绍自己,可从相貌、兴趣和特长等方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同桌、小组、班级交流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平时,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古诗时,鼓励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以外的优秀古诗,并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古诗朗诵比赛。为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举办班级手抄报、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样,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成功的学习会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下一次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如果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学习充满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一个教师如果真正爱学生,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的错误上,而是放在对学生的欣赏上。在教师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学习热情。当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教师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厉是为学生好,其实并不尽然。干活可以强迫去完成,但唯有学习是勉强不来的。它是一种用智慧去完成的活动,稍有一些被动和不愿,效果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责难和赏识,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