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在物产上的互通有无,这一交流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汉赋中也多次出现了西域物产,本文以汉赋中的西域物产为例,探究文学作品对于丝绸之路的表现,体现汉赋对于当代社会的宝贵价值和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汉赋;西域;物产
一、“西域”范围的古今演变
“西域”一词多次出现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之中,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中的西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区域,而是指匈奴统治的西部区域,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直到东汉,《汉书·西域传》中才出现了对于“西域”范围的界定: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这一段文字不仅对西域的范围进行了简单的界定,还说明从中原进出西域有两条主要的道路,古代西域大致包括新疆的部分地区(主要是葱岭以东)和中亚的一些古国,以昆仑山、葱岭、天山为界限,这是关于西域的狭义的概念,也是东汉时期人们对于西域的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西域的范围,还包括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印度、伊朗、小亚细亚地区等广阔的区域,此时的西域开始带有了特定的文化和地理符号特点。如今,新疆甘肃等地早已经没有了西域古国的面貌,今天的西域更多的是指中亚各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更多的着眼于促进西部各省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和沟通,可见几千年来,关于西域地区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二、汉赋中出现的西域物产
汉赋作为汉代最富有代表性的文体,我们可以从汉赋中一定程度的恢复汉代社会的面貌,再现汉代社会中西域物产的流传情况,以下为汉赋中记载的关于西域物产的几个例子:
葡萄:葡萄最早产于西域,又称蒲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大宛在月氏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汉赋中最早记录蒲陶一词的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与《史记》的成书时间相差不大,可以表明当时葡萄已经开始在中国种植。
宛马:又称为大宛马、汗血宝马,关于大宛马的记载很多,《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但是西汉的大赋中则鲜有提及,关于大宛马的记载直到东汉才渐渐出现,班固的《西都赋》中就曾提起大宛马,但是已经距离大宛马传入中国时间较远。
大鸟:即鸵鸟,在西汉时期便传入中国,但是在汉赋中出现稍晚,直到班固的《西都赋》中才有提及,但是史书中出现的时间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之后,可见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
在我们所调查的汉赋中,共出现了14处西域物产,所有均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之后,经过调查发现,同一物产在汉赋和汉代史书中的最早记载时间相差不大,因此汉赋中的西域物产的出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西域物产传入中原的大致年代,体现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西域物产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外物产的流通,汉赋作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形式,贯穿了两汉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汉武帝时期之前的汉赋中,有关西域或者提到西域物产的作品微乎其微,主要集中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少數几篇汉赋中,而东汉涉及这一方面的作品数量则十分丰富,汉赋与西域物产的关系变化呈现如此特征,不难看出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历史上对于西域物产传入中原所起到的重大意义。
三、现代视角下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作为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代表着不同文化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的过程,从一时一地来看它是一个有型的商路,从历史上看它却是一个跨越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交流之路。从文学角度出发,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汉赋中的西域物产。这些西域物产的整理工作对于我们的文化交流来讲有着借鉴作用。它反映着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商路的发展,才使得贸易多样性得到发展,使得当时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得到丰富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速度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产生变得十分迅速,以丝绸之路为例,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我们应该抓住科技的绳子,利用媒体和科技手段将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借鉴历史中汉赋的方式,以新媒体的手段将现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流记载下来,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见证,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交往,繁荣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999,(清)严可均
[2]《“西域”名义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王子今
[3]《“丝绸之路”开拓与“胡文化”的输入》,阴山学刊,2013年12月,高建新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年西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探究丝绸之路影响下的西域物产传播——以汉赋为例”(项目编号:2018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泽昊(1996—),男,河北沧州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
郜永钰(1996—),男,河南唐河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学生
李靖(1997—),男,陕西靖边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方向大三学生
【关键词】丝绸之路;汉赋;西域;物产
一、“西域”范围的古今演变
“西域”一词多次出现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之中,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中的西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区域,而是指匈奴统治的西部区域,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直到东汉,《汉书·西域传》中才出现了对于“西域”范围的界定: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这一段文字不仅对西域的范围进行了简单的界定,还说明从中原进出西域有两条主要的道路,古代西域大致包括新疆的部分地区(主要是葱岭以东)和中亚的一些古国,以昆仑山、葱岭、天山为界限,这是关于西域的狭义的概念,也是东汉时期人们对于西域的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西域的范围,还包括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印度、伊朗、小亚细亚地区等广阔的区域,此时的西域开始带有了特定的文化和地理符号特点。如今,新疆甘肃等地早已经没有了西域古国的面貌,今天的西域更多的是指中亚各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更多的着眼于促进西部各省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和沟通,可见几千年来,关于西域地区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二、汉赋中出现的西域物产
汉赋作为汉代最富有代表性的文体,我们可以从汉赋中一定程度的恢复汉代社会的面貌,再现汉代社会中西域物产的流传情况,以下为汉赋中记载的关于西域物产的几个例子:
葡萄:葡萄最早产于西域,又称蒲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大宛在月氏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汉赋中最早记录蒲陶一词的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与《史记》的成书时间相差不大,可以表明当时葡萄已经开始在中国种植。
宛马:又称为大宛马、汗血宝马,关于大宛马的记载很多,《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但是西汉的大赋中则鲜有提及,关于大宛马的记载直到东汉才渐渐出现,班固的《西都赋》中就曾提起大宛马,但是已经距离大宛马传入中国时间较远。
大鸟:即鸵鸟,在西汉时期便传入中国,但是在汉赋中出现稍晚,直到班固的《西都赋》中才有提及,但是史书中出现的时间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之后,可见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
在我们所调查的汉赋中,共出现了14处西域物产,所有均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之后,经过调查发现,同一物产在汉赋和汉代史书中的最早记载时间相差不大,因此汉赋中的西域物产的出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西域物产传入中原的大致年代,体现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西域物产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外物产的流通,汉赋作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形式,贯穿了两汉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汉武帝时期之前的汉赋中,有关西域或者提到西域物产的作品微乎其微,主要集中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少數几篇汉赋中,而东汉涉及这一方面的作品数量则十分丰富,汉赋与西域物产的关系变化呈现如此特征,不难看出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历史上对于西域物产传入中原所起到的重大意义。
三、现代视角下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作为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代表着不同文化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的过程,从一时一地来看它是一个有型的商路,从历史上看它却是一个跨越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交流之路。从文学角度出发,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汉赋中的西域物产。这些西域物产的整理工作对于我们的文化交流来讲有着借鉴作用。它反映着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商路的发展,才使得贸易多样性得到发展,使得当时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得到丰富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速度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产生变得十分迅速,以丝绸之路为例,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我们应该抓住科技的绳子,利用媒体和科技手段将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借鉴历史中汉赋的方式,以新媒体的手段将现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流记载下来,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见证,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交往,繁荣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999,(清)严可均
[2]《“西域”名义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王子今
[3]《“丝绸之路”开拓与“胡文化”的输入》,阴山学刊,2013年12月,高建新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年西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探究丝绸之路影响下的西域物产传播——以汉赋为例”(项目编号:2018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泽昊(1996—),男,河北沧州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
郜永钰(1996—),男,河南唐河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学生
李靖(1997—),男,陕西靖边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方向大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