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博物馆藏金元清三代印章选探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009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阜阳市博物馆馆藏印章丰富,本文选取金、元、清三代部分印章,对其质地、尺寸以及印文内容中涉及的相关制度加以考述。
  关键词:阜阳市博物馆;金代;元代;清代;印章
  金代印章
  图1,金“副统之印”
  铜质,方形座,矩形钮,馆藏三级文物。印台边长6.49×6.29、通高4.28厘米,印面九叠篆刻“副统之印”四字,两侧面刻有“天兴元年十一月日行”和“六部造副统印”,钮顶刻“上”字。此方“副统之印”为官印,金代的军职起初由都元帅府总揽军政权力,后改为尚书省和枢密院并立文武。地方最高武官为“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其下为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武官为节度使。此外还在边境区域设招讨司与统军司。本印即是统军司副官之印,据《金史·兵志》:“宣宗元光间(1222—1223),时招义军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副统为都统之属官,统领军众二千四百人。此方官印为了解金代军队的职官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官印上的文字虽少,却是当时金朝官府所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对于研究金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
  金代初期之官印,因朝廷忙于战事,无暇顾及颁造官印之事,所以一度沿用从辽、宋缴获的官印,出现了辽、宋官印杂用的现象。金代中期之官印铸造较为精细,外观比较平整,印文条理分明、结构规整。金代后期则出现官印的衰退败落迹象,当时,金政权既要面对蒙古的壮大和扩张,又要平复内部的各种矛盾,政治上一团乱麻,波及到官印的铸造也无暇顾及,以至从中央到地方,都各自擅造官印,陷入了完全混乱的状态。
  元代印章
  图2-1,元银铤形押印
  铜质,钟形座,鼻形钮,馆藏三级文物。印台边长6.49×6.29、通高4.28厘米,印面凿刻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属于八思巴押印。押印始于宋代,流行于元代。“押”指在文字、契约上签的字或画的符号,押印是一种具有征信作用的凭据。元人入主中原后,对于许多不识汉字和不写汉字的蒙古人、色目人,押印便广泛流行;经过不断发展,押印的形状多种多样。八思巴文进入民间押印的时间要比其他押印更晚,并有将八思巴文篆化的趋势,追求字体和印章的完美融合。[2]
  图2-2,元“大吉兴”圆形押印
  铜质,圆形座,鼻钮,馆藏三级文物。印台直径1.8、通高1.55厘米,印面两侧刻“大吉兴”,中间刻八思巴文,属于吉语印,也是八思巴押印。这种将汉字与蒙古文字结合成印的形式,是元代押印的显著特点。吉语印是用来表达祝愿和寄托生活美好的,多将“吉祥”“康宁”“永福”等入印,以求美好吉利。吉语印始于战国,历代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闲文印。元代吉语印大行其道,此为少数民族深受汉人印章影响的明证。[3]
  元代押印大体沿袭宋代押印并有所演化。元初押印创作,仅仅将花书押字刻为花押印,此后逐渐添加边框,早先是由上而下,后来加上字框,再或添加圆形或几何图形边框,使押印更符合印章规制。元代中期,押印不仅只是凿刻姓名,更逐步变化为一种特定符号,其主因在于多数蒙古人不识更不会写汉字。元代押印广泛存在于官方和民间,在公文契约、民间吉语印中都有使用。其不但单独成印,而且与楷书、八思巴文、图像相结合,可以说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押印的使用范围。
  清代印章
  图3-1,清吴文堂鎏金印
  铜质,方形座,兽钮,鎏金(部分脱落),馆藏三级文物。印台边长3.51×3.5、通高6.1厘米,印面刻“吴文堂印”四字。此印兽应为神兽天禄,古人认为这种神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后人将其与“天命”“禄位”相联系,寄托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4]
  图3-2,清《赤壁赋》全文牛角印
  牛角质,长方形座,馆藏三级文物。印台边长4.9×3.6、通高4.9厘米,印面刻有《赤壁赋》全文,也叫诗文印,其边框有花纹装饰。此印雕刻细致精美,体现出清代篆刻技艺的进步与发展。诗文印是专指刻整篇诗词或文章于一印的。此外,还有将全文(诗)分为若干词句,各刻一印,合成一谱的。《赤壁赋》为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创,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更对后世之文学创作影响深远。[5]
  清代尽管是满族人统治中国,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沿袭明制,反映在印章艺术上,也是直接继承明代的艺术风范而各自发展,产生过一些著名的篆刻艺术流派和一大批有名的篆刻艺术家,从而使自明代兴起的篆刻艺术之风,得到充分的发展。
  清代私印是当时印章艺术蓬勃发展的辉煌领域,可谓名家辈出、成果显著,对我国印章艺术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特点可概括为:一、内容丰富,所涉内容题材遍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在书画、诗词、闲章等方面分布广泛;二、形式多样,将形式、内容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三、工艺精细,契合当时现实需求,选材、制造、拓印、雕刻等方面,都有极大的进步,表现得更加精美细致;四、名家辈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中国印章发展史上是一个灿烂发展时期。
  (作者时煜森,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阜阳市文物管理中心助理馆员,主要从事考古和文物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古代官印集[M].哈爾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53;
  [2]阎峻.篆刻艺术[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4;
  [3]赵芳编著.中国古代篆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45;
  [4]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考古论集2[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153;
  [5]林乾良.印文化概说[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226。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是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我国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并以信宜市农村示范片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为例,阐述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物建筑;建筑保护  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
期刊
作为粤绣之一的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之总称,亦即广东的广州、佛山、番禺、南海以及东莞、顺德、宝安、台山、香山等地的刺绣。它作为一种著名的造型艺术,与江苏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扩展、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还在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明暗透视及
期刊
摘要:开封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及都城史上均少见。因此,开封的历史文物、遗迹数量庞大,文物包括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两大部分,分别具有历史的价值和革命的意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城市要发展,文物要保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需缎锦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这是前人对广彩瓷的赞誉之言。广彩,是对广州地区釉上彩瓷工艺艺术品的简称,亦称“广东彩瓷”“广州织金彩瓷”,为我国著名的外销瓷器之一。它是一种再生产瓷,其瓷胎来自江西、湖南等地,再在广州上彩后低温烧制而成。其制作精美,图案纹饰丰富多彩,构图花饰严谨,人物古雅有致;再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
期刊
德化,千年古县,世界陶瓷之都。在其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史上,陶瓷制作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来都离不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薪火相传,近代瓷绘名家许光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初次接触到许光月的作品,是在福建著名收藏家施政强先生处。中国收藏家协会编著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江西·福建分卷)收录了他6件陶瓷藏品,其中的德化窑釉中彩渔翁六角瓶便是出自许光月之
期刊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到了清代特别兴盛。当时国家大力提倡武举考试,武举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晚清时,山东省潍县、昌邑、高密一带,尚武、习武之风颇盛。  清代的武举考试与文科考试一样,大致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
期刊
赖少其(1915—2000),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上海和安徽文艺界负责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协副主席。其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约万件,是“新徽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代表和执旗人。  张人希(1918—2008),别名伽叶,福建泉州人。篆刻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厦门画院副院长,
期刊
18至19世纪,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狂潮,使得大量琳琅满目的中国货,成为了他们追逐的稀奇物件。由于广州有“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令其成为了中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而广州的手工艺人则顺应西方市场的需要,创作生产出了各种富有“中国趣味”、略带西方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其中的外销画,是在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的当时,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家们根据西方人的审美要求所创作出来的,并成为了西方人士了解“中国
期刊
摘要: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根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以福文化为切入点,从其内涵、溯源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福文化的认识,厘清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福文化;内涵;溯源;发展  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植根于自身祈愿和相互祝颂中,囊括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幸福喜乐的向往。福文化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时至今
期刊
名片盒,即放置名片的盒子,为名片出现后的衍生品。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人们社交的需要,名片在欧美国家的社交圈里广泛使用,这时恰逢东西方交往的一个关键时期。故从名片使用的内容到形式,双方皆有互相影响之处,此亦促成了名片盒这种不但小巧、而且重要的物件之工艺,得到了发展与贸易繁荣。同时在当时刮起的“中国风”之熏染下,西方市场不仅对陶瓷、丝绸、茶叶等大宗商品感兴趣,亦对写真画、折扇、名片盒等小东西大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