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有时候世间悲剧恰恰是善于善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善,这也是自私的一种。看了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好电影的影评就三个字,去看吧。”(韩寒)以目前国内主流的两家电影评分网站时光网和豆瓣的数据库据为标准,今年网友(多为影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整体观众的观影品位)评分超过7.0的电影各有15部,由陈可辛执导的国庆档催泪电影《亲爱的》以综合分8.2居首,该片已于2014年8月28日在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于2014年9月25日18点全国公映。截止到10月28日该片票房已达到3.5亿人民币。女主角赵薇凭借该片入围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奖。
2014年将近尾声,一年来,国产电影市场可算风声不断,然而,回头望去,国产电影依然并未给观众带来太多惊喜。新片纵然还是要上映,影评也还是要写,该吐槽的,该点赞的,样样也都不少,然而到头来,真如飞鸟掠过天空,几乎没有痕迹,一时的话题罢了。
直到《亲爱的》出现,仿佛有一丝不一样的光芒照进来。然而,并不乐观的是,《亲爱的》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准,虽然是别具一格,终究也逃脱不了令人深感遗憾的命运。导演有雄心壮志,表演和立意也都不俗,然而仅在题材之内,影片便有太多改善的空间。可是,当抱着更多期待的心沉淀下来,却发现,《亲爱的》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惊喜。有多久了,国产电影不曾有这样深入描写人类情感的作品,或许我应该说,是一面关注着中国人的传统伦理,一面关照着当下因独身子女政策而产生的些许异化的亲子之情而由此产生的情感。这样的表述还是不准确,如果说影片只停止在前半段,那么这么说是成立的。然而影片急转直下,拐卖家庭养母的出现,顿时让整个故事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有了些许悲剧的力量。是的,悲剧,这才是这部《亲爱的》存在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当众多话题围绕着《亲爱的》是如何陈述了当下中国拐卖儿童犯罪这一现实问题,探讨这种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和情感伤害的时候,个人却觉得,《亲爱的》将中国文化中一直鲜于表达的悲剧这个主题带出了水面。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剧情,当孩子被亲生父母找到,解救回家,人贩子的老婆——养母居然会千里寻子而来,这其间该有何等的勇气和爱,才会让一个这样身份的女人做出如此决定。这里我们不探讨作为人贩子的老婆是否知道孩子是拐来的这一事实,我们只剖析人物的情感,因为,我们不能百分百否定养母不知情的可能性。仅就情节论情节,相信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会大吃一惊,若以单一版块来结构,这将才是影片的开始。不能不敬佩导演和编剧的匠心,这几近是一部伟大电影的开端,虽然最终与伟大无缘。然而,《亲爱的》触碰了这最深重最复杂表达人类内心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思维,孩子的亲生父母该如何看待这个女人的行为,孩子又如何对待这个女人?思维至此,脑子稍微转一转,会不会想到《赵氏孤儿》?思路再广阔些,会不会想到莎翁的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甚或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个和我们有着血缘或者情感关系但同时可能又必须、或者被要求去仇恨他冷漠他的人?而在亲子的人伦关系中,当巨大的伤害酿成,当事人如何抉择?文学史上众多悲剧不离这个主题,只有在通常情况下会极度充满爱的范畴内才能衍生出极度的恨,极爱和极恨之中有人类最复杂的情感,最深不可测的内心。
这是对人类情感极限的巨大挑战,悲剧由此产生。固有的伦理道德的浸淫,即成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已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的定下了种种标准,个人的力量很难超越。而绝大多数情况是,没有超越的意识。人,作为一种卑微渺小的存在,常常以一种人云亦云的姿态生活,缺乏思想的能力,无知无识。而大多数情况下,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里并没有为人贩子开脱的意图,拐卖人口的犯罪行为绝不可原谅。有些话不吐不快只因为——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恰好可以表达个人此刻的心意——中国人爱孩子,还是只爱自己的孩子?
分水岭便在这里,影片终于遗憾的肤浅了。太多的笔触放在了对人贩子的老婆身份的否定上,放在了对孩子的争夺上,放在了父母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进入无尽黑暗的生活漩涡上,甚至,出现了再生一个孩子都是对丢失孩子的背叛这样的话语,影片的境界自此收缩到了最小,我们的同胞是不是把一些情感置入了无比狭隘的绝地之中?
影片至此导演还是有选择的,几年前台湾电影《不能没有你》便直面台湾的收养制度,无声的谴责了只有规则没有人情的官僚机构。影片的写实性震撼人心,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被强行带离父亲身边后患上了自闭症,分离之痛的撕心裂肺绝不亚于走失一个孩子。如果导演将笔触转移到此,虽然人贩子老婆这个身份缺乏立足之地,但若以谴责社会制度对个人生活的伤害为核心,仍然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当然,最佳方式是顺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往下走去,因为显然创作会有更大的空间、更深远的境界。两部影片此时跃入脑海,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和美国电影《神秘河》。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失去孩子的父亲的情感历程。虽然这些孩子是永远失去的,但父爱之深并无二致。且这两部影片也并没有什么广大的情怀讲人间博爱,念念于心的都只是自家的孩子。但一路看下去,片中父亲最后的情感抉择并不仅限于爱自己孩子这么简单,他们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儿子的房间》中,自责的父亲终于走出阴霾,重建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学会爱自己,爱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其他人。而《神秘河》,则将视点落入主人公对一段童年往事的挖掘中,触及到了其他人曾经受过却秘而不宣的巨大的伤痛,必须以关注到他人情感为解脱之途径。这两部在国际影坛广受好评的从失子之痛出发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要走向更为广阔深远的地方。
回望《亲爱的》,心中不觉因对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持有异议而有深深的歉意。因为,爱孩子,爱这样一个完整的人,真的不是如此简单。在自己的孩子这个身份之前,他们首先是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的存在。而如果不懂得爱别人的孩子,爱别人,恐怕自家孩子得到的爱也并不是那个可以称之为爱的事物!
编辑:杨晓青
2014年将近尾声,一年来,国产电影市场可算风声不断,然而,回头望去,国产电影依然并未给观众带来太多惊喜。新片纵然还是要上映,影评也还是要写,该吐槽的,该点赞的,样样也都不少,然而到头来,真如飞鸟掠过天空,几乎没有痕迹,一时的话题罢了。
直到《亲爱的》出现,仿佛有一丝不一样的光芒照进来。然而,并不乐观的是,《亲爱的》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准,虽然是别具一格,终究也逃脱不了令人深感遗憾的命运。导演有雄心壮志,表演和立意也都不俗,然而仅在题材之内,影片便有太多改善的空间。可是,当抱着更多期待的心沉淀下来,却发现,《亲爱的》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惊喜。有多久了,国产电影不曾有这样深入描写人类情感的作品,或许我应该说,是一面关注着中国人的传统伦理,一面关照着当下因独身子女政策而产生的些许异化的亲子之情而由此产生的情感。这样的表述还是不准确,如果说影片只停止在前半段,那么这么说是成立的。然而影片急转直下,拐卖家庭养母的出现,顿时让整个故事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有了些许悲剧的力量。是的,悲剧,这才是这部《亲爱的》存在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当众多话题围绕着《亲爱的》是如何陈述了当下中国拐卖儿童犯罪这一现实问题,探讨这种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和情感伤害的时候,个人却觉得,《亲爱的》将中国文化中一直鲜于表达的悲剧这个主题带出了水面。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剧情,当孩子被亲生父母找到,解救回家,人贩子的老婆——养母居然会千里寻子而来,这其间该有何等的勇气和爱,才会让一个这样身份的女人做出如此决定。这里我们不探讨作为人贩子的老婆是否知道孩子是拐来的这一事实,我们只剖析人物的情感,因为,我们不能百分百否定养母不知情的可能性。仅就情节论情节,相信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会大吃一惊,若以单一版块来结构,这将才是影片的开始。不能不敬佩导演和编剧的匠心,这几近是一部伟大电影的开端,虽然最终与伟大无缘。然而,《亲爱的》触碰了这最深重最复杂表达人类内心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思维,孩子的亲生父母该如何看待这个女人的行为,孩子又如何对待这个女人?思维至此,脑子稍微转一转,会不会想到《赵氏孤儿》?思路再广阔些,会不会想到莎翁的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甚或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个和我们有着血缘或者情感关系但同时可能又必须、或者被要求去仇恨他冷漠他的人?而在亲子的人伦关系中,当巨大的伤害酿成,当事人如何抉择?文学史上众多悲剧不离这个主题,只有在通常情况下会极度充满爱的范畴内才能衍生出极度的恨,极爱和极恨之中有人类最复杂的情感,最深不可测的内心。
这是对人类情感极限的巨大挑战,悲剧由此产生。固有的伦理道德的浸淫,即成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已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的定下了种种标准,个人的力量很难超越。而绝大多数情况是,没有超越的意识。人,作为一种卑微渺小的存在,常常以一种人云亦云的姿态生活,缺乏思想的能力,无知无识。而大多数情况下,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里并没有为人贩子开脱的意图,拐卖人口的犯罪行为绝不可原谅。有些话不吐不快只因为——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恰好可以表达个人此刻的心意——中国人爱孩子,还是只爱自己的孩子?
分水岭便在这里,影片终于遗憾的肤浅了。太多的笔触放在了对人贩子的老婆身份的否定上,放在了对孩子的争夺上,放在了父母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进入无尽黑暗的生活漩涡上,甚至,出现了再生一个孩子都是对丢失孩子的背叛这样的话语,影片的境界自此收缩到了最小,我们的同胞是不是把一些情感置入了无比狭隘的绝地之中?
影片至此导演还是有选择的,几年前台湾电影《不能没有你》便直面台湾的收养制度,无声的谴责了只有规则没有人情的官僚机构。影片的写实性震撼人心,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被强行带离父亲身边后患上了自闭症,分离之痛的撕心裂肺绝不亚于走失一个孩子。如果导演将笔触转移到此,虽然人贩子老婆这个身份缺乏立足之地,但若以谴责社会制度对个人生活的伤害为核心,仍然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当然,最佳方式是顺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往下走去,因为显然创作会有更大的空间、更深远的境界。两部影片此时跃入脑海,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和美国电影《神秘河》。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失去孩子的父亲的情感历程。虽然这些孩子是永远失去的,但父爱之深并无二致。且这两部影片也并没有什么广大的情怀讲人间博爱,念念于心的都只是自家的孩子。但一路看下去,片中父亲最后的情感抉择并不仅限于爱自己孩子这么简单,他们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儿子的房间》中,自责的父亲终于走出阴霾,重建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学会爱自己,爱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其他人。而《神秘河》,则将视点落入主人公对一段童年往事的挖掘中,触及到了其他人曾经受过却秘而不宣的巨大的伤痛,必须以关注到他人情感为解脱之途径。这两部在国际影坛广受好评的从失子之痛出发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要走向更为广阔深远的地方。
回望《亲爱的》,心中不觉因对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持有异议而有深深的歉意。因为,爱孩子,爱这样一个完整的人,真的不是如此简单。在自己的孩子这个身份之前,他们首先是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的存在。而如果不懂得爱别人的孩子,爱别人,恐怕自家孩子得到的爱也并不是那个可以称之为爱的事物!
编辑:杨晓青